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魏國公
趙普
趙普,政治家。後梁龍德二年生於幽州薊州(今北京城西南)。後周時任趙匡胤推官,掌書記,策劃陳橋兵變,幫助趙匡胤奪取政權,為北宋開國功臣之一。歷任右諫議大夫,戶部侍郎,樞密副使,門下侍郎、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等職。乾德二年起任宰相,宋太宗時又兩度拜相。淳化三年春,拜太師,封魏國公。是年七月薨。追封韓王,配饗太祖廟,謚忠獻。
韓琦
韓琦(公元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號贛叟,相州安陽(今河南安陽)人。北宋政治家、名將,天聖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出任宰相。英宗即位後,封為魏國公。熙寧八年(1075)六月在相州溘然長逝,享年68歲。神宗御撰墓碑:“兩朝顧命定策元勛”。謚忠獻,贈尚書令,配享英宗廟庭。 後遺作編為《安陽集》。
韓琦“相三朝,立二帝”,當政十年,與富弼齊名,號稱賢相。歐陽修稱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
蔣之奇
蔣之奇(1031-1104),字穎叔,一作潁叔。北宋常州宜興(今江蘇宜興)人。嘉祐二年(1057)考“春秋三傳科”中了進士。蔣之奇為官40餘年,當官為民,長於理財,治漕運,以幹練稱。學識深厚,著作等身。他能詩善書,尤工篆書,傳世墨跡有《辱書帖》《北客帖》等。
紹聖中,召為中書舍人,改知開封府,進龍圖閣直學士,拜翰林學士兼侍讀。又因好友龍鄒浩因言事獲罪受株牽連被貶。到宋徽宗建中年間,之奇恢復為翰林學士,拜同知樞密院。第二年,又由樞密院副職調任為正職。
崇寧元年(1102)升為觀文殿學士、杭州知府。後又因棄河、湟事被革職。告老回鄉後去世,終年74歲。去世不久,皇帝又全部恢復了他的官職,並封他為魏國公,諡號“文穆”。《宋史》卷三四三有傳。
洪邁 《容齋隨筆》卷第九、李心傳 《舊聞證誤》 卷一、孫覿 《鴻慶居士集》(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卷六、史能之 《(鹹淳)重修毗陵志》卷十五等都有記載。
張浚
張浚,字德遠,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南宋抗金大臣,民族英雄。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進士,調山南府士曹參軍。高宗建炎、紹興間,歷樞密院編修官,侍御史,知樞密院事,川陝宣撫處置使,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知樞密院事都督諸路軍馬。隆興元年(1163),封為魏國公。隆興二年八月﹐病卒,葬寧鄉,贈太保,後加贈太師。幹道五年(1169)謚忠獻。著有《紫岩易傳》等。
子:張栻、張杓;孫:張焯、張忠純、張忠恕。
洪皓
洪皓字光弼饒州鄱陽(今江西省鄱陽縣)人,生於內憂外患紛至沓來的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卒於國破山河碎的南宋高宗紹興年代,在國家民族艱難之際,以天下為己任,懷康國濟民之志,秉忠孝節義之風,積極入仕,譜寫了人生和家族的光環篇章。是北宋著名的愛國重臣。他年少得志,二十七歲中進士,殿試中“北宋六賊”王黼左丞相、朱勔寧遠軍節度使,見洪皓器宇軒昂、儀表堂堂、文才超群、答辯如流、絕非常人。欲招為女婿。洪皓偵知王、朱兩人都是奸臣蔡京的黨羽,就堅決回絕了。在南宋任禮部尚書時,出使金國,被扣留在荒漠十五年,堅貞不屈,艱苦備嘗,全節而歸,被譽為第二個蘇武。歸贈太師魏國公,卒謚“忠宣”,原配無錫沈氏,朝散大夫沈復之女、太常博士沈松年之妹,封魏國夫人,紹興八年十月二十三日歿,享壽五十。又妣陳氏,宋高宗曾援筆撰《贊忠宣像》。洪皓生八子:尤以洪适、洪遵、洪邁聞名天下,世有“三洪”之稱,與北宋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蘇”齊名。洪皓長子洪适,榜眼官至丞相,太師、魏國公,有四十卷古文字學專著《釋隸》聞世。
元朝魏國公
人物簡介
張文謙(1216—1283),邢州沙河人,元代著名政治家、農學家。縣誌稱其為沙河人物之冠。自幼聰敏,曾與劉秉忠、張易、王恂、郭守敬等人一起在邢州城西紫金山共同研習天文、曆法、算學等,是元初紫金山學派的代表人物,元世祖忽必烈幕府重臣。張文謙身居高位,剛明簡重,凡所陳於上前,莫非堯、舜仁義之道,在元朝初期穩定國家、建立綱紀、恢復經濟、制定曆法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歷任中書左丞、大司農卿、御史中丞、昭文館大學土領太史院事、樞密副使等職。累贈推誠同德佐運功臣、太師、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追封魏國公,謚忠宣。
人物生平
1260年,忽必烈即帝位,張文謙升任中書左丞,協助忽必烈建章立制。不久,張文謙以中書左丞行大名等路宣撫司事,積極主張輕搖薄賦,與百姓休養生息,得到百姓的稱讚。在治理大名時,張文謙重用郭守敬,考察該地區水利,治理河道,發展生產。1262年張文謙將聰明過人、精通天文曆法的郭守敬推薦給元世祖忽必烈,使天賦才華的郭守敬有了一個充分施展才能的良機。
1264年,張文謙以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今寧夏、甘肅和內蒙古部分地區),整頓吏治,興學重教,積極傳播漢地先進文化,使西夏落後、鄙野的羌俗為之一變。在西夏時,張文謙還支持郭守敬對唐徠、漢延等大小數十條渠道進行疏浚修復,萬餘頃土地得到灌溉,西夏再現“塞北江南”的景象。
1270年,元朝中央設司農司(後改稱大司農司),張文謙以參加攻事兼任司農卿,下設四道巡行勸農司,掌管勸課農桑、水利、鄉學、義倉等事。這些農官巡行各地,勸保農桑,指導生產,不幾年,功效昭著,野無曠土,栽植之利遍天下,有力促進了元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276年,元朝滅南宋,統一天下後,張文謙以昭文館大學土身份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制定曆法的工作。王恂、 郭守敬等人在張文謙的支持、領導下,率南北日官在全國範圍內進行了空前規模的四海測驗,掌握了大量準確的天文數據,於1280年編訂完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授時曆》,將我國古代天文學推向了一個高峰。
明朝魏國公
第一代魏國公
徐達
徐達(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鍾離永豐鄉(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元末漢族軍事家、明朝開國功臣,曾任中書省丞相;明太祖朱元璋幼年好友,明成祖朱棣的岳父,明仁宗之外祖父。
吳(注:西吳)元年九月辛丑以平吳(注:張士誠之東吳)功,封信國公。洪武三年十一月丙申大封功臣,進封奉天開國推誠宣力武臣魏國公,祿五千石,世襲。十八年二月己未卒。追封中山王,謚武寧。達初封公,位次第二。李善長得罪,進位第一。
至正十五年,從朱元璋渡長江克採石,下太平(今當塗),俘元萬戶納哈出。繼率軍克溧陽、溧水(今均屬江蘇)。次年,從朱元璋克集慶(今南京),繼奉命以大將軍領兵取鎮江,號令明肅,授淮興翼統軍元帥。十七年,率軍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陰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權領袖張士誠軍西進。次年,留守應天(今南京),升奉國上將軍、同知樞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長江中游漢政權首領陳友諒兵攻池州(今安徽貴池),徐達與中翼大元帥常遇春在九華山下設伏,俘斬陳軍萬餘。又從朱元璋設伏應天城下,大敗陳友諒軍,俘7000餘人。二十一年,從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師先行,迫陳友諒退兵武昌,並追至漢陽,升中書右丞。二十三年,從援安豐(今安徽壽縣),敗張士誠部將呂珍,移師圍廬州(今合肥),鏇從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陽湖之戰中,衝鋒陷陣,敗陳友諒軍前鋒,殺1500人,士氣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國。復引兵克廬州,繼揮師克江陵(今屬湖北荊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陳友諒餘部。二十五年,率師東向,遵朱元璋先克淮東、再占浙西、後破平江(今江蘇蘇州)之方略,進攻張士誠,克泰州。次年克高郵、淮安、興化(今均屬江蘇)等地,悉平淮東。同年八月,以大將軍率舟師20萬,由太湖進圍湖州(今屬浙江),數敗張士誠軍,迫守將李伯升、張天騏以城降。十一月,轉兵北上,合圍平江,並申明軍紀,禁掠民財。二十七年九月,率將士破城,俘張士誠。師還,封信國公。 十月,徐達奉命以征虜大將軍與副將軍常遇春率師25萬,北伐元軍,連戰皆捷,迫元濟南守將朵兒只降,占領山東全境。
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進軍河南,以計收降元將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開封)。繼在塔兒灣(在今偃師境)大敗元兵5萬,迫元梁王阿魯溫以城降,河南平。鏇分兵克潼關,西取華州(今陝西華縣)。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戰,奏請乘勢直搗元都。閏七月,移師北上,連克衛輝(今屬河南)、磁州(今河北磁縣)。會諸軍於臨清(今屬山東),沿運河北進,大敗元軍於河西務(今河北武清西北),進破通州(今北京通縣),迫元順帝北走。八月初二,督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勝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懷慶 (今山西沁陽)等地。時聞元將擴廓帖木兒自太原引兵出雁門將攻北平(今北京),遂與諸將商議,運用批亢搗虛戰術,乘其不備直搗太原,迫擴廓回軍救援。鏇選精兵夜襲其營,迫擴廓率18騎遁,俘降4萬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揮師入陝西,迫元將李思齊降,斬元將張思道,陝西平。三年,率師敗擴廓於定西(今屬甘肅),俘元王公、將領以下8.6萬餘人,因功授中書右丞相參軍國事,改封魏國公。次年,鎮守北平,練軍馬,修城池,總領北方軍事。五年,與左、右副將軍李文忠、馮勝,各率5萬騎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輕敵冒進,至嶺北(治今蒙古國哈爾和林)遭北元軍伏擊,喪師萬餘(這是他一生中幾乎唯一的失利),次年,復率諸將出征,敗北元軍於答剌海(今內蒙古達來諾爾湖)。還軍北平,戍守邊防。
洪武十七年(1384年)患背疽;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卒,追封中山王,謚武寧。賜葬鐘山之陰。
徐達一生剛毅武勇,持重有謀,紀律嚴明,屢統大軍,轉戰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譽為"萬里長城"(《明太祖實錄》卷一七一);稱讚他:"受命而出,成功而鏇,不矜不伐,婦女無所愛,財寶無所取,中正無疵,昭明乎日月,大將軍一人而已。"
第二代魏國公
徐輝祖(徐達長子)洪武二十一年十月丙寅襲,領中軍都督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文帝卽位,削爵。永樂五年卒。徐輝祖,初名允恭,長八尺五寸,有才氣,以勛衛署左軍都督府事。達薨,嗣爵。以避皇太孫諱,賜今名。數出練兵陝西、北平、山東、河南。元將阿魯帖木兒隸燕府,有異志,捕誅之。還領中軍都督
府。建文初,加太子太傅。燕王子高煦,輝祖甥也。王將起兵,高煦方留京師,竊其善馬而逃。輝祖大驚,遣人追之,不及,乃以聞,遂見親信。久之,命帥師援山東,敗燕兵於齊眉山。燕人大懼。俄被詔還,諸將勢孤,遂相次敗績。及燕兵渡江,輝祖猶引兵力戰。成祖入京師,輝祖獨守父祠弗迎。於是下吏命供罪狀,惟書其父開國勛及券中免死語。成祖大怒,削爵幽之私第。永樂五年卒。萬曆中錄建文忠臣,廟祀南都,以輝祖居首。後追贈太師,謚忠貞。
第三代魏國公
徐欽(徐輝祖子)
永樂五年七月辛巳襲。十九年正月壬辰削爵。二十二年十月乙巳復。是年十一月庚子卒。
第四代魏國公
徐顯宗(徐欽子)
洪熙元年三月戊寅襲。正統十三年卒。
第五代魏國公
徐承宗 (徐欽子 徐顯宗弟)
正統十三年七月戊子襲,領前府。天順七年十二月庚寅卒。
第六代魏國公
徐俌(徐承宗子)
成化元年襲。弘治九年守備南京。正德五年七月加太子太傅。十二年七月丙戌卒。謚莊靖。
第七代魏國公
徐鵬舉( 徐俌孫)
正德十三年十一月癸亥襲,守備南京兼中府僉書。嘉靖四年加太子太保,領中府。十七年四月壬戌守備南京。隆慶五年二月辛丑卒。
第八代魏國公
徐邦瑞 (徐鵬舉子)
隆慶六年四月丙寅襲。萬曆二年,南京中府僉書。十七年卒。
第九代魏國公
徐維志 (徐邦瑞 子)
一作繼志,萬曆十七年九月丙寅襲。十九年正月己酉協守南京兼領後府。二十一年八月癸未卒。
第十代魏國公
徐弘基(徐維志 子)
萬曆二十三年七月己亥襲,僉書南京軍府。三十五年協守南京,領後府。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啟元年,以疾辭任,加太子太保。崇禎十四年復守南京,加太傅。卒謚莊武。
第十一代魏國公
徐文爵 (徐弘基 子)
崇禎末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