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鱔魚](/img/0/c7b/nBnauM3X0ATM3czM0IzNyEDMzMTMycTN5YjNwADMwAzMxAzLyczL2UzLt92YucmbvRWdo5Cd0FmLxE2LvoDc0RHa.jpg)
鱔魚體圓細長,前段管狀,至尾漸側扁,尾端扁細。全體裸露無鱗,頭大,錐形,吻尖。口大,端位,上頜稍突出,上下唇頗發達;上下頜骨和口蓋骨均有細齒。口裂大,口裂後方伸達眼的後緣。眼小,位於頜骨上方,隱於皮膜之下,不十分明顯。眼間隔稍隆起。鼻孔2對,前鼻孔位於吻端,後鼻孔位於眼前緣上方。左右鰓孔在頭部腹面連成一“V”形裂縫,合鰓由此而來。鰓3對,鰓絲極短,呈退化狀。第三、四鰓弓咽鰓骨上面有上咽齒;第五鰓弓僅一塊骨片,上面有下咽齒,上下咽齒均呈細小的絨毛狀。體光滑,側線發達,稍向內凹。無胸鰭和腹鰭。背鰭和臀鰭退化成低皮褶與尾鰭相連,尾鰭小。體背部多為黃褐色或青灰色,腹部灰白色,全身布有許多不規則黑色小斑點。
本文只述說鱔魚骨。鱔魚肉、鱔魚頭、鱔魚血、鱔魚皮都能入藥,詳見各條。
藥品簡述
藥名:鱔魚骨。漢語拼音:shanyugu
英文名:Finlesseelbone,Ricefieldeelbon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Monopterusalbus(Zuiew)。
功效分類:解毒藥;清熱燥濕藥。
科屬分類:合鰓科。
別名:鱔骨。
性味:鹹;甘;涼。
歸經:肺經。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流火;風熱痘毒;臁瘡。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燒炭研末;麻油調塗,或敷貼。
生態環境:為底層生活的魚類,喜棲息於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有性逆轉現象。為兇猛的肉食性魚類,捕食各種小動物。
資源分布:除西北地區及東北北部外,各地均有分布。
藥材基源:為合鰓科動物黃鱔的骨。
採收儲藏:夏、秋季捕捉。捕後,去肉取骨,曬乾。
炮製方法:
用藥禁忌
(暫缺資料)文獻論述
1、《本經逢原》:燒灰,香油調塗流火。2、《本草再新》:治鳳熱痘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