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大學

宜春大學高安校區位於全國聞名的基礎教育強市高安市。校區環境優雅秀麗,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目前已基本完成包括學科、專業設定與課程建設在內的結構性調整。

基本信息

宜春大學高安校區位於全國聞名的基礎教育強市高安市。高安自古為“儒學昌盛之地”,興學重教風氣興盛,人言“小城高安舉人多”,《資源通鑑》編撰者之一的劉恕,奠定國語基礎的《中原音韻》的作者周得清,三朝“帝師元老”朱軾、我國著名物理學家和教育家吳有訓都誕生於這裡。
高安校區的歷史可追溯到北宋的“郡學”,明代在郡學基礎上建“筠陽書院”,筠陽書院經明、清數百年後,因年久失修,幾經興廢,到清初即將墜毀,而且因面積狹小,在“康乾盛世”的清乾隆二十四年,即1759年,由瑞州知府楊仲興徙遷於府衙後鳳山側,並為之更名為“鳳儀書院”.1906年4月,清政府將高安進修書院改設為高安師範傳習所,之後,高安師範的校址便在鳳儀書院舊址之上辦學至今。抗戰時,學校曾名為“高安鄉村師範”,1946年定名為“江西省國立高安師範學校”。1949年下半年江西省教育結構調整時更名為江西省高安師範學校,是南昌專區18個縣市中唯一保留的中等師範專業學校,是一所有著“千年學府、百年師範”盛譽的老校。
千年的辦學歷史,積澱著豐厚的文化底蘊;百年的師範教育,鑄就著世紀的創業功勳。學校多次榮獲 “全國職業技術教育系統體育工作先進學校”、省“文明單位”、省“德育先進校”等榮譽稱號。近百年來,從這裡走出了世界級的醫學博士、國家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優秀班主任等精英人才,學校先後培養了3萬多名合格的畢業生,培訓在職教師和教育工作管理人員5000餘人,通過江西師大、江西教育學院聯合辦學的途徑共培養了1368名大專學員。從2001年始,又依託宜春學院招收“3+2”大專學制學生,培養大專學歷的國小骨幹教師,為我省尤其是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2005年2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高安師範學校成建制併入宜春大學,成為宜春學院高安校區,同時撤銷高安師範學校建制。由此,高安師範學校的辦學又翻開了歷史新篇章。
校區環境優雅秀麗,與南昌高校比鄰,距省城僅45分鐘車程;占地面積8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近6萬平方米,現代教育教學設施完備,教學儀器設備總值656萬元,圖書15.3萬冊,建有物理、化學、生物、心理學實驗室、計算機中心、電子閱覽、多媒體、語音、繪畫、藝術設計室、鋼琴、電子琴、練功、體操房、演奏廳、大禮堂和教育實習基地、數控實訓基地、模具實訓中心等各類教學場地。圍繞學科建設,校區還將進一步加大投資進行軟硬體建設,力爭使校園面貌、辦學條件、辦學實力、辦學水平得到穩步改善和提高。
校區擁有雄厚的師資隊伍,學科專業教師齊全,專任教師145人(其中具有碩士以上學歷的23人),正副教授57人,14名省學科骨幹教師,有兩人次獲曾憲梓教育基金中師獎,有多人次曾獲國家、省、市“優秀教師”、“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優秀稱號。自1983年以來,教師主編或參編教材、論著120餘部,在省級以上報刊雜誌發表論文、作品300餘篇,參賽論文和作品獲國家級獎百餘人次。學校現有全日制教學班47個,在校生2008人,其中大專生606人。
校區目前已基本完成包括學科、專業設定與課程建設在內的結構性調整。初步確立了以培養國小教育、幼兒教育師資為主要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多層次並舉辦學、培養套用技能型人才的教育機構的基本定位。依據這一定位,校區圍繞教育、文學、經濟、工學及管理五大學科門類,開設有英語教育、套用英語、學前教育(雙語)、初等教育、音樂教育、美術教育、社會體育、視覺傳達藝術設計、市場開發與行銷、國際貿易實務、物流管理、計算機網路技術、計算機輔助設計與製造、網路系統管理和模具設計與製造、數控技術等16個專科專業。面向全國招生,招收國中起點五年制和高中起點三年制大專生,頒發宜春學院文憑。
校區堅持以學生為本的辦學理念,在以能力培養為主導的教育理念下,注重發揮自身優勢,注重實踐實訓教學,堅持走特色發展之路,以市場為導向設定專業和配置教學資源,積極探索校企聯合辦學等多種辦學模式,力求在就業市場上打造有影響力的專業品牌,建立穩定、有序、靈活的畢業就業渠道,確保畢業生有較高的就業率。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今後,高安校區教職員工必將團結協作,銳意進取,緊緊圍繞“改革、轉型、充實、提高”八字方針,以宜春學院為堅強的後盾,在校區黨政班子的正確領導下,努力構建一個有特色、重品牌的多層次、多學科的一流高等教育體系,開闢校區發展歷史新篇章,續寫校區新的百年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