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發展
全鎮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中央“一號檔案”精神,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立足鎮情,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全鎮呈現出經濟發展、政治安定、社會穩定的良好局面。2006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7688.63萬元,比2002年增長2376.6萬元,平均年增長1.88%;農業總產值4123.83萬元,比2002年增長457.83萬元,平均年增長2.5%;人均純收入1915元,比2002年增長188元,平均年增長2.2%。 全鎮馬鈴薯種植面積由2002年的54313畝,增加到62000畝,年增長率達到了3.2%;良種種植面積由2002年的1.2萬畝,增加到4.6萬畝,良種率達到75%。蓄草產業按照“種草—養畜—沼氣—肥田—增收”的生態經濟循環發展模式,完成了上台、響河等12個草畜轉化示範點建設,完成了北廿鋪、柏林、東河等4個養殖小區建設,全鎮存欄大家畜5230頭,羊存欄9850隻。勞務產業按照“抓產業、建基地;抓培訓、創品牌;抓輸轉、增收入”的工作思路和“五子登科”(即換一個腦子,練一個膽子,掙一筆票子,開一個鋪子或辦一個廠子,走出一條新路子)的發展目標,以打造“安定技工”勞務品牌為切入點,依託鎮業餘黨校、定西職中、螺釘廠、南川玩具廠等培訓基地,加強了對保全、家政、縫紉、拾花等類型的勞務技能培訓,建立了浙江義烏、山東青島、內蒙古磚廠、新疆建設兵團等多處勞務基地,使勞務產業逐年發展,常年全鎮勞動力輸轉達15720人(次),人均勞務收入達800元。蔬菜、藥材、食用菌等特色產業同步發展,農民致富渠道進一步拓寬,全鎮蔬菜種植面積近7000畝。同時,依託大型個體經營戶、東關市場、西關市場,有力促進了全鎮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
農村公路建設
以全鎮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思路為基礎,立足當前、著眼長遠,與扶貧開發、小康村建設相結合,正確處理整體與局部、當前與長遠的關係,以打造全鎮鄉村道路、社社道路網路化為原則,以全面打通27個村223個社的所有接口為準繩,進一步加強農村道路建設。輻射27個村的道路網路,大多數路面已鋪沙。但由多數路為山路,且未配套邊溝,加之秋後雨多,造成路面沙石流失嚴重,晴通雨阻,總體狀況較差。全鎮境內310國道38公里,312國道11公里,定臨公路5公里。村村道路16條196公里,其中:斜河坪---豐禾、蘇家灣---吳家川、厘金局---中岔、張家莊---李家岔、響河---金華林、金華林---響河國小、友誼南山等7條農二級公路,總里程70.1公里,其他砂石路35公里,鋪油3公里,這些公路養護、通車狀況較好。村社39條298公里,這些道路全部為土路,且年久失修,均不夠等級,因陋就簡,存在相當大的安全隱患,少部分路已不能通車。2007年,以“十一五”規劃為總攬,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為目標,大力加強農村道路建設和管理工作,規劃新修和拓寬的道路有17條157.1公里。規劃鋪油16條160.2公里。
招商引資
加大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提高中央財政性建設資金用於西部地區的比例。國家政策性銀行貸款、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優惠貸款,儘可能多安排西部地區的項目。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隨著中央財力的增加,逐步加大中央對西部地區一般性轉移支付的規模。
大力改善投資的軟環境。積極引導西部地區個體、私營等非國有制經濟加快發展,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凡對外商開放的投資領域,原則上允許國內各種所有制企業進入。
實行稅收優惠政策。對設在西部地區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在一定期限內,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對在西部地區新辦交通、電力、水利、郵政、廣播電視等企業,企業所得稅實行兩年免徵,三年減半徵收。對為保護生態環境,退耕還生態林、草產出的農業特產品收入,在10年內免徵農業特產稅。
對西部地區內資鼓勵類產業、外商投資鼓勵類產業及優勢產業的項目在投資總額內進口自用先進技術設備,除國家規定不予免稅的商品外,免徵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
實行土地和礦產資源優惠政策。對西部地區荒山、荒地造林種草及坡地退耕還林還草,實行誰退耕、誰造林種草、誰經營、誰擁有土地使用權和林草使用權的政策。
大力發展對外經濟貿易。進一步擴大西部地區生產企業對外貿易經營自主權,鼓勵發展優勢產品出口、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到境外特別是周邊投資辦廠,放寬人員出入境限制。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急需的技術設備,在進口管理上給予適當照顧。
推進地區協作與對口支援。在防止重複建設和禁止轉移落後技術與環境污染的前提下,在投資、財政、稅收、信貸、經貿、工商、勞動、統計等方面積極採取有力措施,支持東部、中部地區企業到西部地區投資辦廠、參股入股、收購兼併、技術轉讓等多種方式進行合作。吸引和用好人才。制定有利乾西部地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鼓勵人才創業的政策。依託西部開發的重點任務、重大建設項目及重要研究課題,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吸引國內外專門人才投身於西部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