鮓
以魚加鹽等調料醃漬之,使久藏不壞,古代稱為“鮓”。
基本信息
- 拼音:zhǎ zhà
- 繁體:鮓
- 筆畫:13
- 部首:魚
- 部首筆劃:8
- 釋義:◎ 一種用鹽和紅曲醃的魚:“江南人好作盤游飯,~脯膾炙,無有不埋在飯中”。 ◎ 用米粉、麵粉等加鹽和其他作料拌制的切碎的菜,可以貯存:茄子~。扁豆~。
名稱
鮓
連線說明
以魚加鹽等調料醃漬之,使久藏不壞,古代稱為“鮓”。本為古人防止鮮魚變質,加以處理的一種方法。糟魚,醃肉也可稱為“鮓”。《說文.魚部》:“鮓,藏魚也。”《淵鑒類函》卷三八九引《漢書》:“昭帝時,釣得蛟,長三丈,帝曰:此魚鱔之類。命大官(御廚)為鮓,骨肉青紫,食之甚美。”蛟,指鯊一類的大魚。《晉書.列女傳》:“【陶】侃少為尋陽縣吏,嘗監魚梁,以一坩鮓遺母。”南朝齊王融《謝司徒賜紫鮓啟》:“東越水羞,實罄乘時之美;南荊任土,方揖鮓魚之最。”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安祿山恩寵莫比,其賜膳品,月有野豬鮓。”。拼音是zha的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