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馬公園

魚馬公園

柳州魚馬公園為原魚峰山公園與馬鞍山公園的合稱,在柳江南岸,兩個公園合稱魚馬公園。是一個國家 AAAA 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柳州魚馬公園

柳州魚馬公園為原魚峰山公園與馬鞍山公園的合稱,在柳江南岸,兩個公園合稱魚馬公園。
魚峰公園是國家 AAAA 級旅遊景區,位於柳州市魚峰路。園內立魚峰平地崛起,山高 88 米;從山腳沿盤山小徑登 392 級石階,便可到達山頂。從山頂往北眺望,江水碧綠、六橋飛架、大廈林立、車水馬龍,“壺城”美景盡收眼底。魚峰山因柳宗元著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中稱“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故名立魚峰或石魚山,山上亭台樓閣,掩映在四季常青的古樹綠蔭之間。
宋元時曾有道觀,後毀於兵火。今存純陽洞、三星洞、螽斯岩等勝跡,皆為道教所留。相傳劉三姐在此山唱歌而仙,今塑劉三姐像於此。 1949 年後,將此山改為公園,仍以魚峰命名。
馬鞍山古稱仙棄山。位於柳江南岸的市中心,與魚峰山東西呼應,是柳州市中心區的一座最高山峰之一,海拔270米,石山古老秀勁,形如馬鞍而得名。在晨霧中似騰空奔馬,有“天馬騰空”之稱。現已闢為馬鞍山公園,對遊客開放,從山腳沿石逕到達山頂,放眼眺望,柳州全城景色盡收眼底。
相傳古代八仙中鐵拐李和呂洞賓兩位仙人曾在馬鞍山上下棋,至今山上留有一尺多長的仙人足跡和“棋盤石”、“仙人洞”等。半山有洞,洞中有洞,有屏有室,鐘乳石組成各種不同的圖畫,甚為美觀。唐代起成為游賞之地,有宋、元、明、清石刻100餘通,以北宋政和二年(1112年)朱時晦題名最早,靖康元年(1126年)丘允《新開山路記》記載最詳。登山頂瞻望,大小群峰於足下,飛鳥掠過,但見其背,柳江玉帶,錦繡河山,一覽無餘。
馬鞍山為柳州古八景之一,是歷代遊客尋幽探勝和登高望遠的最佳去處,至今山上睬洞崖石刻還留有宋、元、明、清歷代名人遊客的詩文數十處。
魚峰山和馬鞍山均為柳州古八景之一,以兩山為核心建起的兩座公園面積共約17公頃。近年柳州市計畫將兩山連片開發,建設為27.8公頃的大公園。初期規劃擬利用兩山建“劉三姐風情旅遊區”、“歷史文化遊覽區”,“宗教文化遊覽區”、“賞石文化遊覽區”、“登山遊覽區”、“仙人跡”等,後經調整,刪除過於繁複的內容,將新公園劃分為鄉土文化、佛教文化、歷史文化3個主題區。
根據規劃的描述,新公園可用“一心一環三區”來概括:一心,指城市廣場,利用拆除工人文化宮後的兩山之間空地建設,配套大型地下停車場。該廣場位於景區中心地帶,成為人流集散地,亦便於開展大型活動。
一環,指環馬鞍山東麓、北麓的城市休閒綠地,是園區內的景觀交通紐帶,串聯起城市廣場、奇石文化特色街區、少年宮,以及前述3個主題景區的主要入口。
三區,以魚峰山、小龍潭為主體,建設以劉三姐文化為代表的鄉土文化主題景區;以靈泉寺為核心,將其下的樂群二路建為林陰步道,結合馬鞍山上的梓潼岩、壽星岩,充分發掘其歷史文化內涵,建為佛教文化主題區;以馬鞍山為主體,以各溶洞內的摩崖石刻為特色,利用“仙人對弈”、“仙人腳印”、“釣魚台”等民間傳說,建設歷史文化主題區。
從山腳 沿盤山小徑登392級石階,便可到達山頂。從山頂往北眺望,江水碧綠,六橋飛架,大廈林立,車水馬龍,"壺城"美景盡收眼底。魚峰山因柳宗元著的《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中稱"山小而高,其形如立魚"而故名立魚峰或石魚山。山上亭台樓閣,撥映在四季常青的古樹綠蔭之間。山中有清涼國、玉洞、盤古洞、純陽洞、陰風洞、螽斯岩、三姐岩等七個岩洞,彼此相連貫通,洞中有元、明、清以來文人墨客讚美魚峰的石刻五十多處。山腳有個小龍潭,它是湧出 的地下水形成的,潭水隨柳江河水漲落。小龍潭和魚峰山相連,潭光山色、景致壯觀,從小龍潭東南岸觀看魚峰山,山峰象一尾鯉魚躍出水面。為此,園林部門在潭中立一鯉魚雕塑,名曰:"南潭魚躍"。
相傳,魚峰山是壯族歌仙劉三姐生活勞動和傳歌升仙的地方,至今山上尚有"三姐岩"、"對歌坪"等遺址,三姐岩內有對歌群雕,山腰立有用大理石雕刻的劉三姐塑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