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侖尾墓地

東南區M1、M2、M3、M6、M7五座墓均見於第3層下,與西南區第3層下開口的M8等十一座墓內涵上有相當的共性,如廣折肩尊、高領圜凹底罐、長頸圜凹底罐、淺盤高圈足豆、球腹豆等都是共有的基本器類,但差異也明顯。 因而東南區第3層下的M1等五座墓應比西南區第3層下M8等十一座墓早一個階段。 此外,北區第2層下開口的M4、M5、M11所見圜凹底罐、淺盤高足豆等代表性器類均與東南第3層下M1等五座墓相同,應為同期內涵。

鳥侖尾遺址包含二十三座不同層位的墓葬單位,是分期排隊中最關鍵的資料。
該墓地二十三座墓葬中缺乏最重要的疊壓打破關係,在這種情況下,遺址的地層劃分、墓葬在地層中的開口與打破關係及各墓葬單位內涵的排比就成為分期的重要依據。
在西南區十五座墓葬中,第3層下開口的有M8、M9、M13、M14、M15、M16、M17、M19、M20、M21、M23計11座墓,第2層下開口的有M10、M18、M22計3座墓,第1層下開口的僅有M12,邏輯上形成了分期序列中的前後三個階段。從內涵上看,第3層下開El的十一座墓葬與第2層下開口的三座墓葬差別較明顯,尤其是前者的折腹平底淺盤高圈足豆、弧腹淺盤矮圈足豆、斂口球腹矮圈足豆不見於後者,而後者的侈口深折腹釉陶豆等不見於前者,成為兩期內涵最重要的差別;第1層下的M12僅見一塊高領折肩條紋罐殘片。
東南區M1、M2、M3、M6、M7五座墓均見於第3層下,與西南區第3層下開口的M8等十一座墓內涵上有相當的共性,如廣折肩尊、高領圜凹底罐、長頸圜凹底罐、淺盤高圈足豆、球腹豆等都是共有的基本器類,但差異也明顯。東南區M1等五座墓具有更多的早期特徵:陶系均泥質、夾砂的軟陶,不見西南區第3層下開口的M8等十一座墓及更晚的西南區第2層下開口的M10等三座墓出現並逐步增加的硬陶、釉陶;紋飾多繩紋、條紋、格線紋、梯格紋等,罕見後者的刻劃斜線紋、豎條紋等;淺盤高圈足豆束腰圈足,不同於後者筒狀圈足;廣折肩尊頸更短、肩更廣;盤口或侈口高領束頸繩紋釜、罐等(如M2:16、M3:9、M7:21、M7:22)與福建沿海新石器時代文化中常見同類器相近;而且不見後者常見的無欄式石戈。因而東南區第3層下的M1等五座墓應比西南區第3層下M8等十一座墓早一個階段。
此外,北區第2層下開口的M4、M5、M11所見圜凹底罐、淺盤高足豆等代表性器類均與東南第3層下M1等五座墓相同,應為同期內涵。參考原報告第二節“地層”的描述,東南區第2層為“灰褐色土”、“質松”,“出土較多的泥質灰硬陶、釉陶和砂陶”;東南區第3層為“黃褐色土”,“土質較硬”,“出土少量夾砂和泥質軟陶、黑衣陶片”;北區第2層為“灰黃色土”、“質地較硬”,“未見任何文化遺物”。這也說明北區第2層與東南區第2層相去甚遠,而與東南區第3層較接近。這一點與北區處於山頂,水土流失嚴重,較東南區、西南區地層堆積淺薄的事實也是吻合的。各 區墓葬可分成四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