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成蟲
體長20~25mm,翅展49~68mm。頭紅棕色,頸板、前胸背面灰黃色,翅基片灰褐色內襯紅棕色邊,腹背橙黃色或褐黃色,每節兩側各具一黑點,雄蛾腹末第2、3節後緣各具黑褐色橫線1條,雌蛾腹末至第2節黑褐色;前翅淺黃色,前緣下翅脈上、中室內具暗灰色細紋。卵粉綠色,半圓形,後變白色,近孵化時變為黑色。
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60mm左右,頭紅褐色,體黃綠色,亞腹線為不連續的黑褐色條斑,氣門線色淺淡,氣門篩黃色,圍氣門片黑色,體上具污黃色毛;胸足黃綠色,端部褐綠色;腹足與體色相近,端部白色。
蛹
黑褐色,紡錘形,末端有1對臀棘。
分布範圍
遼寧、河北、北京
生活習性
1年生1代,以蛹在土下6.5~10cm處越冬,翌年6月下旬~7月中旬羽化為成蟲。成蟲白天隱蔽,夜間活動,交配後把卵產在高粱、玉米等葉片背面主 脈附近,每雌產卵80~410粒,卵期約5天,幼蟲期30天左右,共6齡,8月中、下旬以末齡幼蟲在土中吐絲粘結土粒作繭化蛹越冬。該蟲喜濕怕旱,7月份氣溫偏低,濕度大易發生。
防治方法
(1)幼蟲蟲體較大,不活潑,可組織人工捕捉。
(2)必要時噴撤1.5%甲基對硫磷粉劑,每667平方米2kg,或噴灑2.5%溴氰菊酯乳油20~30ml,對水100L。使用藥量不能再提高,以免產生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