鶴齡英華中學

鶴齡英華中學

福建師大附中的前身之一是私立英華中學。該校創建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地址在倉山樂群路(今愛國路)。1928年收回教育權後,陳芝美擔任校長期間,決心要把中學辦好,採取了許多措施:如強化教師隊伍,聘請留美博士擔任主要科教員;重視國文教學,提高國文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不惜重金禮聘學問淵博的社會知名人士為國文教員;6次赴美募集捐款,充實教學設備;對英語教學特別重視,有利於畢業生出洋留學;嚴格基督教信仰;主張男女兼收等

基本信息

簡介

鶴齡英華中學 鶴齡英華中學

今福建師大附中的前身之一是私立英華中學。該校創建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地址在倉山樂群路(今愛國路)。1928年收回教育權後,陳芝美擔任校長期間,決心要把中學辦好,採取了許多措施:如強化教師隊伍,聘請留美博士擔任主要科教員;重視國文教學,提高國文教師的地位和待遇,不惜重金禮聘學問淵博的社會知名人士為國文教員;6次赴美募集捐款,充實教學設備;對英語教學特別重視,有利於畢業生出洋留學;嚴格基督教信仰;主張男女兼收等。從此學校聲譽日隆。在中學調整前的70年中,培養了不少出類拔萃的人才,如林森、黃乃裳、侯德榜、陳岱孫、沈元、王助、陳景潤等都是該校的校友。1952年中學調整,英華中學與華南女中、陶淑女中合併為福建師大附中,以原尋珍女中為校址,現已成為省一級達標中學之一。

歷史

福州英華中學,於1881年由美國傳教士麥鏗利在福州倉山創辦,至今有100多年的歷史。1937年日本侵略軍侵略中國,當時戰火蔓延到東南沿海一帶,英華中學上課受到嚴重干擾。時任校長(也是首任華人校長)陳芝美博士決定將英華中學內遷。洋口在歷史上是八閩四大名鎮之一,是閩北重鎮,三面青山環繞,一川秀水東流,當時人煙輳集、物產豐富,交通發達。招攬著四方商賈,農工雲集。陳芝美校長經過一番比較論證後,毅然決定搬遷到洋口繼續辦學。 1938年6月6日至1939年4月學校完成內遷洋口,陳芝美校長邀請各界知名人士支持學校在洋口辦學。成立了英華中學董事會。

鶴齡英華中學 鶴齡英華中學

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此後八年,是英華辦學艱苦時期,發展時期,更是黃金時期。這八年,英華辦學的優良傳統進一步發揚,培養了許多傑出人才,繁如星雲,燦若泰斗,是英華史上最為動人的一章,彪炳宇內。據統計,八年間,畢、肄業學生達千餘人,占“英華”1881-1951年的70年的學生總數2500人的40%。湧現了大批的人才:有革命志士仁人,如中共閩江工委員楊申生、傅孫煥,福州市委書記孫道華,中共省委閩浙贛地下軍副司令曾煥乾等;有數以百計的專家、教授、學者,如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台長陳彪,著名中科院學部委員高由禧、曾融生、林親基,國務院學部委科評小級高放,中國駐肯亞全權大使、北大教授薛謀洪,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國際影評審員石方禹,國家領導人保健醫生羅慰慈、林友華主任醫師等,美國國務院商務部經濟學家陳乃潤,美國化學專家李聯歡和著名教授江祖貽,土木工程專家美國肯塔基大學教授黃仰賢、曾受鄧小平等領導人接見的美國普度大學教授林本銘;散在香港、台灣、東南亞、北美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200多人的企業家中,有泰國棉花大王丁政曾,菲律賓女企業家邱以芝,台灣企業界知名人士陳炎生、黃萃源等。

英華中學內遷洋口的八年期間,英華師生在潛心教學讀書之餘把自己置身於當時如火如荼的革命鬥爭浪潮之中。1938年底至1939初,組織“民眾歌詠團”,1939年春,成立了“中共英華特別支部”,1940年夏組織了一個“秘密讀書會”,喚起民眾共同投入波瀾壯闊的抗日救亡行動中去。許多英華學子走上革命道路,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獻出定員生命的英華中學共產黨人就有24位,他們英勇獻身的事跡令人肅然起敬!

英華治學嚴謹,講求教學質量。陳芝美校長提出的“第一流學校”、“第一流教師”、“第一流學生”的三大中號,在他主政20年中努力付諸實施,並結出累累碩果,顯示出了愛國教育家的偉大氣魄。英華十分重視德育培養,從1938年起,學校規定每個班級都要取了個體現時代精神的班名,象“七七”級名,就是教育學生不忘國難,抗日救亡。在日常生活中,教師十分重視給學生灌輸愛國家、愛人民、愛科學的思想,培養學生正直、誠實、助人為樂的美德和勤奮求學、艱苦樸素的精神。

英華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十分重視課外活動,包括舉辦各類講座、各種文藝演出和各項體育比賽等,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開發智力、增強體質無疑都起到很大作用。 英華中學在洋口的八年,他們堅持民主進步,追求真理;治學嚴謹,講求教學質量和團結友愛的“家庭化”精神,培養了一大批傑出人才和革命志士,其辦學業績早已蜚聲海內外。

1993年6月6日,由縣政協牽頭,福州英華英語學校與洋口中學簽約結為姐妹校。“爾乃世之光”的校訓,又鐫刻在舊址石碑上,熠熠生輝。1996年2月28日,縣政府(96)號文同意洋口中學再定名為洋口英華中學。 願這兩朵教育園地里的鮮花,將開放得更加鮮艷,為祖國四化建設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

精神

福州英華中學是一所歷史悠久、英才輩出、具有革命與治學優良傳統並享有較高聲譽的一百多年的老校,其辦學業績已蠻聲海內外,並擁有一批甚孚眾望的專家、學者和各界知名人士。英華之所以久負盛名,究其原因,主要是幾十年孕育而成的英華精神所致。何謂“英華精神”?誠如史料表明,歸結起來,就是堅持民主進步,追求真理;治學嚴謹,講究教學質量;團結友愛的“家庭化”精神。

英華是一所教會學校,但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這是極其難得可貴的。在各個歷史階段中,特別是在抗命戰爭期間,為了人民的解放事業而獻出年輕的寶貴生命的共產黨人就有24位,他們的英勇獻身的業績怎不令人肅然起敬!1939年夏,英華內遷樣口後建立了中共英華洋口中學特別支隊,這就標誌著學校組織已漸趨成熟階段。他們帶動廣大學生開展多種形式的革命進步活動,促使了校內民主氣氛的增長和愛國熱情的高漲。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在學校傳播?為什麼地下黨能在校內建立和發展?我以為,除了洋口“特支”在中共閩江特委的正確領導並積極主動地開展活動外,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主持校政的陳芝美校長具有強烈的愛國心和正義感。陳校長在辦學中堅持民主精神,提倡自由學風,允許不同想觀點在校內傳播;這種民主精神和自由學風,不僅客觀上有利於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地下黨的活動,而且使學校養成了一種不盲目隨入、勇於探求真理的獨立思考精神。

陳校長還為進步教師陳衡庭講授社會發展史和辨證法提供方便,即使在國民黨部的警告下,仍堅持讓他在校授課,維護了學術自由,讓學生明辨是非,追求真理。美籍教授沈維德同情中國革命,支持進步學生活動。她曾把自己的往處作為進步學生訂閱《新華日報》的投遞地址和進步書籍的場所。正是由於陳校長和多數教師支持民主進步、撒播革命種子的學校。因此,稱英華為革命搖籃,是當之無愧的。

英華治學嚴謹,講求教學質量優良傳統的形成是與陳校長提出的“不辦學校則已,辦就要把她辦好”的辦學要求分不開的。他提出的“第一所學校”、“第一流教師”、“第一流學生”的三大口號,在他主政20年中努力付諸實施,並結出了碩果,顯示出了愛國教育家的偉大氣魄。

英華十分重視德育培養,如從1938年起,學校規定每個班級都要取一個體現精神的班名,就是教育學生不忘國難,抗日救亡。在日常生活中,教師重視給學生正直、誠實、助人為樂的美德和勤奮求學、艱苦樸素的精神。

治學嚴謹體現在教學管理中,英華有一套嚴格規定:新生入學,要進行入學訓練”,由校長、教師分別介紹校史、傳統、校風,然後每個學生要訂立學約,經學生家長簽名,還要一個殷實商店擔保,如違反其中一條,應退學;考試成績二門不及格者留級,一科不及格者為“積欠”,一科補考不及格或兩科“積欠”者均要留級。此外,學校還規定累計二大過和一小過者應退學。這種嚴格要求學生遵守校規與培養學生的良好道德品質的精神一致的。

英華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同時,還十分重視課外活動,包括辦學各類講座、個種文藝演出和各項體育比賽等等,這對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開發智力、增強體魄無疑都起到了很大作用。

英華在洋口辦學八年,即是艱苦時期,又是發展的黃金時期。八年間,畢業(包括肄業)生一千多人,占英華1881——1951年的70年學生總數2500人的40%,並培養出大批人才。其中著名科學專家、學者數以百計,僅在全國著名科學家薈萃的中國科學院,就有8名學部委員是英華中學的校友,“爾乃世之光”校訓在眾多校友中得到發揚光大!

團結友愛的“家庭化”精神在內遷洋口的艱難歲月中有 了很大發展。1941年福州第一次淪陷後,許多學生與家庭失去了聯繫,斷絕了經濟來源。面對這種困難局面,陳校長以洪亮的聲音在全校師生大會上宣布:“在這裡,學校就是你們的家庭,我即是你們的校長,又是你們的校長;只要我有飯吃,你們也有飯吃。”寥寥熟語堅定有力,安定了學生的情緒,極大地鼓舞了學生克服困難、堅持學習的信心。

與是,一幕幕感人肺腑的情景出現了:陳校長主動降薪,在最困難的日子裡還主動不拿薪水,與全校師生同甘苦,共患難;發動學生開荒種植瓜果和砍柴,派人到太寧購買廉價大米,自製教學用品,做到開源節流;設立互助會,為貧寒子弟減免學費;建立學校儲蓄所;學生宿舍設校鑒,與學生同住,聘請女員工,為學生縫補衣襪;建立哲明醫院,使師生疾病得到及時治療等等。

英華家庭化精神經久不衰,如今校友們儘管散居在五糊四海,儘管時間多長,對母校都懷有深深的懷念之情。校友間團結友愛,親入手足,英華家庭化精神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

英華內遷洋口辦學已過去了半個多世紀了。但是,英華傳統精神在順昌特別是在洋口卻深深地紮下了根,而且對洋口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方面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為順昌歷史寫下了光輝的的篇章。

明末清初,洋口就以成為閩北商業中心和閩北山區重要的物質集散地。抗日戰爭時期,隨著福州部分機關、學生和大批商人、居民遷使洋口人口劇增,促使了商業和手工業以及其他行業的迅速發展,洋口進入了歷史上全盛的黃金時代。

英華帶來了洋口中等教育前所未有的繁榮。過去洋口學生升上中學要到南平或沙縣,幾經周折,給學生帶來了極大不便。英華在洋口招生並且開創招收女生的先例,致使幾乎所有的洋口子弟都紛紛考入英華就讀。經過英華培養出來的洋口子弟數以百計,都為社會盡了力,不少人在各級部門擔任要職,有的還成為專家、學者。對於英華推動洋口社會發展的歷史功績,洋口人民銘記在心。

抗日戰爭時期,洋口各種反動勢力間的政治鬥爭此起彼伏,地主富商、官僚政客、地客流氓為了尋歡作樂,使洋口成了藏污納垢之所。平民百姓基本上閉守落後狀態。英華“特支”及其外圍組織“民先隊”卻帶領民眾與統治階級散布和扶持並為其服務的腐朽文化進行抗衡,從而喚起了民眾的愛國熱情,推動了抗日救亡活動的蓬勃開展。英華學生組織晨呼隊,清晨沿街呼喊口號,以喚醒民眾,共同抗日救亡;教唱抗日救亡歌曲、出街頭漫畫牆報、演出活動、開展掃盲教育,以及街頭宣傳活動等等,無不滲透著英華學生的汗水,把洋口的抗日救亡活動推向新的高潮。

如今,英華精神在順昌大地上重放光采。1994年6月6日,由縣政協牽頭,福州英華英語學校與洋口中學,在英華內遷洋口55周年、洋口中學建校35周年的慶典上,兩校校長簽約結為姐妹校。“爾乃世之光”的校訓,又鑲刻在當年英華舊址碑上,熠熠生輝。我們祝願這兩朵教育園地里的鮮花,將開得更加鮮美,為祖國四化建設共同培育更多更好的人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