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周魯國公
宇文邕
北周武帝宇文邕(543年―578年),字禰羅突,鮮卑族,代郡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人,北周文帝宇文泰第四子,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和北周明帝宇文毓異母弟,母文宣皇后叱奴氏,南北朝時期北周第三位皇帝,560年—578年在位。578年,宇文邕率軍分五道討伐突厥,未出發即病死,時年僅36歲,諡號武皇帝,廟號高祖。
宇文邕十二歲時,被封為輔城郡公。孝閔帝元年(557年),孝閔帝宇文覺受禪登基,建立北周,拜宇文邕為大將軍,出鎮同州。同年九月,大冢宰宇文護廢孝閔帝,擁立明帝宇文毓繼位。十二月十六日,遷任宇文邕為柱國,授蒲州諸軍事、蒲州刺史。武成元年(559年),入朝擔任大司空、治御正,進封為魯國公,兼任宗師。
武成二年(560年)四月,宇文護派人毒死明帝,立17歲的宇文邕為帝,是為周武帝。
宇文贇
北周宣帝宇文贇(559年-580年),字乾伯,北周武帝宇文邕長子,母李娥姿,南北朝時期北周第四位皇帝,578年―579年在位。
宇文贇初封魯國公,建德元年(572年)成為皇太子,曾率軍西征吐谷渾。宣政元年(578年)即位,年號大成。在位期間北周國勢日漸衰落。
大象元年(579年)禪位於長子宇文衍,自稱天元皇帝,但仍掌控朝權。次年病逝,時年二十二歲,諡號宣皇帝,葬於定陵。
隋朝魯國公
虞慶則
虞慶則(?—597年),北周、隋朝名臣,京兆櫟陽人。其家族先祖本姓魚。虞慶則起家北周任中外府行參軍,在北周曆任儀同、開府大將軍,并州總管府長史,石州總管,政令嚴整。
隋朝時,開皇二年(582年)抗擊突厥沙缽略可汗入侵。開皇四年(584年)出使突厥,分裂東西突厥,削弱突厥實力,為隋朝經略突厥立下汗馬功勞,封魯國公當時為隋初“四貴”之一。開皇十七年(597年),征討嶺南李賢叛亂時,因妻弟趙什柱誣告謀反被殺。
元文都
元文都(?-618年),北魏宗室,安昌郡公元則之子。個性耿直,明辯有器乾。北周時曾為右侍上士。後在隋朝,歷任內史舍人、尚書左丞、太府卿等職,頗有能名,隋煬帝繼位後,拜御史大夫,在當時受到信任。
617年,元文都等人推越王楊侗為帝。任內史令、開府儀同三司、光祿大夫、左驍衛大將軍、攝右翊衛將軍、魯國公等官職,倍受重用。
後,因王世充勢大,元文都等人密謀除去王世充,事泄,滿門被殺。
唐朝魯國公
劉文靜
劉文靜(568年-619年),字肇仁,京兆武功縣人,唐朝宰相、開國功臣。
劉文靜原為晉陽令,後聯絡裴寂與李世民,協助李淵起兵反隋,並奉命出使突厥。李淵起兵後,劉文靜隨軍南下,擊敗桑顯和、俘獲屈突通。武德元年(618年),李淵建立唐朝,劉文靜出任納言,成為宰相,後隨李世民平定西秦薛仁杲,任戶部尚書、陝東道行台左僕射、魯國公。
武德二年(619年),劉文靜與裴寂產生隔閡,並於酒後狂言,被小妾告發謀反。唐高祖聽信裴寂讒言,將劉文靜殺死,抄沒其家。
劉樹義
劉樹義,劉文靜之子。貞觀三年,唐太宗追復劉文靜官爵,以子劉樹義襲封魯國公,許尚公主。後與其兄劉樹藝怨其父被戮,又謀反,伏誅。
武克己
武克己,武則天的五代祖先。後魏散騎常侍。武則天登基後,追封魯國公,謚曰靖。後又追封為太原王。
李倞
李倞,延王李玢次子,唐玄宗李隆基之孫,封魯國公。
祝欽明
祝欽明,字文思。神龍元年(705年)中宗即位,擢拜國子祭酒、同中書門下三品,加位銀青光祿大夫,歷刑部、禮部二尚書,兼修國史,仍舊參知政事,累封魯國公,食實封三百戶。
王摶
王摶,唐末大臣,唐昭宗在位時,出任宰相。他是武則天時宰相王方慶的第八世孫、肅宗時宰相王璵的曾孫。
乾寧初年(公元894年),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董昌被誅後,王摶出任威勝節度使。未行,加檢校尚書右僕射、浙東浙西宣撫使。此時,浙東、浙西為割據勢力錢鏐勢力範圍,王摶再拜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判度支。唐昭宗建謫後,拜其為右僕射,遷司空,封魯國公。
孔緯
孔緯(約830-895),字化文。曲阜(今屬山東)人。孔子第40代孫,唐代僖宗、昭宗兩朝宰相。光啟二年(886)拜相,後加司徒,封魯國公;被貶又拜相,卒於相位,贈太尉。
韋玄儼
韋玄儼,韋後之父,唐中宗復位,封魯國公、特進、并州大都督。
韋溫
韋溫(?-710年),唐朝外戚大臣,唐中宗朝宰相,韋皇后堂兄。父韋玄儼,許州刺史。
神龍中,累遷禮部尚書,封魯國公。景龍三年,遷太子少保、同中書門下三品,遙授揚州大都督。既居榮要,熏灼朝野,時人比之武氏。唐中宗駕崩,韋溫總知內外兵馬,守援宮掖。李隆基發動政變,韋氏宗族無少長皆死。
顏真卿
顏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羨門子,別號應方,顏師古五世從孫、顏杲卿從弟,唐代名臣、傑出的書法家。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顏真卿登進士第,曾四次被任命為監察御史,遷殿中侍御史。因受權臣楊國忠排斥,被貶為平原太守,人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起義軍對抗叛軍。唐肅宗即位後,拜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為河北招討使。至鳳翔,授憲部尚書,後遷御史大夫。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興元元年(784年),遭宰相盧杞陷害,被遣往叛將李希烈部曉諭,凜然拒賊,終被縊殺。
《唐書》沒記載顏真卿封或追封魯國公,但是《明史 卷一百四十二 列傳第三十》則記載:顏伯瑋,名瑰,以字行,廬陵人。唐魯國公真卿後。
徐圓朗
徐圓朗(?―623年),隋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大業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攻占東平(今山東鄂城東),分兵略地,有眾二萬餘人。後附李密。李密敗,降王世充。王世充敗,降唐,封魯國公。武德四年(621年),竇建德犧牲後,他與竇建德舊部共推劉黑闥再起。旋據地自稱魯王。武德六年(623年),與劉黑闥先後敗死。
五代魯國公
趙延壽
趙延壽,本姓劉,盧龍節度使趙德鈞養子。
初仕後唐,尚後唐明宗興天公主,為汴州司馬,遷汝州刺史,歷河陽、宋州節度使;入為上將軍,充宣徽使,遷樞密使,鎮守徐州。長興三年,加同平章事,出為宣武、忠武兩鎮節度使,封魯國公。
後晉天福元年,為契丹所獲,投降。
馮道
馮道(882年-954年),字可道,號長樂老,瀛州景城人,五代宰相。
馮道早年曾效力於燕王劉守光,歷仕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朝,先後效力於後唐莊宗、後唐明宗、後唐閔帝、後唐末帝、後晉高祖、後晉出帝、後漢高祖、後漢隱帝、後周太祖、後周世宗十位皇帝,期間還向遼太宗稱臣,始終擔任將相、三公、三師之位。
後周顯德元年(954年)四月,馮道病逝,追封瀛王,諡號文懿。
馮道任過的官職很多:
將仕郎、朝議郎、朝散大夫、銀青光祿大夫、金紫光祿大夫、特進、開府儀同三司。職自幽州節度巡官、河東節度巡官、掌書記,再為翰林學士,改授端明殿學士、集賢殿大學士、太微宮使,再為宏文館大學士,又充諸道鹽鐵轉運使、南郊大禮使、明宗皇帝晉高祖皇帝山陵使,再授定國軍節度、同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一為長春宮使,又授武勝軍節度、鄧隨均房等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官自攝幽府參軍、試大理評事、檢校尚書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檢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檢校太師、兼侍中,又授檢校太師、兼中書令。正官自行台中書舍人,再為戶部侍郎,轉兵部侍郎、中書侍郎,再為門下侍郎、刑部吏部尚書、右僕射,三為司空,兩在中書,一守本官,又授司徒、兼侍中,賜私門十六戟,又授太尉、兼侍中,又授戎太傅,又授漢太師。
馮道獲得的爵位也不少:
爵自開國男至開國公、魯國公,再封秦國公、梁國公、燕國公、齊國公。食邑自三百戶至一萬一千戶,食實封自一百戶至一千八百戶。勛自柱國至上柱國。功臣名自經邦致理翊贊功臣至守正崇德保邦致理功臣、安時處順守義崇靜功臣、崇仁保德寧邦翊聖功臣。
李守貞
李守貞,河中節度使、檢校太師、兼中書令、加守太傅、魯國公。後來與趙思綰、王景崇反叛,據潼關被推為秦王,後漢隱帝令樞密使郭威討之,他兵敗自焚。
侯益
侯益(885年—965年),山西平遙人,歷經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北宋的將領。
後漢時,封魯國公;後周時封楚國公、齊國公。
和凝
和凝(898-955年),五代時文學家、法醫學家,字成績。幼時穎敏好學,十七歲舉明經。
後梁貞明二年(916)十九歲登進士第、進士。好文學,長於短歌艷曲。後唐時官至中書舍人,工部侍郎。後晉天福五年(940)拜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入後漢,封魯國公。後周時,贈侍中。
嘗取古今史傳所訟斷獄、辨雪冤枉等事,著為《疑獄集》兩卷。
楊信
楊信(楊承信),楊光遠之子,北宋名將楊業之父。後漢隱帝時期,楊信先後任安州節度使、鄜州節度使、並加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杞國公、韓國公、魯國公。
安審暉
安審暉(890-952),字明遠,安審琦之兄。後周時期,拜太子太師致仕,封魯國公。
孫晟
孫晟,初名孫鳳,又名孫忌,好學有文辭,尤長於詩。然口吃不能道寒暄。曾當過道士。後為南唐官員,出使後周時被後周世宗柴榮所殺。南唐元宗李璟贈魯國公。
孫魯
孫魯,孫晟之子。孫晟出使後周死節後,南唐元宗李璟賜其名孫魯,嗣封魯國公。
王承休
王承休,太監,前蜀天雄節度使,封魯國公。
宋朝魯國公
趙栩
趙栩,宋徽宗趙佶第七子。初授鎮洮軍節度使、檢校太尉,封魯國公。大觀二年,改授彰武軍節度使,加開府儀同三司,封安康郡王,政和中,授檢校太保,改荊南、清海軍節度使,進封濟王。靖康元年,授護國、寧海軍節度使,遷太傅。靖康之難時,被俘虜。
趙宗肅
趙宗肅,商恭靖王趙元份孫,信安郡王趙允寧子,封魯國公。死後,贈鎮海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北海郡王。
趙仲先
趙仲先,信安郡王趙允寧孫,北海郡王趙宗肅子。仲先嗣魯國公。徽宗即位,寧遠軍節度使、魯國公仲先改封商國公。
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北宋開國名將,在北宋統一戰爭中立下汗馬功勞。
太平興國八年(983年),進封魯國公。鹹平二年(999年)六月,去世,終年六十九歲,追贈中書令,追封濟陽郡王,贈諡號為武惠,配享太祖廟庭。
後來因為孫女是宋仁宗的慈聖光獻皇后,先後追封冀王、魯王、唐王、商王、漢王、夏王、周王。
范質
范質(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人。五代後周時期至北宋初年宰相。
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臨終託孤,命范質為顧命大臣,輔佐七歲的恭帝柴宗訓。封為蕭國公。宋乾德元年(963年),封范質為魯國公。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與王溥、魏仁浦同日罷相。九月,去世追贈中書令。著有《范魯公集》、《五代通錄》等。
蔡京
蔡京(1047年2月14日-1126年8月11日),字元長,北宋權相之一、書法家。蔡京先後四次任相,共達十七年之久。北宋末,太學生陳東上書,稱蔡京為“六賊之首”。宋欽宗即位後,蔡京被貶嶺南,途中死於潭州。
曾封嘉國公、魏國公、楚國公、陳國公、魯國公。
魏杞
魏杞(1120年-1183年),字南夫,壽春人,遷居浙江鄞縣,南宋孝宗朝丞相。
紹興十二年進士。
隆興二年,尚書左郎,宗正少卿,出使金國。
乾道元年,鄧王府贊讀,除起居舍人兼權中書舍人。
乾道二年三月,除左中大夫、同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十二月,授左正議大夫、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兼樞密使。
爵壽春郡公,食虛邑五千九百戶,真食二千九百戶,復觀文殿學士,累贈太師,追封魯國公。
史彌遠
史彌遠(1164年—1233年),字同叔。南宋中期權相、右僕射史浩之子。
淳熙十四年(1187年)進士及第。
開禧三年(1207年)史彌遠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獨相宋寧宗趙擴十七年。
嘉定十七年(1224年)八月,宋寧宗死,彌遠矯詔擁立貴誠,改名昀,是為宋理宗,封趙竑為濟王,出居湖州。寶慶元年(1225年)正月,湖州人潘壬等謀立濟王趙竑未遂,史彌遠派人逼竑自縊,詭稱病死。自此又獨相宋理宗九年。
寶慶三年,史彌遠被封為魯國公,紹定六年,食邑千戶,封會稽郡王。死後,追封衛王,謚忠獻。
安丙
安丙(1148年—1221年12月4日),字子文,號晶然山叟。南宋大將。
淳熙五年(1178年),安丙登進士第,歷知大安軍,有惠政。“武興之變”時,與楊巨源、李好義等誅殺叛亂的吳曦,旋害楊巨源等以專功。獲授四川宣撫使,累遷資政殿大學士、四川制置大使兼興元府知府。遷知潭州。嘉定十二年(1219年),紅巾賊張福等叛,四川大震,安丙再任四川宣撫使,擒斬張福,進少保。嘉定十三年(1220年),聯合西夏發動“秦鞏之役”,終師老無功。
嘉定十四年(1221年),安丙去世,年七十四,贈少師、魯國公。端平二年(1235年),謚忠定[2]。後世將其宅邸加以保護至今,名褒先寺。
趙葵
趙葵(1186年9月4日[1]-1266年12月24日),字南仲,號信庵,又號庸齋。南宋抗金儒將、畫家、詩人。京湖制置使趙方次子、知靜江府趙范之弟。
趙葵早年隨父抗金,於宋寧宗嘉定年間與金軍戰於棗陽、鄧州、蘄州等地,以功授承務郎、知棗陽軍。歷官廬州通判、將作監丞、知滁州等職。
紹定四年(1231年),擒斬叛將李全,升福州觀察使、左驍衛上將軍。其後授淮東制置使兼知揚州。
端平元年(1234年),任京西、河北路制置使等職,出師北伐,收復三京,旋即大敗於蒙古,降授兵部侍郎、淮東制置使。連知揚州、潭州、福州等地。
淳祐七年(1247年),除樞密使兼參知政事,督事江淮京西湖北軍馬。尋知建康府、江東安撫使。
淳祐九年(1249年),授光祿大夫、右相兼樞密使,封信國公,趙葵四次上表堅辭。累遷至兩淮宣撫使、少傅。
景定元年(1260年),授命擔任兩淮宣撫使、判揚州,進升封為魯國公。
鹹淳二年(1266年),以少師、武安節度使致仕,進封冀國公。同年逝於小孤山舟中,年八十一,追贈太傅,諡號“忠靖”。
陳康伯
陳康伯(1097年—1165年4月10日)字長卿,一字安侯,南宋大臣,抗金宰相。歷官高宗參知政事、右相、左相、孝宗樞密使、左相兼樞密使。南宋時期 金兵南下侵宋,陳康伯力主抗金,危難之際,他迎眷屬入臨安,薦虞允文參謀軍事,在採石大敗金兵。
宋高宗曾稱讚陳康伯“靜重明敏,一語不妄發,真宰相也。”寶慶二年(1226年),理宗圖其像於昭勛閣,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贈太師、魯國公、諡文恭,配享孝宗廟庭。
王超
王超(951年—1012年),北宋大將。官至建雄軍節度使、知青州,卒贈侍中。後加贈尚書令,追封魯國公,謚:武康。
王德用
王德用(979年—1057年4月3日[1-2]),字元輔魯國公王超之子。十七歲時隨父出擊李繼遷,擔任先鋒,屢敗敵軍。於仁宗朝曾兩度任樞密使,封魯國公。嘉祐二年(1057年),王德用病逝,享年七十九歲。贈太尉、中書令,謚武恭。
曾公亮
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號樂正。北宋著名政治家、軍火家、思想家。仁宗天聖二年進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歷官知縣、知州,知府、知制誥、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參知政事,樞密使和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等。封兗國公,魯國公,卒贈太師、中書令,配享英宗廟廷,賜謚宣靖。為昭勛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利用
曹利用(?—1029年),字用之,北宋大臣、將領。官至宰相,澶淵之盟簽訂時宋朝的代表。封韓國公,改封魯國公。後上吊自殺。
呂公著
呂公著(1018年—1089年3月17日),北宋時期著名政治家、學者,太尉呂夷簡第三子。
熙寧三年(1070年),因反對新法而出任潁州知州,後召入朝,歷翰林學士承旨、端明殿學士、同知樞密院事、資政殿大學士等職。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拜尚書右丞。元祐元年(1086年),拜門下侍郞,進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與司馬光同心輔政。司馬光死後,呂公著獨自當政。元祐三年(1088年),呂公著懇辭相位,升任司空、平章軍國重事。元祐四年(1089年),呂公著逝世,享年七十二歲,哲宗親臨致祭,贈太師、申國公,謚正獻。
宋高宗建炎四年,追封呂公著魯國公。
喬行簡
喬行簡(1156—1241)字壽朋。南宋大臣。宋光宗紹熙年間進士,宋理宗時曾任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進知樞密院事、右丞相、左丞相,晚年至平章軍國重事,並被封為魯國公。
叔梁紇
叔梁紇(公元前622年--公元前549年),祖籍宋國,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父親。70歲時生孔子。他人品出眾,博學多才,能文善武,曾官陬邑大夫。與魯國名將狄虒彌、孟氏家臣秦堇父合稱“魯國三虎將”。
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追封魯國公,其妻顏氏為魯國太夫人。
遼國魯國公
韓延徽
韓延徽(882年—959年),字藏明。遼國的開國功臣,耶律阿保機身邊的主要謀士。遼太宗耶律德光時期,韓延徽被封為魯國公。
趙延壽
趙延壽(? - 948年),本姓劉,後為盧龍節度使趙德鈞養子。
初仕後唐,尚後唐明宗興天公主,為汴州司馬,遷汝州刺史,歷河陽、宋州節度使;入為上將軍,充宣徽使,遷樞密使,鎮守徐州。長興三年,加同平章事,出為宣武、忠武兩鎮節度使。
後晉天福元年,為契丹所獲,出任幽州節度使,遷樞密使,兼政事令,清泰初,加魯國公。十二年,授中京留守、大丞相。天祿二年,卒。
蕭德
蕭德,字特末隱,楮特部人。清寧元年,遷同知北院樞密使,封魯國公。重元之亂,推鋒力戰,斬涅魯古首以獻,論功封漢王。鹹雍初,加尚父,致仕。卒,年七十二。
金國魯國公
蒲察石家奴
蒲察石家奴,複姓蒲察。金熙宗時封蘭陵郡王。除東京留守,以病致仕。卒,年六十三,加贈鄖王。正隆奪王爵,封魯國公。
徒單抄
徒單抄,金顯宗完顏允恭的孝懿皇后徒單氏的曾祖父。追贈司空、魯國公。
張浩
張浩,(1102—1163),字浩然,高句麗族人,本姓高,東明王之後。他歷仕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五朝,官至尚書令。他在海陵王和世宗統治時期,任宰相十餘年,是金代較為重要的歷史人物。
太宗天會八年(1130年),賜進士及第,授秘書郎。先後受命修宮室、定朝儀、“管勾御前文字”。熙宗時,由戶、工、禮三部侍郎升為禮部尚書,參與“詳定內外儀式”,在熙宗時的一系列改革中起了一定的作用。
1149年,海陵王殺熙宗自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在鎮壓女真貴族的同時,他大批任用漢人、契丹人和渤海人。張浩也受到海陵王的重用。海陵王奪取帝位後,召張浩為戶部尚書,拜參知政事。天德二年(1150年)十一月,進拜尚書左丞。貞元元年(1153年)三月,進拜平章政事,二年二月,拜尚書右丞兼中書令,三年二月,又進拜左丞相兼侍中。正隆元年(1156年),海陵王廢中書、門下兩省,只存尚書省。六年七月,張浩以左丞相進為太傅、尚書令、司徒。封潞王、蜀王、魯國公、秦國公、南陽郡王。
元朝魯國公
按攤出
按攤出,晉王內史,金紫光祿大夫、魯國公。
買住
買住,湖廣平章、魯國公、大司農。
伯都
伯都,元忙兀部人。泰安王博羅歡之子。歷任御史中丞、平章政事、御史大夫等職。卒。贈銀謂榮祿大夫、江浙行省左丞相、上柱國,追封魯國公,謚元獻。
別里哥帖木兒
別里哥帖木兒,碩德之子,大蒙古國成吉思汗手下驍將、開國功臣木華黎的後代。卒,年三十三,贈河南行省中書平章政事,追封魯國公。
不忽木
不忽木(1255年-1300年),康里人。又名時用,字用臣。元世祖侍從燕真之子,不忽木跟王恂、許衡學習儒學,歷仕元世祖、元成宗兩朝,官居中書平章政事、昭文館大學士。後為平章軍國事,行御史中丞。他漢化較深,主張興建學校,重視儒學,反對任用斂財之臣阿合馬、桑哥等。
大德四年(1300年),不忽木逝世,時年四十六歲。元武宗時期,追贈為純誠佐理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諡號為文貞。
趙世延
趙世延(1260~1336),元禮店文州蒙古漢軍西番軍民元帥府元帥,梁國公趙國寶之子,秦國公按竺邇之孫。封魯國公、涼國公。至正二年,贈世忠執法佐運翊亮功臣、太保、金紫光祿大夫、上柱國,追封魯國公,諡文忠。
嚴實
嚴實(1181~1240),字武叔,本金國臣子,多次擊退蒙古大軍的進攻。後來投降,從蒙古軍攻南宋,有功。
中統二年,追封實為魯國公,謚武惠。
商挺
商挺(1209—1288) 元散曲家,字孟卿,一作夢卿,號左山老人。蒙古元憲宗三年(1253)入侍忽必烈於潛邪,遣為京兆宣撫司郎中,就遷副使。至元元年(1264)入京拜參知政事。六年同簽樞密院事,八年升副使。九年出為安西王相。十六年生事罷。二十年復樞密副使,以疾免。卒後,贈推誠協謀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諡文定。
敬儼
敬儼,字威卿。死後,贈翰林學士承旨、光祿大夫、柱國,封魯國公,諡文忠。
陳思謙
陳思謙,字景讓,陳祜之孫。死後,贈宣猷秉憲佐治功臣、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柱國,追封魯國公,謚通敏。
樊執敬
樊執敬(?—1352),字時中。1352年,徐壽輝部將項普攻杭州,死節,贈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柱國,追封魯國公,謚忠烈。
王構
王構(1245-1310年),字肯堂,號安野。死後,贈大司徒,追封魯國公,諡文肅。有文集三十卷。
高觿
高觿,字彥解。死後,贈推誠協亮功臣、太傅、儀同三司、上柱國、魯國公,謚莊僖。
張九思
張九思,字子有。死後,追封魯國公,贈推誠翊亮功臣、太傅、上柱國,謚惠獻。
姚樞
姚樞(1201年—1278年) 元初政治家、理學家。字公茂,號雪齋、敬齋。元成宗即位後,加贈嘉猷程世舊學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魯國公。
姚煒
姚煒,姚樞之子。歷任河南行省左丞、陝西行省中丞。儲慶使、司儲慶使。儲政院儲政使、平章政事等職。卒,贈推忠秉德佐治功臣、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柱國,追封魯國公,諡文忠。
博果密
博果密,死後,贈太傅,追封魯國公,諡文貞。
文學作品中的魯國公
程咬金,史書記載他先封宿國公,再封盧國公。從沒封過魯國公。 魯國公只見於文學作品,懷疑是“盧國公”所改。比如史書中的胡國公秦叔寶,在文學作品中則成了護國公。
程咬金
程咬金(589年-665年2月26日),原名程咬金,後更名程知節,字義貞,唐朝開國大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隋末天下大亂,程咬金先後入瓦崗軍、投王世充、降唐。隨太宗破宋金剛,擒竇建德,降王世充,以功封宿國公。預玄武門之變,歷瀘州都督、左領軍大將軍,改封盧國公,授普州刺史。
麟德二年去世,追贈為驃騎大將軍、益州大都督,陪葬於昭陵。謚曰襄。其事跡常見於各種文學作品。
《說唐全傳》第六十四回 四王灑血紫金關 高祖慶功麒麟閣:
朕聞有功必賞,爾諸將勤勞王事,赤心報國,今幸班師,宜享太平。所有開國功勳,今當一一敕封:恩臣秦瓊,臨潼救駕,佐朕掃平宇內,特封護國並肩王;天下都督大元帥、賜雙鐧、專打奸佞,尉遲恭單鞭救主,封為鄂國公,賜鞭先打後奏;徐茂公封英國公;程咬金封魯國公;魏徵授兵部尚書;朱登複姓伍,,封開國公;蘇定方封錫國公;馬三保、段志賢、殷開山、劉洪基、尤俊達五將,皆封為國公;其餘眾將,亦皆封總兵;故羅成贈越國公;故劉文靜贈太子太傅,建麒麟閣,表揚諸將功勳,欽此。
程鐵牛
程鐵牛,出自《隋唐英雄》中的人物,原型是程處默,魯國公程咬金的大兒子,和父親一樣大智若愚,學會了父親的家傳三板斧,能耐不出眾但是福運極好,也是第二代魯國公。曾和程咬金打了五十回合不分勝負,為大唐立下汗馬功勞。征西涼時,曾智擒西涼太子紇紇骨,殺死西涼王。侯君集謀反時,曾火燒侯軍糧草,救出李世民。在吳王李恪圍攻長安時,及時救駕,被封為魯王。
程千忠
程千忠,程鐵牛之子,《薛丁山征西》中有其戲份,第三代魯國公。
程越虎
程越虎,程咬金之孫,程鐵牛之子,程千忠的弟弟。大智若愚,武功不行,和太爺爺一樣是一個福將,在新唐郡救下薛剛二娘子披霞郡主。第四代魯國公、花面太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