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毛針[中藥]

鬼毛針[中藥]
鬼毛針[中藥]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鬼毛針,中藥名。為真菌類擔子菌綱傘菌目白蘑科小皮傘屬安絡小皮傘Marasmius androsaceus(L. ex Fr.)Fr.的菌索。分布於吉林、湖南、雲南等地。具有活血止痛之功效。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偏頭痛,各種神經痛,腰腿疼痛,風濕痹痛。

入藥部位

菌索。

性味

味微苦,性溫。

歸經

歸肝經。

功效

活血止痛。

主治

用於跌打損傷,骨折疼痛,偏頭痛,各種神經痛,腰腿疼痛,風濕痹痛。

相關配伍

治麻風病關節痛:將鬼毛針焙乾,研成細粉,少量白酒兌服,每次0.5g,每日2次。(《全國中草藥彙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5-15g;或浸酒、研末。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菌索,除去泥沙、雜質、曬乾。

形態特性

安絡小皮傘又名:點地梅小皮傘。子實體小型,菌蓋寬5-15cm。初期半球形,後平展,中央凹陷,具放射狀條紋,灰褐色、荼褐色、紅褐色至深紫褐色,中央色深,成熟時色淺。菌肉白色,薄。菌褶白色,直生,不等長,稀疏。菌柄細長,光滑,長0.3-4cm,直徑約1mm,脆骨質,黑褐色至黑色,上部淡黃色,生在基物上的根比生在菌索上的柄短。根狀菌索特別發達,脆骨質,栗黑色至黑色,頂端色淺,為淡黃色,光滑,直徑0.5-1mm,長可達150cm,分枝或不分枝。孢子近卵形,無色,透明,(6-7.9-9)μm×(3-4.5)μm。

生長環境

生於林下枯枝落葉上。分布於吉林、湖南、雲南等地。

藥理作用

從安絡小皮傘中提取的粗多糖,含葡萄糖、甘露糖和果糖,純化後得六個級分,其中經進一步提取得到的多糖B和B,能促進神經組織和纖維結締組織的炎症消失,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和組織營養狀況,恢復神經功能。

相關論述

《中國藥用孢子植物》:“用於麻風性神經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腰肌勞損。”

現代套用

1、治療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偏頭痛、風濕性關節炎等。

2、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