鵝埠鎮

鵝埠鎮

鵝埠鎮地處海豐縣西大門,東與園墩鄉接壤,西與惠東縣交界,南毗小漠,全鎮總面積86.7平方公里,耕地面積866.7公頃,山地6666.7公頃,糧食麵積1000公頃,下轄8個村一個居委會,總人口約1.8萬人,其中常住人口1.3萬人,少數民族183人。鵝埠鎮是老區,山區鎮,工業衛星鎮。交通方便,廣汕公路和深汕高速公路橫貫境內,地理位置優越,能源充足,資源豐富,通訊快捷,具有發展經濟得天獨厚的優勢。

基本信息

工業發展

鵝埠鎮 鵝埠鎮
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進一步突出工業主戰場地位,整合發展資源,謀劃發展新思路,以嶄新的風貌、優惠的政策、優質的服務、優良的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使工業呈現出強勁勢頭。該鎮規模 企業產值比去年同期增長29%,用電量比增20.5%。該鎮通過堅持樹立科學發展觀,把全鎮上下的思想統一到“希望在工業、重點抓工業、出路在工業”上來,並通過落實責任機制和實績激勵機制,把全鎮各級的主要精力都集中到辦工業、服務工業上來,形成了上下心齊實幹、團結拼搏的可喜局面。該鎮主要領導還親抓工業開發,全方位開展宣傳推介活動,並採取多種形式廣泛招商引資。同時,該鎮還調整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採取“引鳳築巢”的辦法,新規劃建設了大埔 工業小區、西湖工業小區,使鵝埠工業新區形成以 廣汕公路為軸心的沿路工業帶,為發展工業打造了良好的載體和平台。該鎮還切實加強服務,為客商投資置業創造安全、文明、有序的發展氛圍和生活居住條件,讓客商在鵝埠順心、放心 投資置業。通過全鎮上下的共同努力,該鎮現有企業不斷擴大和增資擴產,企業數量不斷增加,企業效益不斷提高。目前,該鎮共有在建項目5個,計畫投資5000萬元的 金湖製鞋工業園區、計畫投資1.3億港元的慧明 眼鏡科技園、計畫投資1200萬元的錦藝鞋廠等8個項目也已簽約。2001年以來,全鎮工業產值年均遞增38%;2005年達到430多萬元;2005年5月居民銀行儲蓄存款是2001年底的3倍多;2005年用電量比2003年增長55.6%。2001年—2005年全鎮新開發工業區、商住區面積近90萬平方米,新建設居民 樓房700多幢,成為全縣經濟發展和項目建設的新亮點。2005年,鵝埠鎮被海豐縣委、縣政府評為“先進鄉鎮”,在全縣主要經濟指標考核中獲得二類地區第一名。

特色產業

鵝埠鎮 鵝埠鎮
鵝埠鎮新工業區

鵝埠工業區位於深汕特別合作區西部地區的鵝埠鎮區西北面,面積6平方公里,現已引進了廣信鞋業有限公司等10家上規模、上檔次的製鞋企業在工業區內落戶,使全鎮製鞋企業發展到110多家,成為海豐縣製鞋重要基地。2001年,該縣為加快西部地區開發建設,出台了《深汕特別合作區鼓勵投資開發西部地區的優惠規定》,實行特殊的優惠政策。該工業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毗鄰製鞋業發達的惠東縣吉隆、黃埠二鎮,是一塊投資置業特別是發展製鞋業的寶地,竭誠歡迎中外客商前來投資辦廠。

鵝埠鎮 鵝埠鎮
鞋業第一鎮

 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的開發建設不斷升溫:鵝埠鎮業的迅猛發展,先後規劃了紫雲工業區、大朗產業轉移園區、金湖工業區、西湖皮革基地等,基本形成了以廣汕公路為軸心的沿路工業開發帶。全鎮共規劃工業園區面積6平方公里,已建成區面積1.4平方公里。最讓鵝埠人引為自豪的是該鎮製鞋業的快速發展。統計數字表明,目前,鵝埠全鎮擁有各類工業企業120多家,其中製鞋及其配套企業近百家;2006年,該鎮實現工業產值5.5億元,其中製鞋及其配套產業產值4.7億元、占85.5%。堪稱“汕尾鞋業第一鎮”。一個可喜的現象是,目前,鵝埠鎮的製鞋業已從小打小鬧的家庭作坊式向規模化、集團化企業發展。紫雲工業區的美盛鞋業有限公司參觀,該公司占地4萬平方米,擁有員工800人,籃球場、職工宿舍食堂、綠化地等各項設施均配套齊全。據稱,“美盛”還不是當地最大的鞋廠,最大的鞋廠當屬“廣信鞋廠”、擁有員工1300多人。目前,鵝埠鎮的鞋廠中,規模以上的企業有5家;其中,年產值超千萬元的有2家。並且該鎮有不少鞋廠,都已打出了響口當口當的品牌:廣信鞋業有限公司已擁有珊德蘭信德蘭、法德菲等3個知名品牌,產品遠銷俄羅斯和歐美各國;美盛鞋業有限公司的“名妮”、“華露仙妮”等品牌也名揚海內外。“一業興,百業旺”。製鞋業的迅猛發展,不僅帶動了皮革生產工業的發展,帶來了總投資3億元的海豐縣富革來皮革基地的落戶,形成了製革產業群;同時,還帶動了市政建設等基礎設施的發展,帶旺了房地產、交通運輸、餐飲旅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大大加快了鵝埠鎮的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文化民俗

鵝埠鎮 鵝埠鎮
鵝埠鎮畲族風俗

畲族是汕尾市唯一有聚落群居的少數民族,畲族人自稱“呵螺”[hole],居住在深汕鵝埠鎮的紅羅村。只有40多戶一百三四十人。族名“畲”字汕尾寫成俗字“輋”。畲族是瑤族的一支,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習俗,特別是畲語,是混雜著大量客家話的少數民族語言。深汕特別合作區鵝埠鎮紅羅村聚居有畲族。畲族分平鬃和崎鬃、藍、雷、黎三姓(潮安畲族有盤姓),居住在深山老林中,古時男女結椎形發鬃,赤足走路。耕種前先把樹木山草燒毀,利用草木灰作肥料,再以刀代犁鬆土耕作,過著貧困的刀耕火種生活。元末,元兵入侵中原,宋王朝被迫南遷。文天祥扶幼帝到粵閩二省交界處曾組織過畲民與元兵作戰,當時畲民有8000餘人一直在福建的泉州、汀州與元兵作戰,後元朝統治局勢已定,才被迫投降,其中部分畲民逃進深山老林,靠狩獵為主,有的逃至惠陽,海豐山區。直至明永樂五年,朝廷採取懷柔政策,賜畲族銀元,細絹衣一裘,還設畲官,畲族從此才重新承認朝廷,每年用獸皮納稅,與漢人交往又漸漸密切起來。現在,因為長期畲漢雜居,畲族大都漢化。雖然如此,他們仍有自己許多獨特習俗相裘至今。

鵝埠鎮 畲族小女孩
畲族,有自已 語言(近似“粘米”方言)。畲族人的名字,按輩序每代以一個字命名。畲族人過去只準在藍、雷、黎、盤人姓中通婚,定婚時,以銀元為聘金,若定婚三天內男女雙方家庭人,畜平安無事,則將新娘迎娶過門,否則便是 婚姻不詳之兆而告吹。迎親沒有花轎,但路遠的卻可半途寄宿,用不著拜堂,妻子不能離婚,卻允許寡婦再嫁,不過只準嫁給族內。畲族有二個隆重節目,一個稱“招兵節”。五年舉行一次,節日持續三天三夜,一個“雞公王生”即每年春節後的初八日舉行。十月至冬至前,由“師公”(“法師”)擇定吉日舉行“招兵節”,節前,“師公”要把許多事辦好,製作五顏六色的“龍旗”,畫符貼於各家牛舍、灶台、並在村中公廳掛上“祖公圖”,節日那天把三隻雞、鵝、鴨用鐵絲穿成串,敲鑼打鼓送至村後祖墳,又到村中各個井台請來“井神”,一直進行到第三天,才舉行招兵儀式。這一大家家戶戶吃晚飯後,男女老少穿著節日 盛裝,擁向公廳前看“師公”“招兵”。廳前搭起“招兵”台,插上“龍旗”,“師公”身穿袈裟,手握牛角號,雄赳赳登台念經,擲“聖簧”(一陰一陽),若行“聖經”就算兵馬已到了,這時,“師公”即把“龍旗”取下擲與台下長輩,大家於是敲鑼打鼓把兵迎到公廳。但倘若擲成“性交”,就意味“兵馬”未到,就呼呼地吹響 牛角,以示“召喚”,就這樣依次把祖公各營兵馬招齊。這時,鄉民們歡天喜地擁進公廳 燒香點燭,供上“三牲”犒賞“將士”,有的剪草撤到地上“餵馬”。

招兵過後,就請驅邪,其實,“招兵節”和“雞公王生”都是畲族人,紀念他們祖宗而舉行的一種祭祖和驅邪求平安的儀式。傳說,畲族的祖先因征夷有功,高辛帝封其為駙馬,娶三公主為妻,他生得三男二女,因見高皇帝來訪,將予盛於盤和藍,因得皇帝賜姓盤、藍,恰此時,又響雷,三兒子就被賜姓雷。附馬為了不與百姓爭地,請高皇帝準許其家搬出家鄉到山區居住,而世代護衛著江山社稷,不過,這些都是民間相傳下來的地方掌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