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詩文
鶴鳴【詩經·小雅·鶴鳴】
鶴鳴於九皋,聲聞於野;魚潛在淵,或在於渚;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其下維蘀。它山之石,可以為錯;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魚在於渚,或潛在淵;樂彼之園,爰有樹檀;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下維谷。
名山簡介
九皋山
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武王卜定洛陽王城時:“南望三塗,北望岳鄙,顧瞻有河,粵瞻伊洛,毋遠天室”。“三塗”即九皋山,周武王把它看作天室。九皋山是古都洛陽南的屏障,有泰山之雄、華山之險、黃山之奇。是伊川古蹟名勝十六景之一。
九皋山,又名鳴皋山,位於洛陽伊川、嵩縣、汝陽三縣交界處,距陸渾水庫三公里。山勢雄偉,顛高入雲,懸崖峭壁,山巒疊翠。站在山頂,睛日極目遠眺,中嶽嵩山、省城鄭州、古都洛陽、龍門香山、嵩縣、伊川、汝陽等地盡收眼底。在春暖花開時,山上山下百花爭艷中,要數唐代女皇武則天帶來的“映山紅” (也叫杜鵑花),最引人注目。蒼松翠柏,劈秀挺拔,美不勝收。九皋風光可與黃山媳美,九皋奇景與靈山類同。
歷史典故
《詩經》中贊道:“鶴鳴九皋,聲聞於天”。由此可知九皋山之優美壯觀,早已聞名天下了。古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游山玩景,吟詩作賦。唐代詩仙李白在九皋山賦詩《鶴鳴九皋》曰:“昭化呈仙質,長鳴在九皋。排空散浦淚,映日委霜毛。萬里思廖廊,千山望鬱陶。香風光不見,風積韻彌高。鳳侶攀何及,雞群思忽勞。”九皋山頂寬闊平坦,有祖師廟一座,大殿為古代建築,青磚琉璃瓦。巨木樑柱架,飛糖挑角,龍鳳大脊,盤旋似飛舞,氣勢雄偉。廟前參天松袖,遮日成蔭,觀者至此,使人肅然起敬。殿申有祖師塑像,像前有一瓷盤,盤內臥一青龍和鳥龜。相傳此廟建於秦代(無史查考)。唐代貞觀年間,大將尉遲公,游九皋山捐資重修廟宇,樹碑一方,上書“鶴鳴寶觀”四個大宇。據廟碑記載,明代嘉靖、清代康熙年間均曾重修。唐時,東至汝陽的紫羅山,西至王莽寨山,南至崖口,北至洛陽的龍門均為九皋山之廟地(廟碑)。由此可知,九皋山搐宇之大,名勝流傳之遠。
《古嵩志》載:北宋大理學家程明道先生雲:"九皋山顛有三池,相距各數武,水分紫、白、黑三色,冬夏不涸,懸崖石洞中,白煽幅大如鴨"。現在三池俱在,民眾叫它《龍三眼"。抿說當年編螟洞中自騙嬉雲集,傍晚群出如白雲,飛舞於天空,五更始歸洞,嗚嗚有聲。煽螟食昆蟲,附近禾葡不受蟲窯,農業偉乍豐收,似與此有關,民眾稱之為九皋農福"。
詩情畫意
九皋山遍地是景,山腰山頂有72洞,洞洞有奇景,景致各有特色。奇景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至此寓居寫詩。武將來此習武練功。
宋代邵雍寓居九皋山賦詩一首《和晚秋》曰:"久畏夏署日,喜逢秋夜天。急耐過修竹,涼風搖晚蓮。豈渭敗莎蟄。能繼衰柳蟬。安德九皋翁,清淚一洒然”。
明代詩人李化龍游九皋賦詩《春日登九皋山游鶴鳴溯遇雨》曰:
"東風吹動游山城,春盡看山眼更明。龍去深揪猶帶雨,鶴歸華表不聞簽。
伊流亂落群峰下,嵩麓遙過五嶽平。自是山靈貪上客,可崖仙賴泛松聲"。
宋代程顆遊覽九皋賦詩《秋月》曰:"清溪流過碧山頭,空水澄鮮一色秋。隔斷紅塵三十里,白雲紅葉兩悠悠"。
唐代詩仙李白在九皋還寫了《霜宰下睛皋》、《送岑徵君歸鳴皋山》、《鳴皋歌》"等。唐代詩人黃甫冉寫的《遠山》。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秋遊》,唐代詩人錢起寫的《遇鳴皋隱者》。清代詩人陳相如為九皋山賦詩百首,匯集成《九皋山詩集》等,這些鍺言詩篇,都是他們在九皋山給我們留下的珍貴遺產。
九皋山的名勝已是萬古千秋,雖然原貌被損,但遺址俱在。祖師廟、老君洞屬道教系列,也是祖國古老文化藝術的一支。如能修聾復原。它必是洛陽旅遊景區的一副新屏。
景點介紹
南側的懸崖峭壁上,有孔"老君洞",相傳此洞為者忍李耳隱屬煉丹之地,游者至此,都有稀奇之感。洞外寒氣遇人,洞內溫暖如春,洞內洞外氣候,亦是兩個天地。在懸崖申,還有"水簾洞",洞申有泉,漿流有蒂。洞內泉水清澄如鏡,洞外綠樹紅花映腮如屏,站在洞口如同身在畫中,精神振奮,體魄輕鬆。在這懸崖峭壁上。還有化九龍洞",洞內石壁上長有九條石龍,彎彎曲曲好像搖頭擺尾欲飛凌空,游者至此,無不贊典精巧奇景。你再到《自雲洞"遊覽,可見洞內霧氣騰騰,股股白色雲霧,溢出洞外,猶如白絮,纏繞山腰,覆蓋山峰,升天成雲,真乃奇觀。
西側的馬頭崖,山頭向前伸展,形似馬頭,伊水從馬腳流過,使人望而生饅。在馬頭崖的懸崖峭壁上。有一閱形石粹,高約十丈,五人合抱不住,世名"拴船樁"。相傳很早以前,龍門以里是個大水湖,名叫《五陽江"。湖的周圍住若許多人家,相互來往必靠船隻,船到東邊,必在馬頭崖靠岸,將船拴在石柱上。後來大禹鑿開龍門山,湖水流出,湖底顯現,原來的"拴船樁"已留在馬頭崖的峭壁之上。
距"拴船樁"不遠的懸崖上,有架吊橋,相傳明末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戰至嵩縣,九皋山附近的財主大戶,把送薯的金、銀、財寶等物都轉移至懸崖的石洞呻。李出成獲得此一訊息後。命令義軍官兵撕衣制繩,在懸崖上搭起繩吊橋,義軍進入石洞,將財主大戶所藏金、銀、財寶分給貧苦農民。雖然原先的吊橋早已無蔣,但懸崖上掛吊橋的遺蹟仍然存在。
山腰裡有溶洞,洞內的鐘乳石琳琅滿目,飛泉滴柱,自然形成,似寶塔,似掛鍾、似石柱、似巨龍,千姿百態,無所不奇,進洞遊覽,好似進入幻想中的仙境。
南側有個"無底洞"。亦叫銀洞。相傳西漢末外戚王莽稱帝後,搖役繁霓,吏治腐敗,於天風四年(公元17年),爆發了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綠林、赤眉等義軍蜂擁而起。漢高祖九世孫劉秀和兄劉寅都加入綠林義軍。當時義軍人少力弱,怎能和當朝王莽軍死拼,只有採取邊打、邊退、邊發展的戰略戰術。劉秀的綠林義軍戰至陸渾的九皋山,王莽軍追擊到九寨山。王莽命令官軍將九皋山團團圍住後,自己親帶精兵萬人攻上山頂。劉秀義軍在這四面陡崖的山頂,又突闌不得,金軍到了千鈞二發的危險時刻,眨眼間,面前出視一老道向劉秀拜曰:"官軍追來,請你們快從這銀洞出去"。劉秀超忙向老道施禮道:化我們進入此洞,不是死路一條嗎?"老道曰:化此洞出口在南陽。"劉秀謝過老道指點,帶領義軍進入銀洞。老道唯恐官軍進洞追趕,隨即將洞口堵塞。劉秀的義軍出洞到南陽後,日益壯大發展起來,在昆陽大戰中,建立奇功。更始元年(公元23年),以恢復漢家制度為號召,聯合貴族勢力擊敗銅馬,沼降赤眉等義軍,終於打敗了王莽,推翻丁王莽的"新"王朝。建武元年(公元25牢),劉秀稱帝,建都洛陽後,劉秀皇帝親到九皋山回拜指路的老道。但訪遍全山卻無影無蹤了。當年劉秀的 "搬倒井》 ,"記路草","拴馬樁"現存可觀。
山東側有個大風口,年年月月日日都有大風呼嘯;山西側有個"避風宮"。一年四季卻不見風,蠟燭光頭從不擺動,二召攫何奧秘,值得人們探索。
民間傳說
九皋鶴鳴
相傳,殷紂王荒淫無道,整日裡花天酒地,不理朝政。軒轅墳里的狐狸精乘機鑽了空子,變成美女 姐姬迸入宮中,時時不離紡王左右。殷纖王自從得了姐姬,更是鬼迷心竅,姐姬說什麼他就聽什麼,連自己的結髮妻子也挖了心肝。紂王的兒子殷蚊,見父王這樣慘無人道,知道江山難保,又見母親被害,更加痛心疾首,乘夜逃出朝歌,四方雲遊。
這天,他來到九皋山,見這裡伊水九折從山中溢出,風光秀麗,林木茂盛,山花錦簇,便登上山頂,但見山頂有洞,既避風又向陽,溫暖如春,於是就在洞中住了下來。卻說太上老君李耳雲遊至此,他見殷蚊一個人在這裡十分清苦,就住在洞中與他作伴,每天與他講道論經,傳播學業。殷蚊受了李耳教導,學問大進,而且又吃了太上老君的金丹,身體十分康健。一日,李耳見殷蚊學業有成,就對殷蚊說:"這是一塊風水寶地,你哪裡也不要去了,只在此山修煉,殷商馬上完結,周朝就要興起。只要你熟讀經書,潛心修煉,日後定成正果。我今西去,留下金丹一顆,無事便罷,若要有事,吞下此丹,一喊便到。"說罷李耳騎青牛下山而去。
再說殷蚊在山上每日讀經,潛心修煉,還經常下山來到民間,幫助百姓除災祛病,做些善事。四方百姓有什麼疾苦也來求殷蚊幫忙,總是有求必應。天旱了,殷蚊便行風落雨。瘟疫流行,殷蚊便親自采些草藥撒於水中,百姓喝了此水,可以免災棧病。百姓對殷蚊十分感激。
不知過了多少年,伏牛山出了一隻怪鳥。此鳥九頭,色赤,似鴨,九買皆鳴,常使伊水泛濫,淹沒莊田。此鳥路過誰家見人便啄,滴血成火,撲滅不下。百姓們個個膽,法,人人害怕,都來求殷蚊幫忙。殷蚊與九頭鳥交戰,『殺得天昏地暗,飛沙走石。誰知那鳥詭計多端,眼看戰不過殷蚊,便騰空而去,晝去夜來,殘害百姓。殷蚊見百姓受害,心中著急,便吞了金丹,站在山頂大呼一聲,聲聞於天,變作一隻鶴,騰空追去。再說,李耳在老君山,聽見殷蚊呼救,忙騎了青牛,前來助戰。他搖動佛塵,一下子把九頭鳥打落下來。
九頭鳥被打死了,為民除了一大害。然而殷蚊也變成了一隻鶴,九皋山一帶出了什麼事,他都站在山頂呼叫。
後人為了紀念殷蚊,就在山頂蓋了一座廟,名叫"祖師廟"。殷蚊站著呼叫的地方也建起了"鶴鳴觀"。《詩經》上的"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便緣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