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鳴山道觀現占地65畝,並由當地政府撥款和海內外信眾捐助修復了紫陽、斗姥二殿,新建了迎仙閣、延祥觀、三聖宮、天師殿等。
迎仙閣
迎仙閣兩邊聯題“人橋同此心四面顧瞻一山鶴,草木並深意八方遮護雙澗鱗”。迎仙閣為三重閣樓,三樓供奉太上老君,二樓供奉靈主,一樓供奉青龍、白虎。
明洪武二十五年,張三豐在勸說獻王朱椿入道未成之後,因慕張道陵的仙績,前來鶴鳴山天谷洞煉丹修行。明代的皇帝素有崇尚道家的傳統,明成祖朱棣就是其中一位。永樂五年,朱棣聽聞張三豐在蜀地的鶴鳴山修道,隨即遣派禮部尚書胡瀅前來鶴鳴山迎請。
張三豐避而不見。無奈之下胡瀅只好苦苦守候,直至後來埋骨鶴鳴山中。朱棣並未灰心。數年後的一個初春,朱棣親手書寫了一道御旨交給龍虎山道士吳伯理,讓他繼續前往蜀中迎請張三豐。
然而,吳伯理也未見其蹤影,只好在鶴鳴山的山麓處修建了一座迎仙閣,以期能在某一天相遇。後來,一直隱遁不見的張三豐在南岩的石壁上留下了“三豐隱者誰能尋,九室雲崖深更深”的詩句。
延祥觀
延祥觀兩邊古木參天,碑刻林立,有道教祖庭碑,鶴鳴仙蹤碑、三國志張魯傳碑、華陽國志漢中志碑、漢張陵畫像碑、八仙畫像碑、觀音畫像碑等。一些海內外信眾與道教學者也在此立碑,有1998年日本海外學術研究團登訪大邑鶴鳴山之碑,香港羅智光所立飛舞戀想鶴鳴碑等。
斗姥殿
斗姥殿供奉地姥、王姥,左邊供奉日、月二光。
三聖宮
三聖宮系香港飛雁洞佛道社觀主劉松飛捐資修建,高十八米,上下二層,飛檐斗拱,立柱迴廊,琉璃艷彩,顯得十分富麗堂皇。殿內供奉道祖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純陽帝君呂洞賓、太極祖師張三豐,兩邊聯為原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黎遇航所題:“鶴鳴九霄道興神州方士齊稽首,龍騰三界靈顯大地蒼生髮善心”。殿外有張三豐手植古柏一棵,樹圍三米多長,有近千年的樹齡。
天師殿
為當地人士李耀亨捐資修建。天師殿正中扁題“道正則興”,兩邊聯為“威威彩色像莊嚴宛若傳經日,鬱郁鶴鳴山仙境猶然興道時”,殿內正中掛“萬法宗壇”幡,兩邊為“正一元始大天尊張天師”幡。天師跏趺坐,身穿繪有陰陽圖的法服,頭披紅色道巾,左手持陽平治都公印,右手結訣。王長、馬武手持劍、符,護立兩旁。
上清宮
上清宮又名老君殿,位於天柱峰頂,前後兩殿,內供老君塑像,後殿為經樓,門上匾額寫有“鶴鳴化 ” 。北宋文學家、畫家、攝大邑令文同曾游上清宮,有《題鶴鳴化上清宮》、《大邑縣鶴鳴觀所謂張天師鶴鳴化也,其東北絕頂有上清宮》的題詠。
文昌宮
鶴鳴山的主宮,宮前有東西沙門,入內為二殿,供文昌帝君神像。宮側有一花園和放鶴亭。此宮俯臨雙澗,東沙門外有迎仙橋,西沙門外是送仙橋。一進宮門,碑石林立,題記、楹聯甚多。
篆字沱
現名篆字堰。在鶴鳴山下撐腰岩,宋陳摶題留篆字刻於石上曰 “ 龜鶴齊壽 ” 四字,今墮入水中。陳摶字圖南號扶搖子,毫州真源人,周世宗賜白雲先生,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隱華山,善睡。
鶴鳴雙澗透龍泉
在天柱峰下,一雲東西雙澗,有大穴相通。東澗水漲,西澗可見濁水;西澗水漲,東澗可見濁水,號曰龍池。又云:龍泉地區的龍泉寺殿後,有一對井品列,一井通東澗,一井通西澗,如一澗水漲,相通之井水即現渾濁,故有鶴鳴雙澗透龍泉之說。是大邑八大景之一。
天谷洞
天谷洞
天谷洞在大坪山老鸛頂西側冷家岩上,從洞口至狹口的主洞全長約200米,洞區高矮寬窄不等,高處有數丈至十數丈,寬處有幾尺至幾丈,矮窄處人需匍匐前行。主洞兩旁有三清、三官、平仙、峻仙幾個小洞,均與主洞相通。三清洞內有一石屏,高約兩丈,寬約3尺,表面聚有微型乳花,黃白間色,以石擊之,發出不同聲響,人們呼為八音屏。狹口原可進去,內有一暗河,可聞濤濤流水之聲,河上搭有一棕乾橋。70年代中,當地開發暗河水灌地,炮打下的亂石將狹口堵塞。主洞中有狹長的暗谷,長約20米,左右岩壁和頂端有石漿凝成的石花,有一倒掛石鐘,高約50米底寬10米,鍾旁有石漿凝成的神像數尊,依次而立,惜頭部被人打掉,還有殘存的石漿凝成的石塔、石獸等。洞外原有廟宇一幢,一樓一底,高過洞口,供6尊神像。東漢張道陵、五代杜光庭、明初張三豐住鶴鳴山時在此洞中修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