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牛圖

鬥牛圖

《鬥牛圖》是中國唐代畫家戴嵩的國畫作品。該畫為冊頁,絹本水墨,縱44厘米,橫40.8厘,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畢竟他的活動範圍有限,見識有限,平時只看到他所放牧的牛相鬥情景,不知山外有山,牛外有牛,難免以偏概全。方其斗時,夾尾於髀間,雖壯夫膂力不能出之。”杜處士笑著認為牧童的話說對了。馬正惠公對他的舉動感到疑惑,問他偷笑的原因。錦囊玉軸:用彩錦做裝畫的袋子,用玉石做畫卷的軸子。這幅圖中的牛都豎起尾巴,不像是鬥牛時的樣子。

基本信息

作者介紹

戴嵩,生卒年不詳,唐代畫家。 韓滉弟子,韓滉鎮守 浙西時,嵩為巡官。擅畫田家、川原之景,寫水牛尤為著名,後人謂得“野性筋骨之妙”。相傳曾畫飲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見之觀察之精微。明代 李日華評其畫謂:“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謹,貫得其神而捷取之耳。”與 韓乾之畫馬,並稱“韓馬戴牛”。傳世作品有《鬥牛圖》。

文物鑑賞

圖繪兩條碩壯的公牛相鬥,一牛低頭而以兩角尖頂向對方的肚子,肌肉鼓脹,四蹄撒開,急奔而來,可以構想這一頂的力量之猛;而另一牛則掉頭離去,目光驚恐,氣喘吁吁,落荒而逃。全圖純用水墨,雖也勾線,但已漸漸淡去。牛身通體染墨色,而以墨色的深淡變化,體現出牛身的結構以及運動時肌肉的緊張。用濃墨勾畫牛的角、蹄,點出眼睛、鬃毛。看似色彩單純,但仍能感覺到墨生“五彩”,極其優雅。這樣的畫法,在戴嵩之前似無,但也正是唐代畫家王維倡導的“水墨渲淡”的手法。兩頭牛的形象、動態,無論是頭、身體和四肢,以及彼此間相互協調,都畫得非常準確,神態生動,場景激烈。傳說他曾畫飲水中的牛,水中倒影,唇鼻相連,可以見得戴嵩在寫生上下功夫之精微。重寫生、重情景,這是唐、宋時期的中國畫的一大特點,也是中國畫的一大寶貴歷史傳統。

在這張畫中,雖然只畫了兩頭牛,沒有什麼背景,但我們似乎仍能感受到二千年前李冰與江神化作兩牛惡鬥的激烈場景。中國畫在構景上有其獨特的虛、實處理手法。歷史上將戴嵩與韓乾並稱“韓馬戴牛”,這些唐、宋間以寫實著稱的畫家給我們留下了無可估量的精神財富。同樣是用勾線和墨染,他們的作品卻呈現不同的風格,或重勾勒,洗鍊灑脫,或重墨法,凝重典雅。其要點在於以形傳神,氣韻生動。中國畫所呈現的美感,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升華,點點滴滴,溶化於華夏子孫的血液之中。

相關文章

道理

畫家戴嵩並沒有畫錯,牧童的話有失偏頗。當然這是不能責怪牧童的。畢竟他的活動範圍有限,見識有限,平時只看到他所放牧的牛相鬥情景,不知山外有山,牛外有牛,難免以偏概全。重要的是聽者應當多調查研究,多請教諮詢,多問幾個為什麼,不可偏信盲從。

原文

①蜀中有杜處士,好書畫,所寶以數百。有戴嵩 牛一軸,尤所愛,錦囊玉軸,常以自隨。一日曝書畫,有牧童見之。拊掌大笑曰:“此畫鬥牛也。鬥牛力在角,尾搐回入兩股間。今乃掉尾而斗, 謬矣。”處士笑而然之。古語有云:“耕當問奴,織當問婢。”不可改也。

(選自 《東坡題跋》)

②馬正惠公嘗珍其所藏戴嵩《鬥牛圖》,暇日展曝於廳前,有輸租氓見而竊笑,公疑之,問其故。對曰:“農非識畫,乃識真牛。方其斗時,夾尾於髀間,雖壯夫膂力不能出之。此圖皆舉其尾,似不類矣。”公為之嘆服。

(選自宋 曾敏行 《獨醒雜誌》)

翻譯

1. 四川有個杜處士,喜歡書畫,他珍藏的書畫多達幾百幅。有一幅畫是戴嵩畫的牛,他特別喜愛,用美玉做軸,用錦布做囊把它捲起來,經常隨身帶著。有一日,他把珍藏的書畫拿出來曬,有一個牧童看見戴嵩畫的這幅畫,拍著手掌大笑,說:“這畫是畫鬥牛的,牛相鬥時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夾在兩股中間;現在你這幅畫卻畫他們搖著尾巴相鬥,錯了!”杜處士笑著認為牧童的話說對了。 古語說:“耕地應當去問男奴,織布應當去問婢女。”這句話是不可改變的。

2.馬正惠先生曾經珍藏 戴嵩《 鬥牛圖》,閒暇的日子就在廳前展開曬太陽。有一個繳納田租的農民看見後偷著笑。馬正惠公對他的舉動感到疑惑,問他偷笑的原因。農民回答說:“我不懂得畫,可是認識真牛。在它們爭鬥時,要把尾巴夾在大腿之間,即使是強壯的漢子用盡全力也不能將它們的尾巴從大腿之間拉出來。這個圖上的牛都是豎著尾巴的,不像是鬥牛時的樣子。”馬正惠被他所說服。

注釋

處士:指有德才而隱居不願去做官的人。

好:喜歡

寶,珍藏,用作動詞。

戴嵩:唐初畫家,擅長畫牛。

一軸:一幅畫。軸,量詞。

錦囊玉軸:用彩錦做裝畫的袋子,用玉石做畫卷的軸子。

曝:曬

拊掌:拍掌。掉尾:搖著尾巴。

掉:擺動,搖動。

謬:錯

然:以......為然,認為......是正確的

相關練習

一、解釋:

1.嘗:曾經

2.於:在

3.竊:偷偷地,暗地裡

二、翻譯:

1.雖壯夫膂力不能出之

即使是強壯的漢子用盡全身力氣也不能把牛的尾巴從兩腿間拔出來

2.此圖皆舉其尾,似不類矣。

這幅圖中的牛都豎起尾巴,不像是鬥牛時的樣子。

三、你從上文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凡事都要調查研究,尊重客觀現實。(或:要不唯書本,不懼怕權威,實事求是。)

文言知識

釋“乃”:“乃”是個多義詞。上文“乃識真牛”中的“乃”,相當於“卻”,句意為“卻認得真牛”。又,“日祈晴,乃又雨”意為“每天盼望晴天,卻又下雨”。它還指“是”,如“吾乃楚人”,意為“我是楚地人”。它又指“猶”“便”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