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兮歸來:不該忘記的十四年東北抗戰

魂兮歸來:不該忘記的十四年東北抗戰

《魂兮歸來:不該忘記的十四年東北抗戰》內容簡介:提起抗戰,一般會說八年抗戰。而其實東北人民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後就開始了抗擊日本侵略的民族戰爭。在長達十四年的抗戰中,東北人民先後經過東北軍、東北義勇軍、東北抗日聯軍等不同抗日主體抗日。《魂兮歸來:不該忘記的十四年東北抗戰》暨全面講述十四年的東北抗戰,爬梳尋找中國人民在東北艱苦卓絕的堅持抗日的英勇事跡。大量歷史史實經過作者多方史料的對比考證得以重現,如九一八事變當夜中國人民抗日第一槍在哪裡響起?“不抵抗”政策的來龍去脈?江橋抗戰的首勝戰果、真實的抗聯軍旗樣式等等。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魂兮歸來:不該忘記的十四年東北抗戰》編輯推薦:著名軍史作家薩蘇作序推薦,評價道:這本書,是一本記錄歷史的書,也是一本召喚記憶的書,裡面記述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剛勇和忠誠。魂兮歸來!

作者簡介

胡卓然:江蘇省近現代史學會會員、江蘇省歷史學會會員、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會員,南京中華民國史研究會會員。已出版《敵後傳奇:中日稀見史料對照下的紅色抗日傳奇》,發表抗戰史研究文章若干。
趙雲峰:現供職於北京某科研院所。對東北抗戰多有關注,蒐集大量資料和對英雄後代的訪談,在網路和媒體上陸續撰文數十篇,全面介紹抗聯的歷史。

圖書目錄

最危險的時候九一八事變鮮為人知的歷史背景
九一八事變之前的獨家公開預警 3
“不抵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3
關於“不抵抗”的鮮為人知內幕 20
不抵抗的最後一幕:錦州撤退前後 36
十四年抗戰的第一槍,於何時何地打響? 51
發出最後的吼聲東北義勇軍的稀見事跡介紹
《義勇軍進行曲》,成為國歌前已“最流行” 67
在五星紅旗下聽為自己創作的歌 71
首戰中的首戰:十四年抗戰里的第一次勝利 76
江橋抗戰里的兩個“第一次”戰績 91
“九一八”一周年時,義勇軍的雪恥之戰 96
將軍斷頭第一人 101
滿門忠烈王鳳閣 108
遼東三角地區義勇軍的幾位領導者 112
十四年抗戰里擊斃的第一名“日本籍將領” 1 18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 128
義勇軍“打”掉了日本大佐的將星 l37
義勇軍最後的吼聲 l50
義勇軍歸國和返鄉之路 l55
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東北抗日聯軍珍聞軼事披露
黑土地的怒吼--東北抗聯的軍政府曾正式對日宣戰 163
抗聯設計的國旗,真的是一種“五星紅旗” 165
東北抗日聯軍的軍旗--考證一支抗聯部隊的番號 l67
中華民族偉大義憤的反映--考證抗聯某次戰鬥抗爭背景 170
紅捷報:中共十四年抗戰里第一次直接抗日作戰的戰績 l74
抗聯也能“水戰”:趙尚志曾率部戰鬥在松花江水面上 l83
考證中國“雷錘子”砸碎日本“唐錘子”的戰鬥 188
雪原銘捷報:中日史料對照下的抗聯“上街基戰鬥” 193
1940年在鬼子腹地打縣城 198
兩支波波莎對32支三八大蓋 206
關外關內齊殺敵:八年全面抗戰里擊斃的第一個日軍佐官 208
奇襲嫩江一號機場 218
一個類似洪太尉的監獄頭頭 221
抗聯跳傘記 224
警衛員的故事 226
抗聯烈士福間一夫 237
抗聯里的三位清華學子 240
軌跡 258
可以做發動機的螺絲釘 264
抗聯一枝花 266
七旬爺爺老交通 269
不願做奴隸的人們 東北民眾英勇抗爭故事拾零
八年全面抗戰里擊斃的第一個日軍將官 279
起義1941:最艱難那年在敵人心臟舉義旗 285
地火 288
利斧斃敵酋,壯士報國讎 295
路見不平,烈女拔刀向日寇 299
為趙一曼看病的大夫 302
小站小事大英雄 305
有個地主叫黃有 308
趙一曼和趙尚志的媽媽 311
前進、前進抗戰勝利前後的史事點滴
祖國啊,我們回來了 317
抗聯最後一名烈士 320
犧牲在日本投降後的情報人員 322
人必自救而天救之 328
日本投降後對中國人的兩次屠殺 331
自作孽,不可活 334
盪倭匪 337
抗聯的歷史意義 341
The end 344
後記 348

後記

“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外面是故鄉。 高梁肥大豆香,遍地黃金少災殃……”——《長城謠》
提起九一八事變,國人耳熟能詳的這一首《長城謠》,會悄悄縈繞在耳畔。討論書稿時,本書的兩位作者曾談到了《長城謠》,“大家拚命打回去,哪怕敵人逞豪強”;“四萬萬同胞心一條,新的長城萬里長”的歷史豪情鼓舞著兩位作者。 ,
趙雲峰(網名“黃河故人”)跟我說:“到‘九一八’長城已經守護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再強大的守護神,也有他跟不上時代那一天。”
我說:“於是,國歌有這樣的歌詞:‘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當國歌響起的時候,每一個國人都應記起:中國的國歌《義勇軍進行曲》,是一首抗戰歌曲!”
帶著“為東北抗戰史備忘,為我們的民族備忘”的情結,我們倆慢慢在故紙堆之中挖掘東北抗戰史上的事跡,把這些鮮為人知、甚至幾乎不為人知的事跡一件件記錄了下來,寫成了一篇篇文章,終於彙編成了這本書。
我們倆一個來自於長江流域、一個來自於黃河流域,在合作這本書時,我們的心一次次飛到了遙遠的松花江流域。
和《長城謠》一樣,那一首《松花江上》也曾讓兩位作者心潮澎湃。當“九一八、九一八,從那個悲慘的時候……”的旋律迴蕩在耳邊,我們倆仍能體會到當年亡國滅種的擔憂,當年究竟如何壓在了國人的心頭。隨著這首歌,松花江成為了一種象徵。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松花江上》的詞曲作者張寒暉,還曾創作了一首《回答松花江上》,以這樣的作品來歌詠抵抗——
同胞們咱們幹嗎要悲傷,同胞們咱們幹嗎要頹喪,看吧!咱有四萬萬顆頑強的頭顱,咱們八萬萬隻有力的臂膀,咱有億萬萬把鐮刀和鋤頭,咱有無數量的刀槍。弟兄們!快起來!斬斷你縈迴的愁思,不要作一隻等死的綿羊,快揩去眼眶的熱淚,要作一個殺敵的虎狼,啼哭!悲傷!有什麼用處?團結!犧牲!在流血的鬥爭中,才能求得解放.
國破家亡之時,屬於這個民族的抵抗,也隨之開始了。最早在東北率部抵抗日本侵略軍的馬占山將軍,於1931年11月6日日軍和張海鵬部偽軍進攻江橋,致電“中央黨部、蔣總司令、張副司令鈞鑒:中央各院部署處會、各省市黨部政府、各報館、全國父老兄弟”,宣布:“大難當前,國將不國,惟有淬屬所部誓死力抗,一切犧牲在所不惜。務懇全國父老努力振作,以救危亡,不勝憤激之至。”
今天的年青人會通過那一篇魯迅《友邦驚詫論》的課文,熟悉國民黨政府不讓學生呼籲抗日時發布的那一句“友邦人士,莫名驚詫,長此以往,國將不國”。而其實九一八事變發生後,“國將不國”的警示言辭,最早從馬占山這一電文之中發出。兩個“國將不國”的典故,一為呼籲舉國抗日,一為壓制抗日呼聲。從史籍之中翻出,放在一起進行比較,有發人深省的意義。
1933年6月馬占山途經蘇聯和歐洲回到了上海。史冊里收錄的《馬占山將軍在上海市歡迎席上的演說》,有這樣更發人深省的內容:
東三省為我國東北屏藩,帶海襟山,氣勢雄厚,以農業言,則土地肥饒,物產豐富,尤以黃豆為出口大宗;以礦業言,則已經開採,
1』n及已經調查,尚未開採者,幾千無所不有;以森林言,則向作燃料,取之無窮,以交通古,則水陸暢行綰轂歐亞,南滿路素號黃金,不過東北之一部耳。如語其全,曷可勝道!
日本以區區三島,尚能定霸稱雄,侵占東三省以求達大陸政策之目的,更如虎附翼,經營開闢,勢所必至,侵侮數年,其實力之澎漲;安知不什百倍於今日!
是我失地一日不收復,即增加一層之困難,況極其野心之所至,將更有不忍言者乎?言念及此,我國人應如何覺悟,如何團結,如何其救國難,如何共圖生存,此等重大問題,似非空言所能解決,亦非空言所能達到。而今不圖,必更生異日之悔,茫茫前路,焉有津涯。
經歷了早期東北抗戰的馬占山將軍,已充分領悟到日軍占領東北,侵略實力會猛增,不予以抵抗的話,國難從此無有已日。
為了抵抗日寇,馬占山將軍的參謀長韓家麟已犧牲於東北的國土上,成為十四年抗戰第一個殉國的中國軍隊將官。他的頭顱也被日寇割下……
在本書敘述這一事跡時,我寫道:
殘酷的東北十四年抗戰期間,日軍常以割下抵抗者的頭顱炫耀戰功,殉國的英烈們多是留下了失去首級的軀體。
他們殉難時的屍首雖然殘缺,他們不屈的戰鬥卻都是為了保持著祖國的領土完整。敵人雖可以割下他們的頭顱,卻改變不了他們捍衛白山黑水的壯志雄心。他們的身軀倒下時,不會;民滅的忠魂仍會凝視著他們為之戰鬥的這一片國土,看著更多的抵抗者踏著血跡繼續毅然前行。
而在九一八事變當夜,最早抵抗日寇侵略的瀋陽警察,很多也被肢解了身軀,失掉了頭顱。
從“九一八”之夜的第一批殉國的英雄們倒下時開始,在東北黑土地上持續十四年的抵抗中,在與喪失了人道的日本侵略軍的作戰里,不計其數的殉國者也是被肢解了身軀,失掉了頭顱。
東北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段殉國的英雄們拋卻了頭顱,以粉身碎骨為代價,換取這一片國土完整的歷史。
重新還原這樣的歷史,是我們創作這本書的本意。
每一位曾完整閱讀了本書的讀者,會在掩卷之時,懂得這樣一本書發出的呼喚:
從1 931年9月19日,中華民族抗戰的第一個凌晨,打響抗戰第一槍而最早殉國的中國警察(有姓名留下的是瀋陽警察高曙光)……
一直到1 945年日本投降當天,東北抗日聯軍最後的殉國烈士們(有姓名留下的是1945年8月14日下午殉國的抗聯戰士孫國棟)……乃至日本投降後、持續到1945年9月下旬光復東北過程之中繼續倒下的英雄們……
整整十四年問,為捍衛東北的國土,殉國的每一位民族英雄們——
魂兮歸來!

序言

我的兩個朋友胡卓然和趙雲峰正在合作一部關於東北抗戰的歷史圖書,即將由山東畫報出版社出版,在該書寫作過程中,他們請我先為其寫一篇序言。
當我開始寫這篇序言的時候,不經意間,看到窗外正是秋雨綿綿。
這是一部描述東北十四年抗戰的的史詩,胡卓然、趙雲峰兩位作者都是我的好友。我想,這本書會從哪個角度開始描述持續了這十四年的抵抗呢?
從初稿之中看見了描述“九一八”當夜的抵抗,有這樣的語句:
十四年抗戰里最早殉國的這一批英雄警察,被肢解了身軀,失掉了頭顱。
敘述“將軍斷頭第一人”馬占山部義勇軍參謀長韓家麟將軍犧牲時,也有這樣的描述:
將軍的頭顱被日軍割下,懸掛展示以宣揚日軍的戰績。和“九一八”之夜第一批殉國的警察一樣,作為第一位殉國的將官,韓家麟的遺骸也被兇殘的日本帝國主義肢解了。文中也有這樣的評論:
從“九一八”之夜的此時開始,在東北黑土地上持續十四年的抵抗中,在與喪失了人道的日本侵略軍的作戰里,不計其數的殉國者也是被肢解了身軀,失掉了頭顱。
東北十四年抗戰的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段殉國的英雄們拋卻了頭顱,以粉身碎骨為代價,換取這一片國土完整的歷史。
殘酷的東北十四年抗戰期間,日軍常以割下抵抗者的頭顱炫耀戰功,殉國的英烈們多是留下了失去首級的軀體。
他們殉難時的屍首雖然殘缺,他們不屈的戰鬥卻都是為了保持著祖國的領土完整。敵人雖可以割下他們的頭顱,卻改變不了他們捍衛白山黑水的壯志雄心。他們的身軀倒下時,不會泯滅的忠魂仍會凝視著他們為之戰鬥的這一片國土,看著更多的抵抗者踏著血跡繼續毅然前行.
我看見這樣的敘述和評論,不禁想起了趙尚志將軍的頭顱。
東北,吉林,般若寺,一處僧俗間雜,靈境紅塵的佛園,卻是將軍頭骨深藏數十年的地方。1942年的春節前一天,東北抗日聯軍總司令趙尚志戰死於黑龍江鶴崗梧桐河。
在此前,楊靖宇將軍戰死於漾江三道河子,日軍同樣斬下了將軍的頭顱。東北抗日聯軍的南楊北趙,均捐軀於這塊土地。
楊靖宇曾任抗聯第一軍軍長,趙尚志曾任抗聯第三軍軍長。東北抗聯總計十一個軍,遍數各軍,除中途叛變的第八軍軍長謝文東、第九軍軍長李華堂,每一個軍的軍長,都長眠在了那場漫長的戰爭中。
第二軍軍長王德泰,戰死;第四軍軍長李延平,戰死(一說被叛徒殺害);第五軍軍長柴世榮,被錯殺;第六軍軍長夏雲傑,戰死;第七軍軍長陳榮久,戰死;第十軍軍長汪雅臣,戰死;第十一軍軍長祁致中,被錯殺。
之前,《美國國家地理》在中國的代表曾與我討論選題。我建議作一期東北抗日聯軍的專輯。讓美國的投資人理解和接受這樣一個主題,似乎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我用輕易的一個理由說服了他——“反法西斯戰場上的人類奇蹟”。
1932年4月12日,趙尚志在哈爾濱成高子襲擊日軍軍列,打響了東北抗日聯軍反擊侵略者的第一仗。八十年後發現的日本史料證明,這一仗至少斃敵五十四人,傷敵九十三人。 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生,東北抗日聯軍第十二支隊指揮官於天放指揮的游擊隊,一直活動到1944年12月。不幸被俘的於天放在1945年7月殺死日本看守石丸兼政,破獄而出。
1945年8月8日,盟軍從烏蘇里,黑龍江,呼倫貝爾三路齊出,大舉攻入東北,開路先鋒正是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的五十餘路突擊隊。
接過義勇軍抗日旗幟的東北抗日聯軍全盛期曾有數萬部隊,而堅持到一九四五年的,不過一千餘人,戰爭之殘酷可見一斑。
幾乎整整十四年,從東北的淪陷到光復,東北抗日聯軍與其前身東北抗日義勇軍,從未停止過在這塊土地上的抗戰,他們從事的,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持續時間最長的一場抵抗戰爭。他們沒有糧食和彈藥的補給、他們在高山中戰鬥、他們在沼澤中戰鬥、他們在叢林中戰鬥……他們紮下的密營,有的要到幾十年後才為人們所發現。這是一支怎樣的部隊,能夠讓整個人類為之動容呢?
當我讀過這本書的初稿的時候,我忽然明白:東北抗戰史上的殉國官兵們從來也沒有死,他們的靈魂,就留在這片土地的高山大河之間,留在十四年間長眠於此地的烈士們,和一九四五年八月乘著衝鋒舟打回祖國的抗聯將士們的心中。
在依舊綿綿的秋雨中,依稀可見濃雲後綻出的霹靂閃電,仿佛,那裡有一尊披被鮮血的無頭將軍在長聲大呼——還我頭來!
在歷史的塵埃里,那是大漢義勇武安王、漢壽亭侯關羽的身影。
而在寫下此文的今日,那是韓家麟將軍、那是楊靖宇將軍,那是趙尚志將軍……那是我們中國人在那個苦難的戰爭中新的武聖,在高聲呼喚——
還我頭來!
“抗聯從此過,子孫不斷頭”。八一五來了,我們的白山黑水光復了。將軍的頭顱,回來了。所以,這本書,是一本記錄歷史的書,也是一本召喚記憶的書,裡面記述的,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剛勇和忠誠。
魂兮歸來。
我想,兩位作者在寫作這本書的時候,一定和我今天有同樣的感觸。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