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魚影江村”為古信都八景之一,位於賀州市八步區仁義鎮共和村黎屋寨。景區內石峰林立、古木繁茂、修竹青翠、山清水秀、民風淳樸,全然一幅桃源景象,是一處不可多得的旅遊度假好去處。黎屋寨的始祖黎昭,是明朝正統年間廣東優貢,官至南寧府事。也許是厭倦了鬧市的嘈雜,也許是不屑於“衣錦還鄉”的俗舉,也許是被清秀怡人的風景所吸引,他於68歲時告老不還鄉,改在今與廣東僅一箭之隔的黎屋之地址定居。
黎屋寨現存一黎氏宗祠,宗祠由青磚砌成,分前後兩進,雕樑畫棟、高大雄偉。站在宗祠前平地的樹蔭下,即可把“魚影江村”美景盡收眼底。四周是挺撥朝天的石山群,把景區圍成約一平方公里的小盆地,有肥沃的田野、有平靜的水湖、有好客的農家、有悠然覓食的三黃雞……正是恬靜秀麗的世外桃源美景。
宗祠正前方有一口小湖,因形如一尾巨大的鯉魚,並且四鰭清晰,口眼畢具,頭尾逼真,所以稱之為“鯉魚湖”。此湖靠近石山,面積約600平方丈。峰巒疊翠的石山秀色、鬱鬱蔥蔥的綠樹翠竹、錯落不致的新舊民居、神情自得的純樸村人,一一倒影在湖面上,如同一幅立體的、生機盎然的“魚影江村”山水圖。據稱此“鯉魚湖”具有靈氣,雖然面積不大水位不深,卻即使在乾旱的年份也從未乾涸過,默默滋養著一方水土。
宗祠右前方有一口水井,就是“鯉魚湖”這尾“大魚”的“口”。因形狀極似蟹眼,故稱為“蟹眼井”。此井由黎昭之後黎兆所掘。歷史悠久,歷經多次重修,現保存完好。井台呈八卦形,約三平方米,井口直徑約半米。井台兩邊分別立有刻畫著鹿和馬的石碑,左鹿右馬,為清嘉慶年間重修時立。另外左邊還有一記載蟹眼井歷史的小石碑,為民國重修時立。“蟹眼井”與“鯉魚湖”僅幾米之隔,湖水的水位卻大大低於水井的水位,即井水水位比湖水水位高二尺余。據稱有人從此井抽水,無論如何水位都不下降,真是奇觀;加之井水清涼,烹茗煮粥,味道甘甜,故被列為廣西72名井之一。井旁十多米處的湖內,有一塊天然的石頭,被稱為“鯉魚”的“眼睛”。宗祠左前方有一條村道,村道的右側另有一個三角形的小湖,恰似“鯉魚”的“背鰭”。村道的左側臨湖,對岸的湖堤彎彎曲曲,是“鯉魚”的“胸鰭”和“腹鰭”。湖尾兩邊開叉,形如剪刀,正好是尾巴了。
宗祠左側並排立有九塊大石碑和一塊小石碑,其中最大的一塊書刻《呂學士居鄉七約》,並加以注釋,內容為治鄉善法。其餘的石碑書刻詩文、修建說明和捐資名錄等。據載明朝時每月初一鄉人聚集,看碑學法,自重自愛。一時鄉風淳厚,附近鄉民無訴訟約幾十年。至今石碑保存完好,經近600年的風雨侵蝕,字跡如新,對後人不無啟迪。
沿著村道繼續向前走約五百米,可見三座底部相連為一體的石山,稱為大鳳山。大鳳山沿路一側的峭壁長約百米,較平整,像一面巨型屏風,上面如同有國畫大師在此畫有一幅用黃、紅、黑三種色彩淋漓盡致揮灑而成的重彩寫意畫。就在這面巨型屏風中部,有天然生成的三尾大石鯰魚像浮雕刻在其上,從下並排向上爬,似乎在驚濤駭浪中奮力拚搏向上溯游,形象惟妙惟肖,生動逼真,令人不由自主地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之妙。傳說古時山腳下有一戶人家,每逢下雨就有很多活生生的鯰魚從排水溝游入天井,可隨意取食。其魚乃是峭壁間的石魚感化。只可惜雷公作孽,有一天烏雲密布,風雨交加,一聲巨雷將中間那尾石鯰的頭給劈掉,從此下雨就再無鯰魚入屋。黎兆曾書“魚影江村”四字於石壁上,至今清晰可見。
魚影江村,這裡沒有鬧市的嘈雜和忙碌的身影,只有田園的寧靜和天地的靈氣;這裡沒有冷峻的表情和偽裝的時尚,只有農家的溫馨和神奇的傳說,還有美不勝收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