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本品為科動物鱭魚的肉。
性味歸經
甘,溫。
①《日用本草》:味甘,辛。
②《綱目》:甘,溫,無毒。
③《本經逢原》:甘,平,小毒。
功能主治
①《綱目》:,貼痔瘺。
②《本草求原》:貼敗疽痔漏。
③《隨息居飲食譜》:補氣。
形態特徵
體長,側扁,後段更甚,背部平直,腹緣稍隆凸。體長約15~30餘厘米。頭小,吻短,頂端略圓鈍,向前突出。口大,下位,口裂傾斜,上頜後端游離,向後延達胸鰭的基部,上下頜、口蓋骨、鋤骨上具有細齒。全體被薄而透明的圓鱗,無側線;體側縱列鱗74~84,橫列鱗11。腹部有棱鱗,腹鰭前方為16~22,腹鰭後方為29~36。背鰭11~13,起點距吻端較近。胸鰭前6根鰭條延長,游離成絲狀,末端可達臀鰭起點,臀鰭Ⅰ,96~115,其長度超過體長的一半。腹鰭和尾鰭都很小,尾鰭下方與臀鰭後端相連。體背和頭部稍帶灰冪色,側面和腹部銀白色。
生產區域
分布長江流域中下游及其附屬的湖泊中。
注意事項
1.《食物本草》:發疥,不可多食。
2.《日用本草》:食之無益,助火動痰。
3.姚可成《食物本草》:有濕病瘡疥勿食。
4.《本經逢原》:性專降泄,敗疽痔漏人忌食。
相關論述
1.《綱目》:,貼痔瘺。
2.《本草求原》:貼敗疽痔漏。
3.《隨息居飲食譜》:補氣。
特別說明
本詞條僅用於中醫藥知識的科普,對於任何形式的野生動物和野生植物的使用均須遵守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