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系列教材:古典文獻學

一、文 二、獻 三、文獻

基本信息

作 者: 項楚,張子開 編
出 版 社: 重慶大學出版社
ISBN: 9787562454403
出版時間: 2010-10-01
版 次: 1
頁 數: 390
裝 幀: 平裝
開 本: 16開
所屬分類: 圖書>教材教輔>大學教材教輔

內容簡介

《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系列教材:古典文獻學》為“教育部教學改革重點項目——文化原典導讀與本科人才培養”成果之一。在內容的全面性、研究成果吸收的時效性和規範性、觀點的創新性、資料的原典性、編排與體例的生動形象性等方面,都作了新的探索和嘗試,如: 1.引文規範。既可以循蹤追索,又避免了層層相因和輾轉販賣抄襲。 2.吸收學術界最新成果,融入編寫者的研究心得,學術性和創新性較強。 3.作者講述和原典閱讀相結合。原典篇幅約占全書一半,既有機會接觸原汁原味的古典文獻,又免除了自行選擇和尋覓之勞。 4.圖、文相參。精選數十幅插圖照片,有助於準確地認識和了解古典文獻。 《古典文獻學》適用於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和研究生相關課程和相關研究者使用。

圖書目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文獻
一、文
二、獻
三、文獻
第二節 文獻學
一、文獻研究
二、傳統稱呼
三、“文獻學”概念的出現和演變
四、現代西方文獻學
五、“文獻學”的定義及學科歸屬
第三節 中國古典文獻學
一、古典文獻
二、中國古典文獻學的研究範圍或研究對象
三、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學科地位:國學中之國學
四、中國古典文獻學的學科價值及學習方法
〔原典閱讀〕
一、唐劉知幾《史通。外篇。古今正史第二》(節錄)
二、宋李叻等《太平御覽》卷六百十八《學部十二。圖書上》“敘圖書”條
三、元馬端臨《文獻通考》自序(節錄)
第二章 文獻的形成和流布
第一節 文獻的形成
一、人類起源:文獻創造主體的出現
二、語言、文字的起源
三、文獻的形成方式
第二節 文獻的形態
一、人體形態
二、口頭形態
三、自然實物狀態
四、甲骨形態
五、金石形態
六、竹木形態
七、縑帛形態
八、紙張形態
第三節 文獻的流傳
〔原典閱讀〕
一、宋高承《事物紀原》卷四《經籍藝文部十七》(節錄)
二、西漢司馬遷《史記》卷一百二十八《龜策列傳》(節錄)
三、宋李防等《太平御覽》卷六百一《文部十七.著書上》
四、宋李防等《太平御覽》卷六百二《文部十八.著書下》
第三章 古典文獻簡史
第一節 上古:原始社會至夏商周秦
一、原始社會至夏
二、商
三、周
四、秦
第二節 中古(一):兩漢
一、西漢
二、東漢
第三節 中古(二):魏晉南北朝隋
一、魏晉南北朝
二、隋
第四節 中古(三):唐五代
一、唐
二、五代
第五節 中古(四):宋遼金元
一、宋
二、遼金元
第六節 近古(一):明
第七節 近古(二):清
一、政治與典章制度文獻
二、皇帝實錄
三、經學與思想意識文獻
四、天文曆象文獻
五、大量志書
六、大量文化文獻
七、前朝史書和政書
八、巨型叢書、類書
結語
〔原典閱讀〕
一、唐魏徵等《隋書.志.經籍》序(節選)
二、後晉劉昀等《舊唐書.志.經籍》序(節選)
三、宋歐陽修等《唐書。志。藝文》序(節選)
四、元脫脫等《宋史。志。藝文》序(節選)
五、清張廷玉等《明史.志,藝文》序(節選)
第四章 文獻的收藏與散佚
第一節 文獻收藏
一、歷代官府藏書
二、歷代私家藏書
第二節 文獻散佚
一、文獻散佚的事實
二、文獻散佚的原因
〔原典閱讀〕
一、隋牛弘《請開獻書之路表》
二、明高濂《遵生八箋.燕閒清賞箋》
三、清曹溶《流通古書約》
四、清孫慶增《藏書記要》
五、清葉德輝《藏書十約》
第五章 文獻的著錄:目錄
第一節 目錄的體制及功用
一、目錄的起源、義界
二、《別錄》、《七略》開啟的目錄書體例
三、目錄的功用
第二節 圖書的分類
一、六分法
二、四分法
三、其它分類法
第三節 目錄的類型
一、官修目錄
二、私修目錄
三、史志目錄
〔原典閱讀〕
一、漢班固等《漢書。藝文志》(節選)
二、清永路等《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序、楚辭類小序、《楚辭章句》提要
第六章 文獻的類型(上):傳統四部文獻
第一節 經部文獻
一、《易》
二、《書》
三、《詩》
四、三禮
五、春秋三傳
六、《孝經》
七、《論語》
八、《爾雅》
九、《孟子》
十、國小
第二節 史部文獻
一、《二十四史》
二、《資治通鑑》
……
第七章 文獻的類型(下):特殊類型文獻
第八章 文獻的認知:版本
第九章 文獻的利用:工具書的編排和查檢
第十章 文獻的整理:校勘興辨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