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園址原系農田、墳地和水塘,中有北馬橋、盧家門、王家宅基等幾個小村落。
1952年以後,附近陸續建起長白、控江、鳳城、鞍山等新村。為給周圍居民提供一處遊憩場所,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在這裡建一座公園。建園工程由上海市園林管理處市東公園管理區負責組織實施。1956年11月,先徵用雙陽路以東、隆昌路以西、控江路以南、唐家浜以北的12.47萬平方米土地進行初建。
1957年初動工,1958年1月24日竣工開放。原名控江公園,不久根據民眾意見更名為楊浦公園。此後,曾多次進行擴建和局部改建,其工程均由楊浦區園林管理所承擔。1958年10月,徵用隆昌路以西、唐家浜以南6.47萬平方米土地用於公園擴建,1959年擴建工程完成。1959年還徵用了王家宅基附近2000平方米土地建成了動物園。公園早期建設因受資金制約,都是因陋就簡,道路、地坪多以砂石、煤屑鋪設,湖邊少有駁岸,橋樑、亭、廊等園林建築大都為竹木結構,花木品種也比較單調。1960年以後,陸續修築湖池駁岸,並翻建道路、地坪,改建橋樑、亭、廊,增添各種遊樂設施。1975年穿園而過的唐家浜及其支流因受工業廢水污染出現黑臭,影響園容,填沒後擴大土地3600平方米,經過造景,當年就成為高坡花帶景區的一部分。
1980年,蘭州苗圃被征他用,作為補償,將盧家門及其附近的1.14萬平方米土地分批徵用後併入公園。1984~1986年,先後將愉湖的4座竹木橋改建為石橋。1997年投資100萬元,在公園北側實施破牆透綠工程,拆除控江路旁385米長的公園磚砌圍牆,改建為金屬製作的藝術柵欄,並將人行道與公園之間3460平方米土地闢建為綠地,遍植松、柏、翠竹、香樟、棕櫚和花灌木,鋪設地坪,置石桌、凳,安裝各類燈光,使這裡成為綠色休閒活動區,讓公園內外景色和諧地融為一體,擴大了遊人和路人的視野。1998年,又將公園東側臨隆昌路的圍牆改建為透視牆,並布置成科普畫廊。
1981年起,逐年在樹叢、林間、路邊種植麥冬、蔥蘭、石蒜、石菖蒲、鳶尾、萱草、二月蘭等地被植物,到1990年已有12個品種,2000年又增加到30餘種。2002年,還引進一批新優品種,使園內基本做到有土皆綠。
公園特色
整體布局模擬杭州西湖景觀,以水面為重心,用橋、亭、廊、花架等園林建築與植物組成各個景區公園,全園分愉湖景區、中央景區、動物景區、遊樂景區、牡丹園景區五個遊覽區。
2007年後取消動物景區。公園主入口對景為假山水池伴有人工瀑布,瀑布東側由小路引向湖石小溪。愉湖在園中部偏北,由曲形長堤分成里、外湖,長堤東為“錦帶橋”,西為“壓堤橋”,50米紫藤長廊居中,愉湖南岸有碧水榭,湖中雨春雙島一南一北。綜合健身區位於公園南側,主要由活動中心、開放式休閒廣場及健身跑步路等組成,滿足遊客晨煉及休閒娛樂的需要。特色植物景區由月季園、牡丹園及冬花園組成位於公園西南隅,其中牡丹園原名“園中園”,園中牡丹爭奇鬥豔,是遊客觀賞月季的佳境,園外連線“香遠荷池,廊橋觀魚”。公園東部為遊樂園景區,有飛艇、小火車、轉馬、電動機車等小型項目,和激流勇進、高架踏車、摩天輪等大中型遊藝設施項目,該景區的綠化面積占整個遊樂園的65%,並通過樹林、草坪分隔空間,將遊樂與綠化融為一體。
2003年,全園花壇面積共2794平方米,從月月有花變為日日有花。草坪面積2.68萬平方米,種植喬木98種5678株,灌木89種1.053萬株,常綠樹與落葉樹之比為1:0.6。
園內景點
羊哺玉雕位於雙陽路大門廣場,為漢白玉雕塑,像高1.6米,連底座為2.6米,像體為母羊哺乳幼羔,公羊在旁守護,1987年豎立。玉雕北側原有噴水池,面積120平方米,池內裝有各種噴頭29隻,彩燈16盞。雕塑和噴泉意寓楊浦(羊哺)湧泉之意。2001年,噴水池被填沒,並將羊哺玉雕移至噴水池原址,築台重豎。
假山瀑布位於園西北,主幹道正中,山體為黃石疊砌,高3.5米,占地1460平方米。假山下有洞可通行,山上有人工瀑布瀉入山前小池。池中育睡蓮,池畔散置黃石,植黃馨、青楓、郁李、石楠、黑松、羅漢松等樹種。池前有一卵石地坪,春展杜鵑,秋列盆菊。山後兩側有羅漢松、廣玉蘭、水杉、平頭赤松、桂花、海棠等組成的混交林。香遠荷池、廊橋觀魚位於園西,假山瀑布之南,面積2000平方米。一座長19米,寬2.5米的曲橋水壩,把荷池分隔成東西兩部分,中有管道相通並連線外湖西塘。西部育荷,東部養魚。東部池心置一陶製金鯉,鯉口可噴水。池南岸有薔薇花架,西連曲橋,東接觀魚廊(綠波廊)。觀魚廊面積70平方米,混合結構,平頂,天藍色瓦檐,東西走向,呈弧形,凹面朝南,前有小池,植草養魚,遊人可在廊中憑欄觀魚賞景。北岸土丘上有一香遠亭,面積23平方米,圓形、重檐、彩瓦,亭側綠茵環抱,亭前湖石綴景,散栽松、黃楊、鳳梨、絲蘭等喬灌木,亭東有大片桂花林,置身亭中,夏賞荷花,秋聞桂香。
大草坪地處公園中部,又稱中央景區,面積4000平方米。地面鋪植馬尼拉草,四周栽梧桐、烏桕等高大樹木遮陽。坪東土丘起伏,林木復蓋,有碎石小徑西起小松坡,經木香棚,過黑松林,東抵水杉林,所經之處綴植粗榧、楊梅、黃馨、石楠等喬灌木,遍植地被,兩側鋪草皮,是園中主要景區。松林北側,有座松風亭,面積23平方米,六邊形,攢尖頂,翹角,彩瓦飛檐,掛落飾飛禽圖案,亭兩側有花壇,栽花桃、山茶、海棠、臘梅等花灌木,亭前對植龍柏,地面鋪地被植物。
愉湖風光位於公園中部北側,面積3.2萬平方米,兩條土堤將愉湖分為里湖、外湖東塘和外湖西塘三部分。東西向的長堤有多處彎曲,又名曲堤,堤長160米,上有石徑。東端的錦帶橋,架於里湖與外湖東塘之間,與東岸相連,系三孔石拱橋,長15米,寬2.5米,橋身兩側各有4個青石龍頭。橋西為一橢圓形半島,島上樹木茂盛,並有湖石點綴。由此向西,有一紫藤長廊架於堤上。廊長53米,寬4.8米,廊下有石凳,可供遊人小憩。廊北至湖邊種女貞、夾竹桃、海桐等樹叢。穿廊而過便是一座長100米、寬2.5米的單孔石橋,遊船從對岸的船塢進出,大都要從這座橋下經過,故名迎舟橋。長堤以北稱里湖,東部湖面寬闊,遊船碼頭就建在里湖東岸,西部狹長似小河,水體面積約7000平方
米。湖東為竹林,旁有石筍,高3米,寬1.5米,上書“竹徑”兩字。北岸林帶以水杉為主,配以香樟、黑松、棕櫚、蚊母、珊瑚等喬灌木。長堤彎處有一座亭隱於竹叢樹林之中,甚是幽靜。長堤以南稱外湖,一條南北向的柳堤把外湖分隔成東塘和西塘。東塘面積2萬平方米,西塘面積5000平方米。柳堤南起映波橋,北匯長堤於壓堤橋,全長近100米,堤中間鋪石徑,兩側植草皮,湖邊栽桃、柳,配以石榴、梔子、紅葉李、水杉、羅漢松,並散置山石。映波橋介於外湖東西兩塘之間,系三孔石拱橋,長21米,寬2.5米。橋南石徑西側叢植勁松,伴以紅葉李,石徑東側的大花壇中堆砌一座假山,周圍植紫藤、西府海棠、羅漢松、紫玉蘭。壓堤橋系單孔石拱橋,長14米,寬2.5米,橋下是里湖與外湖西塘的通道。外湖東塘中有東西雙島,兩島相距50多米,西島面積約5000平方米,島上種植柳樹、夾竹桃、棕櫚、合歡、箭竹、海州常山、美人蕉和地被植物。島的南端有一座面積12平方米的雨春亭,磚木結構,六角、硃砂筒瓦、翹角飛檐,隱於綠蔭叢中,羞露真容。東島面積2000平方米,島上種合歡、水杉、絲棉木、珊瑚樹等。
枇杷園位於園中部,介於愉湖與大草坪之間。園中三座土丘綿延起伏,小徑蜿蜒,面積230平方米。園內果樹以枇杷為主,還有銀杏、棗樹、柿子、柑橘等,花有臘梅、黃馨、木槿、芙蓉、玉蘭、紫荊、山茶、桂花,並散栽龍柏、喜樹、槐樹等喬木。此處因果樹較多,故又名“花果山”,也是一處鬧中取靜的場所。
碧水榭位於外湖東塘南岸。以前這裡是遊船碼頭,1989年改建為碧水榭。水榭是由5座六角亭及方亭、遊廊、曲橋各一座組合而成的連體建築,面積190平方米。西端4座六角亭建在一狹長半島上,沿湖亭柱均豎於水中,另一座六角亭建於湖面之上,又名湖心亭。五亭之間有水上遊廊相連線,廊長12米,寬6.5米。湖心亭另有曲橋通向方亭,再沿石徑東行即達紅石紫藤花架。五亭中有四亭為平頂,紫砂筒瓦,披檐;中亭及方亭為坡頂,翹角飛檐,磚石樑柱,一面毛石牆,配以花欞,古樸典雅,造型新穎。水榭東側的紫藤花架為東西走向,濱水而建,長40米,寬4米,面積160平方米。花架支柱由不規則的紅石塊疊砌而成,粗獷之中又顯秀色,故名紅石紫藤花架。
高坡花帶位於公園南部,是一片坡地,一條混凝土小路貫穿其間,路兩旁皆為花境。東側堆土成丘,以小徑分割為三個林區,主體樹種為龍柏、香樟、粗榧等高大喬木,由北向南配植海棠、紅葉李、桂花、紫荊、紫薇、石榴、夾竹桃、等花灌木。土丘之上,有一圓亭,面積23平方米,淡綠色水泥樑柱,綠色琉璃瓦,瓶形頂,亭內兩旁有扶王靠,中置混凝土桌凳。亭外三面叢植雪松、水杉,東南面為一大片草坪。花帶西側有一圓形花壇,占地約500平方米,以孤植的大雪松為圓心,四周分層環植月季、矮大理及其他花草,遠觀花壇,極似八卦圖形。花壇南面以珊瑚樹叢為障景,群植雪松、羅漢松、紅葉李、柳樹、臘梅,北面與花帶之間有一片草坪過渡。
牡丹園位於公園西南隅,系1990年將原金魚養殖場、翠竹院和池塘以及1980年之後徵用的盧家門部分土地合併改建而成,占地面積1.3萬平方米。初名盧園(意寓盧家門),並題刻於太湖石上豎在園門花壇中。後因園名更改,刻石已不存在。此園東、北兩側以柵欄與公園其餘部分相隔,西南兩側與廠房、商店、民居為鄰,形成一處獨立的景區,習稱“園中園”。園中地形蜿蜒起伏,遍植杜鵑、山茶、紫荊、香樟、松、柏、翠竹。三株從杭州移植來的羅漢松,樹齡都已百年以上,經過精心養護,枝繁葉茂,蒼勁之中仍顯青春。園北有蓮池,西有護城河,均以湖石築岸。湖水之中建有一座圓形大廳,玻璃幕牆,上下兩層,大廳西側有附亭,亦為濱水而建。另有一座全透光玻璃花棚,相互之間有曲橋、過道廊和石徑相連線,是一組中西結合的現代建築。園中央矗立的一座圓亭,卻是中式仿古建築,混凝土結構,黑色仿古尖頂,北面為入口台階,另三面置靠凳,亭南有一片臨湖草地可健身。此園初衷是欲建一座綜合性展覽館,建成後曾舉辦過幾次專業性和民眾性花卉盆景展覽,對推動民眾植樹養花、愛綠、護綠活動起過一定的作用。1999年11月,從山東菏澤引進牡丹4000株、芍藥2000株植於園內,其中有名貴品種豆綠、青池、藍田玉、春紅爭艷、冠世墨玉等,為市民提供了一處觀賞牡丹的場所,園名亦隨之改為牡丹園。
方亭池景位於公園東南圍牆附近。小池面積200平方米,四周以黃石駁岸,臨池植柳。池北的一片小草坪上以湖石綴景。池南有棕櫚、海棠、夾竹桃樹叢。池西岸有一方亭,大半置於池上,面積16平方米,混合結構,翹角飛檐,亭內設扶王靠,亭西北為一大片松樟混合林和灌木叢,還夾有兩塊草坪。
文化活動
鯨展1965年12月,公園在大草坪舉辦鯨展。所展出灰鯨體長12米,體重2噸多,展出歷時一個月,觀眾達12萬人次。在當時中國,如此規模的鯨展尚屬首次。曾轟動一時。1967年公園又舉辦過一次鯨展,以豐富觀眾的解剖學知識,又可防止臟器變質,展期內有7萬人次前來參觀。
水生動物展覽1970~1978年,公園與上海水產學院和水產研究所合作,在公園西南部的翠竹院及周邊水塘處,建造了一所簡易水族館,陸續展出了各種魚類和其他水生動物近千種,並以文字、圖畫、照片等資料宣傳水產養殖、捕撈、加工、食用等方面的知識。除接待遊客參觀外,還供水產院校學生和有關科技人員觀摩。
花卉展覽1958年之後,為推動城市園林綠化活動,楊浦公園每年都要舉辦一些民眾性的中小型花卉、盆景、盆栽和觀賞魚展覽,並接受有關綠化知識方面的諮詢。1991年,楊浦區首次承辦全市性的“91上海菊花展”,於當年10月27日~11月24日在楊浦公園舉行。全市共有400多個單位參展,展出菊花34萬盆(株),分設品種菊、大立菊、菊花藝術和菊花景點等4大景區,還在控江路長達3公里的地段兩側布置了18個菊花景點,擺花3.4萬盆,地栽4.5萬株,沿街彩旗招展,橫幅高懸,氣氛十分熱烈。配合菊展,還組織了科普宣傳、學術交流等活動。當天參觀人數即突破了2萬人次。展期歷時29天,共接待遊客150餘萬人次。
1996年楊浦區菊花展覽,於10月25日~11月24日在楊浦公園舉行。主題為菊,並融入文化、娛樂、書畫、綠化諮詢等內容。分設了3個景區:景點區,散布12個景點,如綠色家園、楓橋夜泊、山寨竹樓等;菊花區,有吊菊、塔菊、大立菊、懸崖菊、插花、盆景等;文化區,展出的內容是與園林綠化(主要突出菊花)有關的書籍,圖片、模型、詩畫等資料以及文體活動等。
1997年,楊浦公園被楊浦區政府命名為科普公園—楊浦(科普)公園。為增加科普宣傳力度,豐富科普活動內容,增進與外省市的文化交流,從1998~2003年,楊浦公園積極與本市及外地文藝、科技、旅遊等有關單位合作,連年舉辦既有觀賞性、趣味性,又有知識性、科學性的遊園活動,以求在寓教於樂中豐富青少年和廣大遊客的科普知識。主要遊園活動有:1998年的恐龍展、啤酒節,1999年的新藝奇觀,2000年的世界飄雪冰燈展,2001年童話世界和機器人科幻世界,2002年的中華名勝,2003年的《西遊記》大型露天藝術展等。
2014年1月,楊浦公園志願者服務基地特邀上海市攝影家協會老年攝影分會虹影支會,在楊浦公園舉辦了“十年光影路——第十屆百花齊放攝影展”。活動主辦方特別精選出200多張照片參加展覽,分別從人物、景色、建築等不同角度向遊客展示,從平凡的視角展現上海的變遷,回味社會生活、百姓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