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理工大

建校50年來,十幾萬“素質高、基礎厚、能力強”的學生從這裡走出,他們將“厚德、博學、篤行、至善”的校訓銘記於心,或專注於學術研究,或投身於社會事業,或創辦高科技企業,成為社會棟樑之才。 學校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強化重點、突出特色”的學科建設方針,實施特色學科建設工程,全力打造品牌學科。 學校堅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針,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並重,不斷加強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積極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學校歷史

魯理工大魯理工大

山東理工大學創建於1956年,是國務院批准的首批具有學士學位授予權的普通高等院校之一,由省人民政府領導。學校坐落在歷史悠久的齊文化發祥地——山東省淄博市。
山東理工大學以提供優質教育資源,培養社會需要之優秀人才為根本使命。學校堅持教學中心地位,在全國率先實行了按文理大類招生為特徵的招生制度改革和以張揚學生個性、凸顯學生自主選擇為特徵的完全學分制改革,構建了“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致力於培養“明事理、有教養、能幹事”的創新型人才。學生在這裡可以修讀多學科的優質課程,聆聽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的教誨,領略學術前沿的風景,從中體會科學的力量和智者的光輝;可以瀏覽圖書館幾百萬冊的豐富藏書,利用省內一流的網路技術平台獲取信息,在設施先進的實驗室里動手操作,從而品味知識的精深和求知的樂趣;還可以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參與挑戰杯、數學建模、電子設計等全國性重要賽事,投身社會實踐的熱潮,深切感受創造的激情和收穫的欣喜。建校50年來,十幾萬“素質高、基礎厚、能力強”的學生從這裡走出,他們將“厚德、博學、篤行、至善”的校訓銘記於心,或專注於學術研究,或投身於社會事業,或創辦高科技企業,成為社會棟樑之才。而“無私奉獻,追求卓越”的校風和“德業雙修,學而不厭”的學風也在這裡不斷積澱和豐厚,激勵著後來的學子勤奮學習、全面發展。

治學育人

魯理工大魯理工大
治校興業,人才為先;治教興學,惟在得人。學校把建設高水平的師資隊伍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匯聚人才、培育團隊、成就大師”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針,引進、培養、聘用並舉,一群卓然有成、不斷進取的教師匯聚校園,其中,既有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動力機械和汽輪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長姚福生先生,又有我國有限幾何研究的創始人、我國最早從事編碼學和密碼學研究的數學家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萬哲先先生,我國力學和複合材料領域的知名專家、國內複合材料力學主要學術帶頭人、中國工程院院士杜善義先生,我國海底科學(海洋地質地球物理)的學術帶頭人和學科奠基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金翔龍先生,我國精細化工學科帶頭人和創始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楊錦宗先生,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許厚澤先生,我國最早從事快速成型與製造(RP&M)技術的知名專家和帶頭人之一、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恆先生,還有一批國家新世紀人才工程入選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山東省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省級拔尖人才等,他們以培養高素質人才為己任,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勤勉教學,潛心研究,成為廣大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學校發展的中堅力量。

學校發展

學校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強化重點、突出特色”的學科建設方針,實施特色學科建設工程,全力打造品牌學科。現有7個省級重點學科、3個省文化廳確立的文化藝術類重點學科、3個省級重點實驗室、7個校級特色學科。學校堅持“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科研工作方針,基礎研究與套用研究並重,不斷加強與企業和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積極為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大力實施《山東理工大學服務山東製造業強省建設行動計畫》,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整合科研力量,組建學術團隊,選定主攻方向,充分利用和依託設立在我校的中國國家工業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山東工程技術研究院等1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院、10個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省級社科研究基地的綜合科技優勢,積極參與山東製造業強省建設,承擔了一批大項目、大課題。與企業、科研院所聯合設立了山東省數控技術研究中心、山東省汽車研究設計院汽車研究所、淄博市機電一體化技術創新服務中心、山東工程機械集團公司技術中心工程機械研究所、山東省汽車工業總公司車輛測試中心、中國五征產品設計發展中心等10餘所科技研發機構,積極開展套用技術研究,解決科技難題,成為山東省重要的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
高等教育的國際化,既是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又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學校堅持“面向世界”辦學的理念,全面實施國際化戰略,積極推進國際化進程,先後與五大洲十幾個國家的幾十所高校建立了校際友好關係,廣交朋友,開展卓有成效的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學校歡迎世界各地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入讀,共建多種文化互相交融、和諧發展的良好平台;學校也積極創造條件把本校的學生送到世界各地的高等學府學習深造,使他們深入了解世界,激發創新思維,培養國際視野和世界眼光。
“校園無閒處,處處皆育人”。學校“生態化、園林化、數位化、人文化”的美麗校園,使32000多名學生、2600多名教職工在穿寒涉暑的四季輪迴中,於勤奮讀書、精心治學之餘,盡情領略著小橋流水、鳥語花香的詩情畫意,感受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與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