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蠡運動烈士陵園

高蠡運動烈士陵園

高蠡暴動烈士陵園位於高陽縣城南15公里處,南、北辛莊兩村之間,1957年落成,屬省重點保護烈士建築物。該陵園占地10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5平方米,南北長150米,東西寬70米。主要建築物有:烈士紀念塔、碑亭、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等。這座烈士陵園園址,舊為黃文寺,民國初期改為高陽縣南區高級國小,並在此處設有第三區警察所。1932年8月下旬,在北方黨組織的領導下,這裡爆發了聞名華北的高蠡起義。8月31日遭到反對軍隊的圍剿。宋洛署、蔡書林等十七名烈士於此壯烈犧牲。爾後國民黨反動派又瘋狂剿殺突圍的戰士,有29名慘遭殺害。1946年2月當地民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拆宙宇、運磚石在北辛莊村東為烈士修墓立碑。1957年縣人民委員會在此建造殉難烈士紀念塔。1978年重新修葺,改名為辛莊烈士陵園,1981年將烈士墓移入陵園,始成現在之規模。

簡介

高蠡暴動烈士陵園位於高陽縣城南15公里處,南、北辛莊兩村之間,1957年落成,屬省重點保護烈士建築物。該陵園占地10500平方米,建築面積335平方米,南北長150米,東西寬70米。主要建築物有:烈士紀念塔、碑亭、烈士墓、烈士紀念碑等。這座烈士陵園園址,舊為黃文寺,民國初期改為高陽縣南區高級國小,並在此處設有第三區警察所。1932年8月下旬,在北方黨組織的領導下,這裡爆發了聞名華北的高蠡起義。8月31日遭到反對軍隊的圍剿。宋洛署、蔡書林等十七名烈士於此壯烈犧牲。爾後國民黨反動派又瘋狂剿殺突圍的戰士,有29名慘遭殺害。1946年2月當地民眾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拆宙宇、運磚石在北辛莊村東為烈士修墓立碑。1957年縣人民委員會在此建造殉難烈士紀念塔。1978年重新修葺,改名為辛莊烈士陵園,1981年將烈士墓移入陵園,始成現在之規模。

歷史

高蠡暴動發生在1932年8月,是保定地區高陽、蠡縣一帶的廣大農民在中共河北省委和保定特委直接領導下掀起的一場震撼華北的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大規模的農民武裝鬥爭;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創建紅軍、建立蘇維埃政權的一次偉大嘗試。這次暴動雖然失敗了,但在這塊沃土上撒下了革命的種子,給後來動員民眾進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礎。
高蠡暴動經過5天的激烈戰鬥,紅軍游擊隊和保定特委損失很大,不少同志在暴動中光榮獻身。此次暴動共犧牲47人,整個游擊隊被全部打散。至9月4日,高蠡暴動失敗。

意義

由於敵強我弱,轟轟烈烈的高蠡暴動在反動統治階級的武力鎮壓下失敗了,但它的偉大歷史意義卻是十分深遠的。一是這次以農民為主體的武裝暴動,是在中華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時刻爆發的。是在敵人的心臟--華北的腹地平、津、保三角地帶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紅色風暴,動搖了反動統治的社會基礎,從政治上打擊了反動階級的統治。二是這場農民武裝鬥爭,第一次直接向勞苦民眾宣布了土地革命的政綱,成立了地方蘇維埃政府,帶領民眾打土豪、鬥地主、分糧食、燒契約,使封建地主階級威風掃地,大長了勞苦人民的志氣。三是共產黨員為了人民的利益,發揚不怕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成了廣大民眾學習的光輝榜樣。四是在暴動過程中,建立了紅軍隊伍,創建了地方蘇維埃政權,在北方,特別是冀中地區是個偉大的創舉。五是高蠡暴動的革命實踐,給這一帶的農民留下了革命的火種,為迅速組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運動打下了基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