鱸魚養殖技術

背鰭和臀鰭基底有鱗鞘。 背鰭兩個、稍分離。 背鰭、腹鰭及臀鰭皆有發達的鰭棘。

品種名稱:鱸魚
英文名:Japanese seabass
俗稱:花鱸、七星鱸、鱸板
學名:Lateolabrax Japonica
(Cuvier et Valenciennes)

一、 鱸魚概述

1、生物學特性:
鱸魚體長而側扁、吻較尖、口大斜裂、下頜長於上頜、鼻孔每側兩個位於眼前緣。兩領黎骨和齶骨具絨毛狀牙帶。前鰓蓋骨後緣為細鋸齒、隅角處鋸齒大。鰓蓋骨扁平、鰓耙稀疏。體披櫛鱗。背鰭和臀鰭基底有鱗鞘。側線與背並行伸達尾鰭基底。背鰭兩個、稍分離。背鰭、腹鰭及臀鰭皆有發達的鰭棘。背鰭起點在鰓蓋鰓棘後上方,臀鰭起點在背鰭第六鰭條下方、第二鰭最強。胸鰭亞園形,下側位。腹鰭胸位。尾鰭叉形。背側灰青綠色,腹側銀白色。背側上方及背鰭鰭腹散布若干黑色斑點。
鱸魚為溫水性近海中下層魚類,適鹽性廣、善棲息於河口鹹淡水區,也能溯於淡水、常結成小群活動,隨季節變化移動於近海岸和一定深水區。春夏季活動於水深20米以下的淺水域和河口,然冬季游回較深海區產卵、越冬。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主要攝食魚和蝦蛄等甲殼類動物。
2、養殖現狀
鱸魚養殖始於70年代,開始只在少數地區進行池塘港灣養鱸。進入80年代,我國南方海水養殖迅速,鱸魚作為網箱和池塘養殖品種而受到青眯。在我國近年鱸魚的養殖地位有不斷上升趨勢,網箱和池塘養鱸已在全國沿海展開。但目前養殖苗種尚依靠捕撈天然苗。為適應養鱸業發展和保護鱸魚自然資源,福建省水產研究所和黃海水產研究所,先後進行了鱸魚人工育苗研究,現已進入生產性階段。
3、經濟性狀
鱸魚具有生長迅速,適溫性強等特點,在連雲港海區,4月初見苗時僅為1.2cm左右的小稚魚,到11月份平均體長已達到20.6cm,體重達175kg。港養中生長快的個體在10月份可達450g。並且是連雲港海域目前養殖的海水魚中唯一能進行自然越冬與度夏的品種。
4、經濟分析
就海區網箱而論,以養殖10萬尾鱸魚苗為單位進行分析,成活率為70%,平均個體為400g,餌料係數為10,則:
產值:10萬尾×70%×400g/尾×20元/500g-112萬元
投入:苗種:10萬尾×15元/尾-15萬元
餌料:10萬尾×70%×400g/尾×10×0.4元/500g-22.4萬元
固定資產投資(包括船與筏等)20萬元,平均年折舊為20%,則年費用為20萬元×20%-4萬元。
人員工資與費用:4人×1萬元/人-4萬元
藥物、耗油與運輸:預計為5萬元
總投入:15+22.4+4+4+5=50.4(萬元)
年盈利額為:112-50.4=61.6(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