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若訥

高若訥

高若訥(997-1055年),字敏之,并州榆次(今屬山西)人,後遷衛州(今河南汲縣),宋代醫家。少年時與文彥博(兩度拜相)、張昪(張升,官至副相)跟潁昌人史炤學習經書。後中進士,歷任龍圖閣直學士、史館修撰等職。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強學善記,精於天文,兼通醫學,雖國醫皆屈服。第進士,補彰德軍節度推官。累官起居舍人,知諫院。范仲淹坐言事奪職,余靖、尹洙論救,均斥。歐陽修移書責若訥,若納忿,奏貶修夷陵令。官至參知政事,為樞密使。畏惕少過,而前驅毆路人輒至死,被劾,罷為觀文殿學士。卒,諡文莊。若訥著有文集二十卷,《宋史本傳》傳於世。

人物傳記

《宋史·高若訥傳》

高若訥,字敏之,本并州榆次人,徙家衛州。進士及第,補彰德軍節度推官,改秘書省著作佐郎,再遷太常博士、知商河縣。縣有職分田,而牛與種皆假於民,若訥獨廢不耕。

御史知雜楊偕薦為監察御史里行,遷尚書主客員外郎、殿中侍御史里行。改左司諫、同管勾國子監,遷起居舍人、知諫院。時范仲淹坐言事奪職知睦州,余靖、尹洙論救仲淹,相繼貶斥。歐陽修乃移書責若訥曰:“仲淹剛正,通古今,班行中無比。以非辜逐,君為諫官不能辨,猶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廷,是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耶!今而後,決知足下非君子。”若訥忿,以其書奏,貶修夷陵令。未幾,加直史館,以刑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

王蒙正知蔡州,若訥言:“蒙正起裨販,因緣戚里得官。向徙郴州,物論猶不平,今予之大州,可乎?”詔寢其命。大慶殿設祈福道場,若訥奏曰:“大慶殿非行禮不御,非法服不坐,國之路寢也,豈可聚老、釋為瀆慢?”閻文應為入內都知,若訥言其肆橫不法,請出之,遂出文應為相州兵馬鈐轄。又奏三公坐而論道,今二府對才數刻,何以盡萬幾?宜賜坐從容,如唐延英故事。

擢天章閣待制、知永興軍,留判吏部流內銓,出為河東路都轉運使。召還,兼侍讀、權判尚書刑部。丁母憂,始許行服,給實奉終喪。服除,加龍圖閣直學士、史館修撰,以右諫議大夫權御史中丞。時宰相賈昌朝與參知政事吳育數爭事上前。明年春,大旱,帝問所以然者,若訥曰:“陰陽不和,責在宰相。《洪範》,大臣不肅,則雨不時若。”於是昌朝及育皆罷,若訥遂代育為樞密副使。

王則據貝州,討之,逾月未下。或議招降,若訥言:“河朔重兵所積,今釋不討,後且啟亂階。”及破城,知州張得一送御史台劾治,有臣賊狀。朝廷議貸死,若訥謂:“守臣不死,自當誅,況為賊屈?”得一遂棄市。

以工部侍郎、參知政事為樞密使。凡內降恩,若訥多覆奏不行。入內都知王守忠欲得節度使,固執為不可。若訥畏惕少過,而前騶驅路人輒至死,御史奏彈之。皇祐五年,罷為觀文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尚書左丞、同群牧制置使、判尚書都省,止命舍人草詞。卒,贈右僕射,諡文莊。

若訥強學善記,自秦、漢以來諸傳記無不該通,尤喜申、韓、管子之書,頗明歷學。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伏。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方書》及《外台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始知有是書。名醫多出衛州,皆本高氏學焉。

皇祐中,詔累黍定尺以制鐘律,爭論連年不決。若訥以漢貨泉度一寸,依《隋書》定尺十五種上之。並損益祠祭服器,悉施用。有集二十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