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簡介
對中尺度大氣模式MM5的物理過程、結構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對高解析度大氣模式的運行機制有深入了解,分別在IBM大型機、微機和SGI工作站等不同平台調試成功。對被沙漠包圍的綠洲系統能、水循環、陸面水文過程和流域水循環過程以及遙感資料在大氣模式中的套用方面都有較深入的研究;發展了高解析度大氣水文耦合模式,並在SGI工作站及曙光3000大型機上成功運行。
工作經歷
1997-2000年於中國科學院蘭州高原大氣物理所,氣象學專業,獲理學碩士學位。期間學習了Unix以及Linux作業系統,學習了中尺度大氣模式MM5,實現了MM5模式從Unix系統到Linux系統的移植。在Linux平台上,運用高解析度的MM5模式對西北地區獨特的綠洲系統小氣候特徵進行了研究。完成了碩士論文”西北乾旱區綠洲氣候效應的數值模擬研究”,獲得了彭蔭剛獎學金。
2000-2003年於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專業獲理學博士學位。期間所內購進了曙光3000大型機,將MM5模式在曙光機上調試成功,並且實現了MM5在曙光機上的並行運算。同時通過模擬的手段研究了陸面狀況對大氣過程的影響。研究了地表反照率、比輻射率、地表粗糙度等一系列植被、土壤特徵參數以及土壤濕度對氣溫、降水場分布的影響。完成博士論文”黑河流域水-土-氣-生相互作用的數值研究”,獲得了中國科學院院長優秀獎。
2003年至2006年博士後階段,期間2005年6月-9月赴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NCAR)進行合作研究。鑒於土壤濕度對大氣有重大影響,對現有的陸面水文過程進行了改進,實現了陸面水文過程與大氣模式的雙向耦合,發展了高解析度大氣水文耦合模式,模擬了陸面水文過程與大氣過程的相互影響。研究發現陸面水文過程對大氣穩定度、雲量、雲中水汽含量分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改進了對區域降水的模擬能力。完成了博士後科研報告”大氣-水文耦合模式及其在黑河流域的套用”。
期間主持課題3項,參加課題十餘項。發表文章20多篇,其中被SCI資料庫收錄 2篇, EI資料庫收錄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