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高陽應將為室家①,匠對曰②:“未可也,木尚生③,加塗其上④,必將撓⑤。以生為室,今雖善,後將必敗⑥。”高陽應曰:“緣子之言⑦,則室不敗也——木益枯則勁⑧,塗益乾則輕,以益勁任益輕,則不敗⑨。”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後果敗⑩。
(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五·別類》)
譯文
高陽應將要建造房屋,木匠對他說:“不可以,(現在)木料還沒有乾,把濕泥抹在木料上,那么木材必將彎曲。用沒有乾的木料來建造房屋,今天即使是好的,以後也一定會坍塌的。”高陽應回答說:“依據您的說法,那么房子就不會壞——木料越乾就越堅固有力,而濕泥越乾就越輕。用越堅固有力的木料去承受越輕的濕泥,這個房子就不會毀壞?”木匠無言以對,(只好)接受他的命令來造屋子。房子剛造好時是很好,(但)後來房屋果然坍塌了。
注釋
1.室家:房屋,房舍。2.匠:古代專指木工。
3.生:這裡指木材伐下不久,水分未乾。
4.塗:泥。
5.撓(náo):彎曲。
6.敗:毀壞。
7.緣子之言:按照您的話。緣,順著,按照。子,對人的尊稱,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您”。
8.益:更加,越發。
9.枯:乾。勁:堅固有力。
10.任:擔負。
11.果:果然,果真。
12.為:建造。
13.以:用。
14.善:好。
15.雖:即使。
16.對:回答
17.緣: 依據
寓意
儘管高陽應善於詭辯,能把別人噎得無話可說,但是,新屋還是按照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倒塌了。高陽應善於詭辯,客觀規律,光憑主觀意志去做事情,十個有九個要失敗。
拓展
木匠認為不能用生木造屋的理由是:剛砍下來的木料含水太多、質地柔韌、抹泥承重以後容易變彎。初看起來,用這種木料蓋的房子與用乾木料蓋的房子相比,差別不大,但是時間一長,還是用濕木料蓋的房子容易倒塌。
高陽應堅持用生木造屋的理由是:濕木料幹了會變硬,稀泥巴幹了會變輕的。等房屋蓋好以後,過不了多久,木料和泥土都會變乾。那時的房屋是用變硬的木料支撐著變輕的泥土,怎么會倒塌呢?
最後用生木造屋的結果是:越來越往一邊傾斜,終於倒塌了。
閱讀訓練
1.解釋:
1.為:建造。
2.以:用。
3.善: 好。
4.益:越是。
2.翻譯:
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
匠人沒有話可以回答他,只好聽從他的吩咐來造屋了。
3.你認為文中的高陽應是個怎樣的人?
高陽應善於詭辯,而又不顧客觀規律,光憑主觀意志去做事。
4.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一個什麼道理?
不尊重客觀規律,光憑主觀意志去做事,其結果只能是失敗。
拓展資料
《呂氏春秋》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成書於秦始皇統一中國前夕。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幹,融合各家學說,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全書共分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餘萬字。《呂氏春秋》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注重博採眾家學說,以道家黃老思想為主,兼收儒、墨、法、兵、農、縱橫和陰陽各先秦諸子百家言論,所以《漢書·藝文志》等將其列入雜家。胡適先生在其《中國中古思想史長編》中說:“雜家是道家的前身,道家是雜家的新名。漢以前的道家可叫做雜家,秦以後的雜家應叫做道家。研究先秦漢之間的思想史的人,不可不認清這一件重要事實。”呂不韋自己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稱之為《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