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林關
東臨漢江,西靠峴山,北起峴首山,南至觀音閣,便是三國故事中鳳林關的所在,它是古代南北通路上的一大關隘。不過,關於鳳林關的確切方位,目前記載並不統一。有說在城南 3里,有說“距城七里”;也有資料說在峴首山下、觀音閣附近的。《三國演義》中也沒直接使用“鳳林關”三字。有學者認為,鳳林關應是峴首山與觀音閣之間的狹長地帶,此說也得到眾多文史研究者認同。
鳳林關 方位
東臨漢江,西靠峴山,北起峴首山,南至觀音閣,便是三國故事中鳳林關的所在,它是古代南北通路上的一大關隘。不過,關於鳳林關的確切方位,目前記載並不統一。有說在城南3里,有說“距城七里”;也有資料說在峴首山下、觀音閣附近的。《三國演義》中也沒直接使用“鳳林關”三字。有學者認為,鳳林關應是峴首山與觀音閣之間的狹長地帶,此說也得到眾多文史研究者認同。從峴首山下來,沿207國道步行至觀音閣,不到2里的路程,中間是襄城區觀音閣村地界,兩邊大多是兩層樓的民房。至習家池路口,地勢漸高。再往東就是觀音閣入口。只見兩棟民房之間,豎有一塊大牌子,寫著“襄樊旅遊勝地——觀音閣”幾個大字和相關簡介。由於風雨侵蝕,廣告牌已殘破不堪。觀音閣又名鳳林禪寺,始建於東晉時期。相傳,當年有僧人用船載金銀等物順漢江而下,在此遇險船覆金沉。沉船處有鳳凰騰飛沖天而去,僧人大驚,決定不再南行,並在此建寺修行,名為鳳林寺。後又傳說,有南海觀世音大菩薩仙遊來此修煉傳經,於是此寺又稱觀音閣。鳳林寺與鳳林關,是巧合還是存在聯繫?目前尚無人考證。登上觀音閣東面的天王殿舉目眺望,南面直至宜城,是漢末聞名遐邇的冠蓋里;北面是峴首山;東南是悠悠漢水,遠處是巍巍鹿門。在這樣一個視野開闊、景色怡人的地方,唐代大詩人孟浩然、宋之問等都曾留下膾炙人口的詩句。觀音閣下面是著名的鳳凰池,池的東面是“副總戎來將軍去思碑”,此碑是為紀念唐代平息安史之亂的功臣來的。碑的下面原是鳳凰灘,崔家營水電樞紐工程竣工蓄水後已被淹沒。在觀音閣北面不遠處,是一個“三水”交匯的地方,一是從習家池出來的白馬泉,二是襄水(即南渠),二者又在此注入漢江。據文史愛好者考證,白馬泉的南面為澗南園,乃孟浩然的故居所在。為此,這一帶的歷史文化遺蹟尤為密集。沿途返回至峴首山時,再看鳳林關,不禁遙想當年,一面是茫茫漢水,一面是茂密山林,中間則坡陡崖峭,於此處設伏兵,自然可以“一夫當關”,孫堅在此被擊斃實屬必然。據研究者稱,《三國演義》中記錄的三國時期發生在鳳林關一帶的大小戰爭約十餘次,以擊斃孫堅一戰最為著名。鳳林關之役
“關隘”即險要的關口,《南齊書·蕭景先傳》“依山築城,斷塞關隘”即說明了關隘的形制特徵。關的本義為門閂,許慎《說文解字》云:“以木橫持門戶也。”後來引申為重要地段或邊境上的出入口。我國山川之間,阡陌交叉之處,遍布著成百上千個大大小小的關隘。因其常設在險要的山口或要塞處,所以又常建有關門,築有關城。函谷關、山海關、嘉峪關、玉門關、鎮南關、平型關等著名關隘都與歷史上的戰爭密切相關,鳳林關也不例外。東漢末年發生在此的精彩一戰使破虜將軍孫堅命殞襄陽。《三國演義》第六、七、八回作了精彩演繹。鳳林關之役發生在漢獻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交戰雙方為長沙太守孫堅與上任兩年已基本坐大的荊州牧劉表。當時,袁術與其從兄袁紹有隙,袁紹與劉表相結,袁術與孫堅聯合。袁術嫉恨劉表入據荊州,讓孫堅擊劉表。孫堅也想擴展勢力,於是就發兵攻打劉表。劉表派江夏太守黃祖應戰。最初,孫堅兵將勇猛,數次挫敗黃祖,致其敗守襄陽城。劉表令黃祖趁黑夜秘密出城調集援軍,又在襄陽城南峴山下被孫堅打敗,孫堅乘勝連夜率騎兵繞道攻打襄陽。劉表便令黃祖在鳳林關設伏,孫堅被亂箭射死,時年37歲。關於鳳林關之役,《三國志》劉表本傳記載頗略:“袁術之在南陽也,與孫堅合從,欲襲奪(劉)表州,使(孫)堅攻(劉)表。堅為流矢所中死,軍敗,(袁)術遂不能勝表。”而《三國志·吳書·孫破虜討逆傳》記載了時間且較為詳細:“初平三年,(袁)術使(孫)堅征荊州,擊劉表。表遣黃祖逆於樊、鄧之間。堅擊破之,追渡漢水,遂圍襄陽,單馬行峴山,為(黃祖)祖軍士所射殺。”宋代裴松之為此文作注時引《典略》曰:“堅悉其眾攻表,表閉門,夜遣將黃祖潛出發兵。祖將兵欲還,堅逆與戰。祖敗走,竄峴山中。堅乘勝夜追祖,祖部兵從竹木間暗射堅,殺之。”又引《英雄記》云:“劉表將呂公將兵緣山向堅,堅輕騎尋山討公。公兵下石,中堅頭,應時腦出物故”,豐富了孫堅之死的資料。《資治通鑑》漢紀五十二記載類似,但把時間提前了一年。不過,有關鳳林關的具體地點,正史只是言明在峴山,《三國演義》亦從之。地方志書也提供了不同的方位。乾隆《襄陽府志》卷四山川“峴首”條:《三國志》孫堅圍襄陽,單騎登峴山,為黃祖軍士射殺在是山。蓋堅之單騎登山,欲觀城中形勢,以定攻取之策耳。而同治《襄陽縣誌》記載:“鳳林關距城七里,在鳳凰山南麓,為鳳林渡,昔劉景升設伏斃孫堅於此。”一南一北,似有矛盾。地方志書成書於清代,當以前代史志或民間傳說為據,故有牴牾之語。但那場大戰,在峴首、鳳林之間的狹長地帶展開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值得一提的是,孫堅對劉表發動攻擊還有一個難以啟齒的理由,就是報劉表截路之仇。《三國志》裴注引《吳書》曰:“(孫)堅入洛(陽),掃除漢宗廟,祠以太牢。堅軍城南甄官井上,旦有五色氣,舉軍驚怪,莫有敢汲。堅令人入井,探得漢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方圜四寸,上紐交五龍,上一角缺。”孫堅欲藏匿傳國玉璽回江東,路過襄陽時,被忠於漢室的劉表攔截。頗有意味的的是,這傳國玉璽就材於“和氏之璧”,即春秋時期卞和在荊山發現並為此歷盡苦難的那塊璞玉。玉印岩如今已是南漳的重要景點。鳳林關之戰是三國前期的一場重要戰役。戰爭以孫堅殞命、劉表取勝告終,但這並非最終的結局。從此,孫策、孫權與劉表、黃祖結下了不共戴天的殺父之仇。16年後,黃祖被孫權部將甘寧所殺,劉表不久也病逝,大荊州分崩離析。父輩之間的恩恩怨怨到此為止,“生子當如孫仲謀,劉景升兒子若豚犬耳”,子輩的高下懸殊被曹操總結得淋漓盡致。孫權終於可以告慰魂繞峴山的孫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