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概述
此疾病首先發現在1980年代初期的虎皮鸚鵡﹙Budgerigar﹚,感染的虎皮鸚鵡,腹部及背部長不出絨羽,因此病也被稱為虎皮鸚鵡掉羽症﹙Budgerigar fledgling disease,BFD﹚。後來又陸續發現病毒於金剛鸚鵡、錐尾鸚鵡、折衷鸚鵡、月輪、凱克、愛情鳥、吸蜜鸚鵡、亞馬遜鸚鵡、灰鸚、鷹頭及巴丹等鸚鵡身上。
傳染方式
屬於高傳染性病,患鳥的血液、羽屑糞便、嗉囊分泌中都可分離出病毒。其中又以羽屑為最重要的散布來源,因此若飼養環境中有感染者,容易經由羽屑散播。因為幼鳥的免疫系統較不健全,所以容易受到感染,三歲以上的鳥兒大多能有較強的免疫力而不會發病。
診斷方法
免疫抗體螢光染色法﹙Immunofluorescent antibody staining﹚,病毒中和反應試驗﹙Virus Neutralization﹚,in situ hybridization,電子顯微鏡檢法 (Electron Microscopy ),及分子生物PCR檢驗法( PCR test) 。目前以分子生物PCR檢驗法為靈敏度最高、特異性最好的診斷方式。而研究顯示鳥兒受感染潛伏期的血液中即可偵測出APV病毒 ,遠比其他檢驗方式來的敏感、快速、正確。1
預防方法
1.預防可利用APV疫苗,對成鳥和雛鳥都是安全有效的。
2.定期對飼養環境,籠舍,器具等使用有效成分的消毒劑進行消毒。
3.讓鳥兒擁有強大的免疫力是讓鳥兒免於病毒侵害的好方法之一。
4.新引進的鳥兒最好都能進行分子生物PCR血液篩檢,發現病鳥並及時隔離。
治療方式
目前只有藥物支持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