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海電子

鴻海電子

鴻海公司成立於1974年,鴻海以各類精密模具研發、開模、製造基礎,主營計算機、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等相關領域產品的零組機構件及系統開發、製造、銷售。

鴻海公司成立於1974年,1995年公司營業額突破台幣100億元,1999年首度以GDR方式在倫敦掛牌上市,同年被亞洲最具影響力雜誌《AsiaMoney》評為台灣管理最好的公司,自2001年起至今,連續四年被評為台灣民營製造業營收第一名,並自2002年起連續三年被評為中國大陸出口廠商第一名。鴻海以各類精密模具研發、開模、製造基礎,主營計算機、通訊及消費性電子等相關領域產品的零組機構件及系統開發、製造、銷售。以恢宏宏的企業家眼光布局全球製造基地,落實智慧財產權的掌握,鴻海企業集團在國內、美國、日本至今共取得超過11,000件專利權,此為多年研發成果的具體展觀。鴻海企業集團稟 “愛心、信心、決心”和“融合、責任、進步”的企業文化,致力於“二地研究發展、三區設計製造、全球組裝交貨”的經營實踐,努力以更好的業績回報社會。
2003年,《福布斯》雜誌公布的全球四百大企業中,鴻海精密是七家上榜的台灣公司營收排名最高者,居291名。鴻海近幾年快速發展,成為台灣民營企業的龍頭,其主要原因是得益於積極主動投資大陸。
“鴻海”於1977年赴大陸投資,現今“鴻海”已成為大陸台商的第二大出口商,“鴻海”大陸廠的成本競爭優勢、研發技術不斷提高,獲利更是逐年提升。據悉,鴻海連續五年來銷售成長62%,成績驕人,而其中公司大陸廠的生產占了相當重要部分。
鴻海企業集團大陸主要製造基地富士康集團系台灣鴻海集團投資大陸發展而來,主要生產計算機、網路通訊、消費電子等高科技關鍵零組件與系統產品。在中國大陸深圳、崑山、杭州、天津等地設有36家全資子公司。
目前,“鴻海”生產重心已經移至大陸,設立於1996年的深圳龍華科技工業園,占地1500畝,員工3.3萬,建成後為“鴻海”開始大規模生產個人計算器硬設備奠定了基礎。
位於深圳的富士康集團是鴻海在大陸的公司,早在七八年前,就排外商投資的第六位,同樣名不見經傳。2001年富士康出口額達24億美元,占深圳當年出口總值的6.2%,在“中國出口200強”排名中高居第二,而與他並肩的是東方國際、中國石化、普天信息、摩托羅拉(中國)這些大名鼎鼎的公司。有趣的是,郭台銘雖然對自己及鴻海不事張揚,卻總愛張揚“山西”二字,“總裁我是山西人,未來世界是3C(山西的諧音)(3C就是電腦Computer、通訊Communication、消費性數碼電子Consumer-electronics)。”類似宏論鴻海內外耳熟能詳。郭台銘愛喝酒,或者說愛喝汾酒,自己和集團“喝酒必汾”。在深圳,每進一個酒店都先問有沒有老白汾,一聲沒有扭頭就走。“因為我,深圳各大酒店都擺上了老白汾。”這成為郭台銘十分開心的一件事。很多人難以理解這位縱橫三大洲、麾下五萬兵的IT梟雄,居然對37歲才涉足的家鄉一往情深。捐500萬為桑梓葛萬村修橋,捐200萬設立“愛吾獎學金”,投資500萬美元,設立富晉精密模具公司……
鴻海自1988年移師大陸創辦富士康以來的十多年內,年均增長率均超過60%,其它年份也在60%左右,如2001年50%多,2002年70%多。2003年突破3000億台幣大關已經山頭旌旗在望。
鴻海精密歷史發展
1974年鴻海以30萬台幣、十來個員工草創時,生產的產品是黑白電視機旋鈕,由於旋鈕與他後來生產的連線器一樣,模具開得好不好直接影響產品品質,所以從1977年開始,好不容易蓄積起第一筆資金的郭台銘,面臨三個選擇:一是到日本買進模具設備,蓋自己的模具廠。二是買地建廠,不用再租借廠房;三是在原料面臨漲價的情況下,買原料囤積居奇。面對金錢遊戲的誘惑,幾經掙扎,郭台銘決定選擇前者。而就在模具廠蓋好半年後,郭台銘原先想購買的那塊土地已漲了3倍,原料也水漲船高。許多同仁不理解:“到外買(模具)反而比較便宜,為什麼還要自己做呢?”如果求近利,他還可以把模具廠賣掉,回去買地。但是一心想打出江山的郭台銘,始終沒有回頭。1980年鴻海模具廠開始出現業績,後來鴻海陸續建立電鍍部門與衝壓廠,迅速拉開與同業的距離。進入80年代,PC工業起飛,黑白電視衰退。擁有模具技術的鴻具駕輕就熟,很快切進個人電腦連線器領域,從此建立起連線器霸主地位。
鴻海以模具起家,郭台銘總愛對外強調他做的是“機械”而非“電子”。在富士康集團,鴻海精密模具有限公司英文名稱為“FOX-cavity”,饒有趣味地以“狐穴”喻精密模具大家能夠理解;而其內部代號或簡稱竟是一本正經的“核心”。
一位IT之腕說:“代工是生產別人不能做的產品,而不是生產別人不想做的產品”郭台銘憑藉模具為龍頭的技術基礎,成功地做到了“在我的領域內,沒有競爭對手。”這就是為什麼會在EMS廠中排名第五而贏利居然第一的原因。但鴻海做大的最關鍵一步,是選客戶。郭台銘甚至不惜以“四流人才、三流管理、二流設備”來突出鴻海的“一流客戶”。郭台銘在30歲時即發誓只與世界一流大廠做生意,緊跟一流高手才能迅猛發展。現在IBM、康柏、英特爾、索尼、惠普、戴爾、思科、諾基亞、摩托羅拉等著名的IT業公司均是鴻海的客戶。鴻海早已具備電腦等整機生產能力,但郭台銘卻沒有自己的“品牌夢”。各大公司不用擔心會突然冒出一個“鴻海牌”來和自己競爭,更加放心地拓展與鴻海的合作。鴻海沒有自己的品牌,然而每一個品牌都有鴻海!換言之,任何一個名牌都可能因失誤而重挫倒下,如果鴻海遭遇類似命運,只能有一個前提,每一個至少大多數名牌都已重挫倒下。
80年代個人電腦工業起飛中,以成熟的模具技術進入個人電腦連線器領域,其連線器王國自此開始建立起來。
1999年,一口氣吞下華升、廣宇等企業進行逆向整合,使鴻海精密發展成為鴻海集團,由地區性大廠搖身一變成為世界級的企業。
2002年,鴻海躍居台灣第一大民營製造企業,在《商業周刊》2002年“全球科技百強”中排名第三。
2003年,鴻海在手機代工毛利率急劇下降的情形下逆勢而上,顯露出其強大的野心。將其在PC代工上構造的完整價值鏈移植到手機上,進一步發揮這種結構的潛力,是鴻海顯而易見的目標。作為台灣製造業的後起之秀,業界已經看到,未來的鴻海有望直逼手機代工業的龍頭寶座。
集團藍圖:紮根中國、全球運籌。堅持在多元化發展方向基礎上著力於一體化建設的鴻海集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