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中州境有道士[1],募食鄉村。食已,聞鸝鳴[2];因告主人使慎火。問 故,答曰:“鳥云:‘大火難救,可怕!’”眾笑之,竟不備。明日,果火, 延燒數家,始驚其神。好事者追及之,稱為仙。道士曰:“我不過知鳥語耳, 何仙也!”適有皂花雀鳴樹上[3],眾問何語。曰:“雀言:‘初六養之,初 六養之;十四、十六殤之[4]。’想此家雙生矣[5]。今日為初十,不出五六 日,當俱死也。”詢之,果生二子;無何,並死,其日悉符。
邑令聞其奇,招之,延為客。時群鴨過,因問之。對曰:“明公內室[6], 必相爭也。鴨云:‘罷罷!偏向他[7]!偏向他!’”令大服,蓋妻妾反唇[8], 令適被喧聒而出也。因留居署中,優禮之。時辨鳥言,多奇中[9]。而道士朴 野,肆言輒無所忌[10]。令最貪,一切供用諸物,皆折為錢以入之。一日, 方坐,群鴨復來,令又詰之。答曰:“今日所言,不與前同,乃為明公會計 耳[11]。”問:“何計?”曰:“彼云:‘蠟燭一百八,銀硃一千八[12]。’” 令慚,疑其相譏。道士求去,令不許。逾數日,宴客,忽聞杜宇[13]。客問之,答曰:“鳥云:‘丟官而去。’”眾愕然失色。令大怒,立逐而出。未幾,令果以墨敗[14]。嗚呼!此仙人儆戒之,惜乎危厲薰心者[15],不之悟也!
齊俗呼蟬曰“稍遷”,其綠色者曰“都了”。邑有父子,俱青、社生[16], 將赴歲試[17],忽有蟬集襟上。父喜曰:“稍遷[18],吉兆也。”一僮視之, 曰:“何物稍遷,都了而已[19]。”父子不悅。已而果皆被黜。
注釋
據《聊齋志異》手稿本
[1]中州:古豫州處九州中間。後世河南省為占豫州之地,故相沿稱為中 州。
[2]鸝:黃鸝。一種善鳴的小鳥。
[3]皂花雀:麻雀之一類,翎羽呈暗褐色,較常見者顏色為深。
[4]“初六養之”三句:據下文,初六是小兒生日,因二子孿生,故重言“初六養之”;十四日、十六日則分別為二子殤日。
[5]雙生:孿生。一產雙胎。
[6]明公:對位尊者的敬稱。明,賢明。
[7]偏向:偏袒。偏護一方。
[8]反唇,爭吵。
[9]奇中(zhòng 眾):預言與實況貼合得出人意外。
[10]肆言,任情直言。
[11]會計;計算。合計。
[12]銀硃:礦物名,為正赤色粉末。可入藥,亦可作顏料,供官府朱批 用。
[13]杜宇:杜鵑鳥的別名。
[14]以墨敗:因貪贓而丟官。墨,貪污受賄:不廉潔。《左傳.昭公十四 年》:“貪以敗官為墨。”註:“墨,不潔之稱。貪慾而敗其官守,謂之污 墨。”
[15]危厲薰心:《易·艮》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厲薰心。象曰:艮其限,危薰心也。”本謂履兇險之事,使人憂苦。危、厲同義,謂凶 險。薰心,謂憂苦如受熏灼。此句謂縣令醉心於貪慾,遂不顧蹈危履險。
[16]青、社生:指被黜降為青衣的生員及被罰“發社”的生員。明清儒 學生員的襴衫法定用玉色布帛。又歲、科兩試(主要是歲試)行六等黜陟法, 其考在五等者,附生降青衣,青衣發社;考在六等者,廩膳生十年以上及入 學未及六年者,皆發社。發社,謂罰在社學肄業。
[17]歲試:見卷一《葉生》注。青衣及發社生員,經歲試考列一、二、 三等者,可補庫膳生、增生或恢復附生資格。下文”稍遷”即指此。
[18]稍遷:意謂“稍見(或逐步)升遷”。因與蟬名諧音,故其父喜為 古兆。
[19]都了:意謂“全部了結”、“一切落空”。因與綠蟬之名諧音,其兆不吉,故父子聞言不悅。
譯文
中州境內有一個道士,到鄉村去募化食物。吃過飯,聽到黃鸝叫了一會兒,他告訴主人要謹防火災。主人問他原因,他回答說:“我聽到鳥說‘大火難救,可怕’。”大家都笑話他,一點也不防備。第二天,這家果然失火,火勢蔓延,燒了好幾家,這才醒悟道士的神奇。有好事的人追上他,稱他為神仙,道士說:“我不過能聽懂鳥語罷了,哪裡是什麼神仙!”這時正巧有一隻皂色的花雀在樹上鳴叫,大夥問道士花雀說的什麼,道士說:“花雀在說‘初六生的,初六生的,十四、十六就死了’,我想這家可能生了一對雙胞胎,今天是初十,不出五六天,兩個孩子會一起死掉。”人們到這家一問,果然生了兩個兒子,沒過多久,便都死了,日期和道士說的一樣。
本縣縣令聽說了道士的奇異,便把他召來,奉為上賓。正巧有一群鴨子經過,縣令就問道士鴨子說了些什麼,道士說:“您的內眷必有爭鬧的事。鴨子說‘罷罷罷,偏向他!偏向他!’”縣令聽了大為佩服。原來剛才縣令的大老婆和小老婆爭吵,縣令剛被吵鬧出來。於是縣令就把道士留在縣衙中,非常優待。道士時常辨別鳥語,大都被說中;而道士為人樸實粗魯,說話直來直去,不知忌諱。縣令非常貪婪,一切地方上供給衙門用的物品,他都折算成錢裝入自己的腰包。一天,縣令和道士正坐著,一群鴨子又過來了,縣令又問道士。道士說:“今天它們說的同以前不同,它們在為您算帳呢!”縣令問:“算的什麼帳?”道士說:“它說‘蠟燭一百八,銀珠一千八。’”縣令很羞慚,懷疑道士在故意譏諷他。道士要求離開這裡,縣令不允許。過了幾天,縣令設宴招待客人。忽然聽到杜鵑的叫聲,客人問道士,道士說:“鳥說‘丟官而去!’”客人們聽了,愕然失色。縣令大怒,立刻把道士趕出門去。時間不長,縣令果然因貪污受賄被罷了官。嗚呼!這是仙人在警告縣令,可惜縣令醉心於貪婪,最終也沒有醒悟。
齊地風俗叫蟬為“稍遷”,把綠色小蟬叫“都了”。縣裡有父子二人,都在鄉里歲試時考在五等六等被降為青衣的生員與社學生員。他們準備再考歲試,這時忽然有蟬停在他們的大衣襟上,父親高興地說:“‘稍遷’,是好兆頭。我們要逐步升遷了。”一個書僮一看,說:“不是‘稍遷’,是‘都了’罷了。”“都了”與“全都完了”諧義,父子兩人聽後特別不高興。不久兩人參加歲試還是都被刷了下來。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