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遷徒的性質,可把鳥類分成留鳥和候鳥。留鳥是終年棲居在繁殖地區而不遷徒的鳥類,如麻雀、喜鵲等。候鳥是隨季節不同,沿著固定的路線,在繁殖區和越冬區之間移居的鳥類。對一個地區來說,夏季遷來繁殖,秋季飛到南方越冬的鳥類稱為夏候鳥,如杜鵑、家燕、黃鸝等;冬季飛來越冬,春季北去繁殖的鳥類稱為冬候鳥,如雁、鴨、鶴等;夏季在北方繁殖,冬季在南方越冬,在春秋季節南北往來遷徙時,路過本地的鳥類稱為旅鳥,如沙錐、柳鶯等。由於我國地域遼闊,南北氣候相差懸殊,有些鳥類,如丹頂鶴、白骨頂、鳳頭麥雞等,在我國北方是夏候鳥,在南方則是冬候鳥,故候鳥的劃分,隨地區而有不同,並非固定不變。
候鳥遷徙的距離,有的僅在我國南北之間或我國與周圍鄰國之間,如在我國東北繁殖的白鷺、白枕鶴等,秋天遷到日本南部去越冬;有的則需飛行很遠的路程,飛越高山,遠渡重洋,如在我國東北繁殖的紅腳隼,遷徙時經過遼寧、山東、江蘇、福建,再飛越印度洋,一直到非洲東部或南部越冬。有人在北美海岸給一隻尚未學會飛的北極燕鷗套環,結果在90天后,這隻鳥在14,500公里外的非洲東南部被捕,另一隻在蘇聯北極海岸被套環的燕鷗,竟在澳洲再度被擒,至少飛了22,500公里。
鳥類遷行時飛行的高度,一般在900米以下,小鳥常在100米左右。遷徙的速度,一般每小時40-80公里,夜間比白天快,春季比秋季快。飛行距離較短的鳥類,一天的旅程不超過100公里,長距離飛行的鳥類日程為150-200公里,中途遇到食物豐富的地方,要停下來休息。多數鳥類都沿著海岸和內陸河流遷徙,如家燕冬天在南洋群島,印度及澳大利亞等處,春季沿海岸北飛,再沿河流到內陸。
鳥類遷徙的路程很長,但飛行路線固定不變,也不迷失方向。關於鳥類的空間定向和導航問題,有人提出鳥類能根據地球的磁場定向,近些年來有人提出鳥類可以根據太陽和星辰的位置定向,人們正在使用現代技術對遷徒的定嚮導航繼續進行研究和探索。
對鳥類遷徙的研究,最常用的是環志法,即用標有編號和套環機構地址的鋁合金環,套在捕到活鳥的腳上,經測量登記後將鳥釋放,當這些鳥再度被捕或射殺時,請獲鳥者將該環取下寄回,比較兩次捕捉的時間和地點,即使有5%的環志回收率,也能獲得許多有價值的研究資料。此外,還可使用把鮮艷的染料噴在鳥羽上,把微型無線電發報機載在大型鳥類的體上等先進有效的方法來研究候鳥的遷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