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神精識

’又首楞嚴經卷一所謂之(大一九·一○八下):‘識精元明,能生諸緣。 ’儀禮註疏之‘出入之氣謂之魂,耳目聰明謂之魄,死者魂神去則魄離。 此外,首楞嚴義疏注經卷九之一謂,主肝為魂,主肺為魄。

佛學術語,指眾生之心識,亦泛指人之神識或物之精。又作精神、精靈、精識、魂神。無量壽經卷下(大一二·二七六上):‘改形易道,所受壽命或長或短,魂神精識,自然趣之。’又首楞嚴經卷一所謂之(大一九·一○八下):‘識精元明,能生諸緣。’與首楞嚴經義疏注經卷一之二之解釋(大三九·八三七下):‘第八梨耶於諸識中最極微細,名為識精。’則指第八識而言。
蓋此類魂神、精靈、魂魄、識精等用語,早為我國古代經典所用,如淮南子之‘天氣雲魂,地氣為魄。’春秋左氏傳之‘心精靈,是謂魂魄。’儀禮註疏之‘出入之氣謂之魂,耳目聰明謂之魄,死者魂神去則魄離。’此外,古代又稱陽氣為魂,陰氣為魄,二氣和合為人,故有人死則魂魄升天之說。
佛教經典傳譯之時,常藉此類用語泛指精神、心識;或作為身心之異名,而統稱精神與形體。如諸經要集卷十九(大五四·一七八下):‘魂是靈,魄是屍,故禮以初亡之時,以己所著之衣,將向屍魄之上,以魂外出故,將衣喚魂,魂識己衣,尋衣歸魄。若魂歸於魄,則屍口纊動;若魂不歸於魄,則口纊不動。以理而言,故云招魂,不言喚魄。’
此外,首楞嚴義疏注經卷九之一謂,主肝為魂,主肺為魄。該書雲(大三九·九四九中):‘又以此心內外精研,其時魂魄意志精神,除執受身,余皆涉入,互為賓主。(中略)主肝曰魂,主肺曰魄,主脾為意,主腎為志,主心為精神,根身種子,皆為第八所執受故。’故謂若肝、肺、心、腎、脾等五臟俱傷,則五神亦去。[首楞嚴經卷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