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儀書院[高安鳳儀書院]

鳳儀書院[高安鳳儀書院]

高安鳳儀書院位於江西高安,原名筠陽書院,明正德八年(1513)瑞州府知府鄺璠創建於宋縣學故址。位於江西省高安市解放路德億廣場羅馬公寓店面二樓

有正堂、大門、文化堂、會講堂、詩經堂、書經堂、周易堂、春秋堂、禮記堂、儀門、正門、書樓、廚房、茶廳、過路亭等,另建有同夢堂,共有31間,頗具規模。

校史

明正德八年(1513)瑞州府知府鄺璠創建於宋縣。

嘉靖二十六年(1547)推官潘仲驂改名“尊道”,增難吾興亭,祀周敦頤、程頤、程顥、張栻、朱熹、陸九淵、王守仁等7賢。

清康熙十年(1671),知府劉登科建,復名“筠陽”。

乾隆二十八年(1763)知府楊仲興遷建城北,改名“鳳儀”。

鹹豐年間被毀,同治庚午年太守黃廷金率屬捐修。乾隆五十二年太守都世昌倡率合邑紳士創建的養正書院置有的田畝、竹山,也併入鳳儀書院。

其後興葺不斷,胡靜園、熊少泉、熊錫祺等曾任山長。

清代著名語言文字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戴震,曾經往江西瑞州(今江西高安、宜豐縣境),曾作《鳳儀書院碑記》

1948年創建省立高安師範學校時,當時的領導批示鳳儀書院歸高安師範學校使用,直至現在。

古往今來

高安有著悠久歷史和傳統教育文化。現尚存的鳳儀書院(如圖)就是見證之一。可惜鳳儀書院掩沒在校園內,很少有人知道。清同治辛未年《高安縣誌》載:“鳳儀書院建於清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60年)”,距今252年。鳳儀書院由當時的“太守楊仲興倡率三邑(即高安、上高、宜豐)創建,置有田畝、竹山”。“高安石泉村游謨烈是創建鳳儀書院試院考棚的卓卓可稱者”。可見,當時的鳳儀書院是府屬的民間捐修的一所很大很有名的書院,是高安縣14所古書院僅存的一所,亦是高安中學、高安師範的搖籃。

該書院坐落在鳳山東側,現宜春學院高安校區(原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內。1948年創建省立高安師範學校時,當時的領導批示鳳儀書院歸高安師範學校使用,直至現在。之前高安縣中學曾辦在這裡,並附設師範班,後搬遷城南。書院四合院式,磚木結構,建築面積約5000平方米。高高的石級台階上去,是一幢串堂式的兩層樓房,正對串堂的院正中是試院,然後是操場,四周是考棚、教室、教工宿舍。現仍存有三向。北向的房子被拆掉建了教工宿舍樓,黃廷金太守題寫的“鳳儀書院”石牌匾被拋棄,換上了“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試館”二字牌匾現仍鑲在書院進門的試館門楣上。東面房的走廊已用牆封起來了。南大門牆也於1996年貼上了白色外牆瓷磚。書院的前面是寬闊的坪地,直通高安市大廣場,還有兩口水塘和竹山,均被占用,建了樓房,所以外界很少有人知道高安城區還有所古老的鳳儀書院。它的悠久歷史和光輝也應到了該恢復和搶救的時候。我們應讓後人記住它過去的輝煌,讓其成為高安市乃至宜春市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成為高安城區重點歷史文物和旅遊勝地。又因鳳儀書院位置正好與大觀樓、碧樂山(即鳳山,山上有已毀的碧樂亭)、鳳凰湖、老幹部活動中心、文化廣場等接近,因此可加以開發,形成一塊完整的市城區旅遊中心集散地。

創始人

游謨烈

在高安,人們都知道有名的高安中學和高安師範(現宜春學院高安校區)。卻不知道,這兩所名校,其前身是清朝乾隆年間創建的鳳儀書院,更不知道這所古老的鳳儀書院是由當時落榜生游謨烈具體操辦創建的。

游謨烈,諱衍,字旦成,是高安市黃沙崗鎮湖田村石泉游村人。史料記載,游謨烈身材魁偉,文武雙全。少時臂力勝人,清雍正癸卯時,棄儒業,練弓箭,技藝嫻熟,童試前茅。“甲辰年春入第三。之後兩年再試獲冠軍武庫生”。他文才更好,會館薦他,他又棄武從文。清乾隆丁巳科於文宗首出益者三友九章題,游謨烈“旦成線索在手,如滿盤散錢穿成一串”,“抑置邑庠第二”。“己未年補增廣科,屢考優等”。“辛酉、丁卯兩科,薦卷已入彀”,但由於“表文抬頭違式,遂置之”,“主司極為惋惜”。游謨烈“雖數奇不偶”仍不氣餒。落榜後入游氏會館任教,創辦教育至老不倦。“學尊孔孟,理探程朱,自堯、舜、禹、湯、文武、周公以來,聖聖相傳之道,均悉會於心,闡為文章,深入淺出,聲價重若連城,鴻才大約,名噪城鄉。”游謨烈喜做善事,修橋建廟捐銀占鰲頭。清同治年《高安縣誌》載,他“常與當代名宿訂道義交,又每遇事關文教陬慷慨兼領,矢公矢志,經營盡善”,清乾隆庚辰年奉府憲楊仲興命,創建鳳儀書院,“辦公踴躍,不日造成告竣”。“壬午年又奉府憲盧公命,重修試院考棚,又踴躍向前,迅速落成,受到隆禮獎功”,稱他是“建鳳儀書院,修試院考棚皆卓卓可稱者”。鳳儀書院建成後,成了當時全縣14所書院之佼佼者,游謨烈請名家講學,一時名聲大振,學子云集,培養了一大批人才。高安中學、高安師範最初就創辦在鳳儀書院。現黃廷金太守所書“鳳儀書院”和“試院”兩塊石匾,仍相嵌在門楣上。這不能不說是落榜生游謨烈之功。游謨烈為高安的文教創造了輝煌,是落榜生的榜樣,平民百姓的楷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