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墩[10]

鳳凰墩[10]
鳳凰墩[10]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鳳凰墩,位於泰州東門外,三面環水,四季常綠,鳥語花香,遊人至此,賞心悅目,心曠神怡。從泊崗街西行一里許,有一黃沙堆積的高崗,白日陽光照耀,金光閃閃,猶如一座金山,十分壯觀。

基本信息

簡介

鳳凰墩鳳凰墩
泰州東門外有一個三面環水的高地,相傳這裡曾是鳳凰棲息的地方,因之稱為“鳳凰墩”。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這裡一個雕花木刻藝術世家裡走出了京劇名伶“同光十三絕”之一的梅巧玲,他就是我國最卓越的京劇表演藝術家、一代宗師,“梅派”藝術創造者梅蘭芳的祖父。1894年10月22日(清光緒二十年甲午,九月二十四日),梅蘭芳誕生於北京前門外李鐵拐斜街。
悠悠歲月,磨不去濃濃桑梓情。1956年3月,梅蘭芳偕夫人及幼子葆玖回到祖籍泰州訪問和演出,這位蜚聲海內外的藝術大師,在泰期間尋訪到了祖輩的故居,就在鳳凰墩東邊的鮑壩村。他走訪親戚,祭掃祖墳,臨別時表示要在有生之年再回家鄉。然而,1961年8月8日,梅蘭芳與世長辭了。為了永遠地懷念梅蘭芳大師,泰州人民選擇與梅蘭芳祖居相鄰的鳳凰墩,興建梅蘭芳紀念亭、梅蘭芳史料陳列館、梅蘭芳大型漢白玉像……如今,梅蘭芳公園廳、室、館、廊、池錯落有致,別具匠心。園內房屋樑架柱礎,青磚瓦脊,雕花裝飾,全是明代風格。然而,更能打動人們心弦的還有滿園的梅香!
東城河畔芳菲地,鳳凰墩上梅魂飛。泰州史稱鳳凰城,源於宋時,“城峻而堅,壕深而廣,城翔壕上,若鳳凰展翅”。說古代海陵城的布局就是一隻騰飛的鳳凰。另有詩詠曰:“泰州又號鳳凰城,頭在南門尾北門。膽乃西山寺木塔,東西雙翼兩高墩。”
隨著歷史演變,昔日形似鳳凰的城市形態雖已難覓蹤跡,但鳳凰墩因為梅蘭芳更精彩。有著美麗傳說的鳳凰墩上傾聽著京胡與流水共鳴,梅蘭芳不朽的藝術生命永生。 鳳凰城及鳳凰墩的傳說
鳳凰是一種美麗、高潔的神鳥,是吉祥、太平的象徵。很早以前,人們就把泰州比做鳳凰,古海陵人都稱泰州為鳳凰城。
在宋朝的時候,就有專門研究風水的人說過,古海陵是一塊寶地,形似一隻色彩斑瀾的金鳳凰,頭南尾北,左翼在東,右翼在西,鳳膽是十三層寶塔不露天,也有人說是鐘樓巷的一口銅鐘。
到了明、清,這種美麗的傳說已經是家喻戶曉,更加美妙動人。人們把泰州南門高橋比做鳳頭,當時高橋有78層台階(南39級,北39級),橋身很高,就像是鳳凰高昂起的頭,站在橋頂可俯看全城;從高橋向北到南城門口,就像是鳳凰的長頸;城東門外和西門外兩處平地隆起的土墩,就是鳳凰的兩隻翅膀;由北城門口向北至趙公橋為鳳尾,橋北矗立一座寶塔,酷似鳳凰的尾巴高高翹起。這種形似鳳凰的美麗城市,全國僅此一例。2002年,泰州市被江蘇省《旅遊總體規劃》定為“中華鳳城”。
鳳凰墩,位於泰州東門,三面環水,四季常綠,鳥語花香,遊人至此,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鳳凰墩,並不是自然形成的土墩。南宋時為了防止金兵侵犯,將城外夾河挖深加寬,泥土就地堆積起來,後來經過幾個朝代人不斷挖深挖寬,堆積在土墩上的土越來越高,像小山一樣,天長日久土墩上長起了樹木花草,成了百鳥群居之地。
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個鹽販路過這裡,天黑了就地休息,第二天走時,有一隻鹽包破了,鹽撒了一地。鹽販走後,有兩隻鳳凰從遠方飛來,棲息在這裡不走,有一個獵人知道了,就悄悄地伸手去逮活的,兩隻鳳凰一驚飛走了。過了幾日,兩隻鳳凰又飛來了,並引來了更多的鳳凰,而且久居不走,這個訊息很快傳開了,許多人都說鳳凰不落無寶地,這裡一定是風水寶地。後來就有人把這個土墩取名為鳳凰墩。
梅巧玲,江蘇泰州人。梅巧玲天資聰慧,學戲刻苦,扮相雍容端麗,表演細膩逼真,念白文雅脫俗,京昆俱佳。在京劇早期,青衣、花旦界限很嚴,但梅巧玲戲路很寬,花旦戲外,兼工青衣和昆旦,為余紫雲、王瑤卿、梅蘭芳等創花衫行當打下基礎。三十幾歲即掌管四喜班。他一反苛待藝徒和梨園同業惡習,厚待四喜班貧苦同業。在四喜班遇到困難時,梅巧玲盡出自己私蓄,以維持班內同業生活,其重信義、講情誼,深為人們所重。梅巧玲常演劇目,崑曲有《百花贈劍》、《刺虎》、《思凡》、《折柳》、《小宴》、《絮閣》等。京劇有《盤絲洞》、《閨房樂》、《梅玉配》、《浣花溪》、《虹霓關》、《胭脂虎》、《玉玲瓏》、《彩樓配》、《龍女牧羊》、《乘龍會》、《五彩輿》、《德政坊》等。最拿手的是旗裝戲,如《四郎探母》、《雁門關》等。
梅巧玲去世甚早,年僅41歲。長子雨田,京劇琴師;次子竹芬,乳名二鎖,工旦,二十幾歲即早逝。竹芬之子即梅蘭芳。梅巧玲弟子甚眾,最著名者為余紫雲。 梅蘭芳紀念館始建於1984年,坐落在泰州東城河風景區的鳳凰墩上。1988年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全館建築面積2600餘平方米,由前國家主席李先念題寫館名,館內主要有6個展室和一個可容150人的音像廳兼多功能廳。室內陳列梅蘭芳先生藝術展覽。它以豐富的照片資料和實物,系統地介紹了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刻苦學藝、勇於革新、精益求精,首創流派、高風亮節、永播芳香的人生歷程,以及他在我國京劇藝術中創下的輝煌業績,展示了他與故鄉泰州親情綿綿、鄉情融融和故鄉人民對他的崇敬與懷念之情。音像廳主要為觀眾播放梅蘭芳舞台藝術的錄像。館內建築移建了一部分泰州的明代民居,保持了古建築的古樸風貌,與新建的水池、假山、迴廊、方亭一起,形成了典雅秀麗、小巧玲瓏的園林風格。該館也是泰州市風景名勝之地和江蘇省德育示範基地。 梅蘭芳塑像落成於1989年10月。當時,為紀念梅大師誕辰95周年,泰州市人民政府專門聘請國內著名雕塑藝術大師,為梅蘭芳先生雕刻塑像。整個雕塑過程歷時半年之久。先生半身坐像,左手握紈扇,右手捧戲文,身著西服,兩眼炯炯有神,形態自若,栩栩如生。像身高2.6米,通高3.6米,是著名雕塑家劉開渠大師的得意之作。他的助手白瀾生教授參與了製作全過程。劉老曾說過:“我對梅大師不能馬虎啊!”該像坐落在梅亭右側,四周松柏環抱,像前花團錦簇。1989年10月22日,時任江蘇省副省長的張緒武和省文化廳廳長的王鴻參加了揭幕儀式。這尊用漢白玉雕塑的大型梅蘭芳半身坐像,成為國內紀梅的又一絕作。該像以示“梅郎合受千秋供”之寓意,成了人們懷念與敬仰的“永遠的梅蘭芳”。 梅蘭芳紀念亭俗稱“梅亭”,位於鳳凰墩西北角最高處。建於1984年10月,是泰州市人民政府為紀念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誕辰90周年首建的第一座紀念建築物。其造型特殊,五角五柱以一朵“梅花”形輔以蘭枝呈現在遊人面前。該亭以喜鵲登梅等圖案,在古梅樹幹上滿枝怒放,梅花似錦,一派蒼勁多姿、生機盎然的景象,達到由梅而花,由花而形,由形而體的構思。平面布局以五瓣梅花攢頂,反翹舉折同生。整個亭似斗雪綻放的梅花。台、基、柱、礎均綴以梅花形。總之,以“意”的流動而得“梅花”的象徵。由此使人觀亭觀花聯想到梅,由梅思蘭,再聯想到京劇表演藝術。置身梅亭,如見其人其藝。全亭儼然是梅大師京劇藝術的一部戲曲考,以彰顯一代宗師的藝術成就。
設計者為同濟大學古典園林專家陳從周教授,助理設計者張乃棠先生,製作者為浙江東陽木雕廠的工藝師們。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額枋內側用深浮雕技法,形象地再現“梅派”藝術的五出代表作《霸王別姬》、《貴妃醉酒》、《宇宙鋒》、《洛神》、《穆桂英掛帥》。劇中人物造型構圖精妙,刀法傳神,從而達到“人化———物化———神化”的境地,可謂中國一絕。亭名由著名書法家趙朴初先生題寫。 梅氏祖塋坐落於梅蘭芳祖居鮑家壩東北角的馬家汪60畝凹子,今在泰州師範專科學校西南隅。梅蘭芳曾祖父梅天才即葬於此。祖父梅巧玲從小逃荒到江南後輾轉至北京,終成清“同光十三絕”之名伶。
1956年3月,梅蘭芳和夫人福芝芳攜幼子葆玖返鄉省親祭祖,曾在泰州同族長兄梅秀冬等陪同下一併到此敬獻花圈,以示敬奉與緬懷。此後其子女葆琛、紹武、葆玥、葆玖等亦多次返鄉祭掃,數典不忘祖,親情連綿綿。目前,此處已成為全國京劇名家,特別是梅派傳人及著名京劇票友尋根朝拜之地。

三種傳說

鳳凰墩鳳凰墩
乾隆皇帝在修清漪園(後改名頤和園)時,仿照神話傳說,在昆明湖上修建了三座海上仙山:北邊四面臨水的孤島稱為“方丈”,西邊那個一面有路、三面環柳的土山叫做“蓬萊”,南邊的一座光禿禿的土丘名叫“瀛洲”。當地老百姓嫌這些名字太文雅太難記,就管方丈叫團城,蓬萊叫老公山,瀛洲叫鳳凰墩了。
瀛洲島為什麼改名叫鳳凰墩呢?
我們刨根問底訪問了一些老人。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其說不一,都有道理。有人說是“島以仙名”,有人說“島以鳥名”,也有人說“島以人名”。究竟哪個說法更好些,請讀者自己去判斷吧!
石大爺是主張“島以仙名”的。他說:
在很早以前,瀛洲島四面臨水,荷花環繞,綠樹參天,香草遍地,是個清幽迷人的好地方。一天早晨,仙女弄玉奉王母娘娘的旨意,身御彩鳳,手拿洞簫,穿過滿天紅霞,要飛到東嶽泰山去繼續修行。她路過這裡,見湖水清清,荷花朵朵,不禁高興地說:“好一個人間仙境啊!”於是御風踩雲,輕輕飛落下來。弄玉特別喜愛這個地方,就住下來在這兒修行。每天餓了就餐風飲露,有空閒時就吹吹洞簫,生活得逍遙自在。
一天傍晚,八仙中的韓湘子手拿一支玉笛,踩著一朵雲彩,從天空里飛過。他老遠就聽見一縷輕悠悠的簫聲,順著簫聲尋找,果然是仙女弄玉住在這裡。他來到弄玉跟前問:“王母娘娘要你到東嶽泰山修行,你怎么跑到這裡來了?”弄玉告訴他:“我見這裡風光秀麗,幽雅清淨,捨不得離開,就安了身。”韓湘子說:“這座小島雖然很好,但四周的環境很不合適,到底不是久戀之地。你看,正北是一座龍王廟,那游龍若是前來戲鳳,還容你安安靜靜地修道嗎?西邊是座老公(弓)山,一旦利箭離弦,你也受不了;南邊是火器營,專造火槍火炮,你是鳥中之王,恐怕也免不了要挨槍打的呀!東邊的村子叫六郎莊,倘若六狼奪一鳳,你千年修煉的道行不就白費了嗎?”弄玉聽了韓湘子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駕起鳳凰隨韓湘子到東嶽泰山去了。
後來,仙女弄玉乘鳳來瀛洲島修行的事傳開了,就在島上修了一座鳳凰亭,亭子裡還畫了一幅仙女乘鳳吹簫的畫,這座小島就改名叫“鳳凰墩”了。
張大爺說,主張“島以仙名”的說法太玄乎。他主張“島以鳥名”的主張,因為他有“歷史事實”為證:
在戊戌變法那年,以光緒為首的帝黨,和以慈禧為頭子的後黨,鬥爭得很厲害。那年四月底,光緒正式下詔宣布變法。慈禧恨得咬牙切齒,收羅了一批頑固黨,想方設法反對變法。
一天,光緒皇帝向慈禧請了安,又回皇宮去了。慈禧憋了一肚子氣,帶著一幫王公大臣乘船在昆明湖裡散心。她破例地要登上瀛洲島去觀賞野景。當時島上雜草叢生,水蛇成蛋,一片荒涼景象。大臣們怕出麻煩,紛紛上前婉言勸阻,說是島上不如湖上風涼。但是慈禧自恃身價高貴,金口玉言,話既然已經出口,就拗著勁非要上島不可。臣子們不敢違抗,只好跟在後邊。
慈禧帶著大臣、宮女剛一登上瀛洲島,就遇到了一條又粗又長的黑花蛇。大蛇盤曲在草地上,蛇頭仰起來離地半尺多高,張著嘴朝天上吐信子。這條蛇往上一看,老桑樹的枝杈上落著一隻花喜鵲,正衝著黑花蛇喳喳叫。眨眼間,那隻喜鵲猛一下子飛下來,朝蛇頭上狠狠地了幾口,又飛回樹枝上。黑花蛇想咬住喜鵲,就是夠不到。花喜鵲飛下來幾次,就把蛇咬得遍體是傷了。黑花蛇大概是招架不住,只好逃到草叢裡去了。
慈禧一行人被這場蛇鵲之戰驚呆了。當喜鵲飛走之後,慈禧好象悟出了什麼道理,笑迷迷地問:“你們說說,這是吉兆還是凶兆?”大臣和太監們一時不知怎么回答,一個個大眼瞪小眼。還是善於逢迎的大太監李蓮英心眼兒活,他馬上猜透了主子的心思,忙說:“剛才蛇和喜鵲是為爭奪這塊寶地才打起架來,花喜鵲是鳳,黑花蛇是龍,龍鬥不過鳳,才嚇得逃跑了。這場大戰叫游龍斗鳳,鳳勝了。”那班頑固黨聽李蓮英講完了,這才醒悟過來,都搶著說:“這自然是吉兆,是吉兆啊!”
慈禧太后聽到這裡,樂得眉開眼笑,剛才憋的一肚子氣也全消了。她傳旨,要在瀛洲島修建一座鳳凰樓,來紀念花喜鵲得勝。瀛洲島上有了用銅鳳凰裝飾的鳳凰樓,後來就改名叫“鳳凰墩”了。
主張“島以人名”的人說:有一次,慈禧在游湖時,曾經到瀛洲島上解手。有人為了嘲弄這個作惡多端的老太婆,就把這個小島改名叫“鳳凰墩(蹲)”了。

後人評價

寶島之巔鳳凰墩,鳳凰墩下葬土龍。
土龍雖逝靈氣在,鳳凰殉情美名存。
風雨過後彩虹艷,冰雪消融萬象新。
乾坤挪移皆有道,人間美德是永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