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該書作者“身份特殊”,他是與魯迅有過筆戰的陳源的女婿,可是他畢生熱愛和推崇的中國作家卻是魯迅,他是一位英國學者,卻與中國和中國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從他的眼中,將會如何看待魯迅與陳源之爭;從他的眼中,為我們勾畫出一個怎樣的魯迅的形象?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秦乃瑞(John Derry Chinnery) 譯者:王家平 張素麗
圖書目錄
譯者前言
引言
魯迅的家世和孩童時代
紹興周氏家族
魯迅的孩童時代
早期的私塾生活
街頭迎神賽會和社戲
魯迅與鄉村孩子章運水的友誼
父親的死亡
在南京、東京和仙台的求學生活(1898—1906)
魯迅離開家鄉
在南京礦路學堂
在東京學習日語
支持共和主義
走上學醫之路
魯迅的棄醫從文(1906—1909)
魯迅的包辦婚姻
“新生活”
兩位紹興革命者的死亡
范愛農:從敵到友
魯迅最早發表的文章
在伍舍的生活
《域外小說集》
辛亥革命
舊秩序的崩塌
魯迅開始執教生涯
關於頭髮的爭論
辛亥革命在紹興
魯迅的第一篇小說《懷舊》
在教育部任職
魯迅成為政府公務員
從南京前往北京
多種學術興趣
忍受孤獨的折磨
在教育部的工作情況
袁世凱的稱帝野心
《新青年》雜誌
袁世凱的垮台與辮子軍的挫敗
一位老友的來訪
吶喊時代(1918—1923)
《狂人日記》
隨感錄
節烈觀
國民性問題
現在的屠殺者
《孔乙己》和《藥》
在鹹亨酒店
《藥》
“五四運動”(1919)
中國現代歷史的轉折點
魯迅告別紹興
魯迅小說《故鄉》的背景
《一件小事》、《風波》和《頭髮的故事》
魯迅的傑出代表作
《阿Q正傳》
《吶喊》的其他小說
家庭爭端
周作人與大哥的失和
彷徨
《祝福》
《在酒樓上》
《彷徨》里的其他小說
在老虎尾巴
《莽原》與“未名社”
娜拉走後怎樣?
論雷峰塔的倒掉
循環怪圈
看鏡有感
西安之行
魯迅在西安的活動
《語絲》
轉折點(1925—1926)
魯迅的個體抗爭與中國迫在眉睫的危機
北京女子師範大學風潮
絕不痛打落水狗?
與陳西瀅的筆戰
費厄潑賴
《華蓋集》
魯迅與許廣平女士
兩人的早期通信
他們共同南下
《彷徨》集裡的其他小說
《孤獨者》
《傷逝》
《弟兄》和《離婚》
在廈門大學任教
朋友和敵人
《故事新編》
廣州插曲
離開廈門時的所思所想
在廣州的複雜境遇
《野草》
魯迅在香港的講演
香港海關官員的奇怪行為
飽受攻擊的上海生活(1927—1931)
魯迅與許廣平定居上海
內山完造與內山書店
郭沫若與創作社
魯迅與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
魯迅與黃源的合作
在杭州的短期休假(1928)
魯迅當爸爸了(1929)
左翼作家聯盟
年屆五旬的魯迅
許廣平的奉獻
魯迅的日常生活
魯迅的五十歲生日聚會
白色恐怖
二十三位烈士
日本占領東三省
日軍進攻上海
中國民權保障同盟
楊杏佛遇刺身亡
新生活運動
魯迅30年代的其他活動(1930—1935)
他對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倡導
《北平箋譜》
與蕭伯納在上海會面
與瞿秋白的合作
後期雜文
《三閒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花邊文學》
且介亭雜文
《八月的鄉村》
“兩個口號論爭”(1935—1936)
“左聯”的活動
“左聯”的解散
魯迅很不高興
穿著洋服的“四條漢子”
魯迅的最後時日
這也是生活
民族魂
尾聲
徵引與參考文獻
譯後記
後記
去年聖誕節前夕,王老師在一個陽光燦爛的早晨給我打電話,問我能否參與一部魯迅研究書稿的翻譯工作。書稿的作者是英國著名漢學家John D.Chinnery,他有一個非常地道的中文名字叫秦乃瑞,據說這個名字是作家蕭乾旅英期間教他中文時給他起的。秦乃瑞是陳西瀅和凌叔華之女陳小瀅的愛人,生前系愛丁堡大學中文系主任、蘇格蘭一中國友協會長。這部英文書稿是秦先生撰寫的一部關於魯迅的傳記。秦先生去世後,陳小瀅女士希望愛人的這部遺著能譯成中文在中國出版,一方面可告慰逝者的在天之靈,另一方面也能與國內的魯迅研究者和閱讀者做些交流。於是,就有了這部書稿的翻譯計畫。
後來,出版社找到王老師,希望他能把這部書的翻譯工作承擔下來。王老師考慮到我的英文能力尚可,跟他攻讀碩士、博士學位所做的也是魯迅研究,就想讓我跟他來共同完成譯稿,說這也算是我們6年師生生活的一份特殊紀念禮物。我當時還在休產假,導師的一席話讓我既欣喜又忐忑,當然,忐忑更多一點。我此前雖也做過一些翻譯,但沒做過大部頭的學術翻譯,不知道自己能否勝任。這時,王老師以他特有的方式熱忱地鼓勵了我,我一激動就不知深淺地答應下來。
分配好各自的翻譯任務後,我們在2012年年底開始閱讀英文書稿,並相約分別試著譯出書稿的一節互相審讀,力求用相對統一的風格來翻譯書稿。王老師動手快、效率高,很快即遵照約定給我寄來了翻譯樣稿。我認真學習幾天后,自認為心領神會了才開始動筆。
我的翻譯進度非常緩慢,起初每天只能譯出500字,後來略增至1000字左右。困難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時間不夠,女兒景軒才半歲多,照顧她已耗費我大部分精力;其二,文稿所涉背景知識複雜,在魯迅之外,本書原著還廣泛論及20世紀政治、經濟、軍事、歷史等方面的內容,以我有限的學養儲備,翻譯時出現捉襟見肘的情形是難免的,這常需要我花費大力氣去查閱資料:其三,這部文稿是作者生前手稿的初稿本,未經細緻潤色校訂,錯訛較多,翻譯過程中除了要補充完善原稿的文氣欠通之處,還需訂正稿件中不算少的文獻、史實、論述錯誤。此外,還有因原著的注釋不規範而帶來的文獻校對問題。有時,為了某一句簡短的引文,就要花費好幾天時間去核查;其四,在翻譯過程中,語言表達上的“文不逮意”之苦也一直困擾著我。自然,這是因我功力不夠造成的。
初稿的完成我用了差不多8個月時間,最難忘的是最後兩個月。當時正值暑假,一直在家幫我帶孩子的婆婆因故回東北老家,剩下我一個人照顧剛滿1歲的女兒。於是乎,我每天只能在她睡覺時“見縫插針”,抓緊時間翻譯上幾段。好在沒多久她形成了相對固定的作息習慣,晚上9點以前準時入睡,我晚上可以靜心工作3個小時。就這樣,每天翻譯5—6小時,持續兩個月,終於完成了剩餘的書稿內容。而今回想起來,那段時光雖辛苦,但還是非常快樂的。我的心中每天盤旋的除了孩子的稚嫩笑語,就是關於魯迅的譯稿內容。傍晚時分,淡淡的花陰下喧囂斂盡,向日葵落落大方地怒放著,我們帶女兒散步休憩,整個世界像詩一般單純寧靜。
初稿完成後,我仔細校讀了兩遍,把稿件寄給王老師。王老師也把他早早完成的譯稿寄給我,我們對照英文進行互校。這個過程歷時一個月。在這一過程中,王老師再次以當初指導我修改博士論文時的一絲不苟的嚴謹態度,為我指出了細到標點的每一處錯誤或仍需推敲的句段。接到老師校訂後布滿彩色標記的文稿,我愧疚不已,更深受感動。吾本愚鈍懶散,幸有導師時刻督促鼓勵在側,才未至於懈怠,也不敢一遇困難即怯敲“退堂鼓”。後來,我對王老師指出的所有問題進行了逐字逐句的修改,在這一打磨過程中,我對魯迅及翻譯本身的認知也增進了許多。
關於秦乃瑞的漢學研究和這部魯迅傳記的具體寫作情況,王老師已在譯者前言部分作了詳細的介紹和說明,我在此就不多贅言了,只簡單談談我在翻譯過程中對秦乃瑞的魯迅研究特徵的一點粗淺認識:
首先,這部書稿對魯迅的解讀背後隱藏著作者較為強烈的“主體意識”,根據我的直覺感受,秦先生寫作這部著作的目的似乎並不只是為了還原魯迅生活和工作的樣貌,而且還希望通過魯迅這一個案,對中國後來發生的一些重要問題作出梳理與新的闡釋。
再者,秦乃瑞在對陳西瀅、章士釗、楊蔭榆等歷史人物進行評判時,並未把眼光僅僅局限在他們與魯迅“交鋒”的歷史現場,而是對他們後來的命運遭際也作出了交代。秦先生認為中國大陸對陳西瀅的批判和譴責直到“文革”結束才有所改變,因此,陳西瀅的許多重要觀念是被延誤“緩行”了。
秦乃瑞先生著述甚豐,曾有《英漢俚諺合璧》等著作見諸國內。本書是作者在生前最後一段時日完成的,異常珍貴,它一方面能讓我們窺見英國漢學研究的一個側面,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中英兩國友誼與當今文壇佳話的見證和說明。
必須特別說明的是,《魯迅的生命和創作》英文稿是秦乃瑞一部未出版過的遺稿,不像已正式出版的書籍那樣經過著者和編輯反覆審校的過程,因此書中存在著比較多的訛誤,許多引文注釋也不規範。如果是翻譯已經正式出版過的外文書籍,譯者所要做的基本工作就是把外文譯成準確、規範、流暢的中文,但是我們這回承接的書稿翻譯任務相當特殊,除了要做稱職的譯者之外,我們還要充當另外三重角色。
首先,在翻譯過程中我們要充當考辨書稿錯誤並糾正這些錯誤的研究者。由於秦乃瑞這部英文書稿研究的是中國現代作家中知識最豐富、思想最複雜、作品最難理解的魯迅,它廣泛涉及了古今中外的文學、藝術、歷史、哲學、宗教、文化和自然科學等知識體系,著者在寫作中難免會出一些錯誤:而譯者如果對魯迅豐富博大的思想和創作未達到足夠的熟悉程度,對本書所涉及的豐富複雜知識體系缺乏一定的熟悉程度,那就不可能發現並糾正書稿的訛誤。據統計,譯稿全書三十餘萬漢字,我們考證和糾正過的訛誤有165處,我們在譯稿的注釋中對這些訛誤作了說明和校正。糾正這部遺稿的諸多訛誤,對於確保本譯稿的質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我們認為這也是一種向著者秦乃瑞先生致敬的特殊方式。以我們有限的學力,真的不敢說自己的考辨就完全正確,但是我們真的下工夫了!有時為了考訂本書稿的一處訛誤,或者查找一處書稿未註明的引文,可能會花上一天時間去求索。不為別的,為的是確保秦乃瑞這樣一位如此熱愛中國和中國文化的漢學家的遺著譯稿之訛誤能夠少之又少。我們認為只有這樣才對得起秦乃瑞老先生的在天之靈!
其次,我們還要充當保證本書稿引文準確性的史料專家角色。由於本書稿大量引文沒有註明具體的出處,我們只好憑著自己的專業研究經驗,去尋找魯迅作品集和其他大量相關文獻,儘量從最好的版本中找到確切的引文出處。據統計,我們為這部譯稿未註明出處的173處引文作了詳細的注釋。值得欣慰的是,北京眾多大型圖書館豐富的藏書為我們的工作提供了相當充足的檢索、閱讀文獻的條件。
再次,我們還要充當本書一些術語和典故的解釋者角色。由於本書英文稿原本是寫給英語世界的讀者閱讀的,書中有不少術語、典故對於中國讀者來說會有理解上的難度,書中的一些中國傳統知識典故對普通讀者來說也比較難懂,我們因此給譯稿中這些比較難以理解的術語和典故作了115個注釋。
可以不誇張地說,我們花在上述三項特殊工作任務上的時間和精力,絕不比花在翻譯書稿文字本身的時間少。現在書稿的翻譯工作已經完成,終於可以喘一口氣了。我們已經盡力了,但是因能力所限,本書錯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專家、讀者批評指正。
感謝陳小瀅女士與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的信任,感謝我的導師王家平教授的熱忱鼓勵和悉心指教。
全書翻譯的具體分工如下:王家平負責書稿的引言和第一至十二部分的翻譯工作,並撰寫譯者前言;張素麗負責翻譯書稿的第十三部分至二十八部分,以及尾聲和參考文獻,並撰寫譯者後記。兩人互相校閱了對方的譯稿,最後由王家平對整部譯稿進行修飾和潤色。
張素麗
2013年9月27日
於北京麗園路30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