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 1398 畝(其中:田50 畝,地 1348 畝),人均耕地 0.72 畝,主要種植 烤菸、玉米、大豆 等作物;擁有林地 36999 畝,主要種植 無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 247.5 畝,其他面積 8109.5 畝。有 燒灰石 等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10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465戶通自來水,有29戶飲用井水,有 465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40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和 86%);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 33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270戶(分別占總數的 71%和 58 %)。
該村到鎮道路為 柏油 路;進村道路為 柏油、水泥 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 8 公里,距離集貿市場 8 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 8 輛,機車 259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 450 畝,有效灌溉率為 32%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450 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23畝。
到2010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 50戶;裝有太陽能農戶 40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 20 戶。全村有 7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 7 個自然村已通電;有 7 個自然村已通路;有 7 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 土木 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 15 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 51 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383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 648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 250萬元,占總收入的 39%;畜牧業收入256萬元,占總收入的 4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 2500 頭,肉牛 50頭,肉羊 100頭);林業收入 10萬元,占總收入的 2%;第二、三產業收入 86萬元,占總收入的13%;工資性收入33萬元,占總收入的 5%。農民人均純收入2208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畜牧業 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3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165人(占勞動力的 15%),在省內務工 50人,到省外務工 7 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65戶,共鄉村人口 1943人,其中男性 1004人,女性939人。其中農業人口 1943人,勞動力1080人。該村以彝族為主(是漢族、彝族混居地),其中 彝族 1503 人, 漢族 440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 2 人,占人口總數的0.1 %;參加農村合作醫療 1943人,參合率 100%;享受低保 93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 40 平方米,有鄉村醫生 3 人,該村距離鎮衛生院 8 公里。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 1 所,校舍建築面積 3333 平方米,擁有教師12 人,在校學生 262 人,距離 鎮中學11 公里。2011年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262人,其中小學生 155人,中學生 107人 。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440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1629.0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3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0個(勞均0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8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是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幾個自然村基礎設施相對較差,沒有固定的文化娛樂場所, 村民危房無法修善,地址災害嚴重。。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發展種植業、養殖業,種植小春洋芋500畝,種植大豆300畝,養豬1500頭、養牛500頭、羊800隻,家禽1500隻,發展勞務經濟,每年轉移勞動力200人,到十二五期末,力爭使農民人均純收入由2010年的2208元增加到2500元。。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畜牧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506.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白芸豆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種植業、畜牧業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