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高祖論》
漢高祖挾數用術,以制一時之利害,不如陳平;揣摩天下之勢,舉指搖目以劫制項羽,不如張良。微此二人,則天下不歸漢,而高帝乃木強之人而止耳。然天下已定,後世子孫之計,陳平、張良智之所不及,則高帝常先為之規畫處置,以中後世之所為,曉然如目見其事而為之者。蓋高帝之智,明於大而暗於小,至於此而後見也。帝嘗語呂后曰:“周勃厚重少文,然安劉氏必勃也。可令為太尉。”方是時,劉氏既安矣,勃又將誰安耶?故吾之意曰:高帝之以太尉屬勃也,知有呂氏之禍也。雖然,其不去呂后,何也?勢不可也。昔者武王沒,成王幼,而三監叛。帝意百歲後,將相大臣及諸侯王有武庚、祿父者,而無有以制之也。獨計以為家有主母,而豪奴悍婢不敢與弱子抗。呂后佐帝定天下,為大臣素所畏服,獨此可以鎮壓其邪心,以待嗣子之壯。故不去呂氏者,為惠帝計也。
呂后既不可去,故削其黨以損其權,使雖有變而天下不搖。是故以樊噲之功,一旦遂欲斬之而無疑。嗚呼!彼豈獨於噲不仁耶!且噲與帝偕起,拔城陷陣,功不為少矣。方亞父嗾項莊時,微噲誚讓羽,則漢之為漢,未可知也。一旦人有惡噲欲滅戚氏者,時噲出伐燕,立命平、勃即斬之。夫噲之罪未形也,惡之者誠偽,未必也,且高帝之不以一女子斬天下之功臣,亦明矣。彼其娶於呂氏,呂氏之族若產、祿輩皆庸才不足恤,獨噲豪健,諸將所不能制,後世之患,無大於此矣。夫高帝之視呂后也,猶醫者之視堇也,使其毒可以治病,而無至於殺人而已矣。樊噲死,則呂氏之毒將不至於殺人,高帝以為是足以死而無憂矣。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
噲之死於惠之六年也,天也。使其尚在,則呂祿不可紿,太尉不得入北軍矣。或謂噲於帝最親,使之尚在,未必與產、祿叛。夫韓信、黥布、盧綰皆南面稱孤,而綰又最為親幸,然及高祖之未崩也,皆相繼以逆誅。誰謂百歲之後,椎埋屠狗之人,見其親戚乘勢為帝王而不欣然從之邪?吾故曰:彼平、勃者,遺其憂者也。
翻譯
漢高祖持有天命和謀術,從而控制一段時事使它朝有利自己的方向發展,(在這方面)漢高祖不如陳平;揣摩天下的形勢.舉起手指用眼睛示意就能遏制項羽,(在這方面)漢高祖不如張良.如果沒有這兩個人,那么天下就不會歸附漢,高祖也只是木訥倔強的人而已.但是天下已經安定下來,為後代子孫考慮,就是陳平,張良的智慧達不到的了,高祖曾經預先為後代子孫做好規劃和安排,讓後世情勢的發展,明白得好像是親眼看著那樣的事而安排處理的.大概高祖的智慧,在大事方面精明,在小事方面暗昧,到現在才看出來.高祖曾經對呂后說:"周勃忠厚穩重缺少文才,但是將來能夠使劉氏天下安定的一定是周勃.可以讓他做太尉."在這時候,劉氏的天下已經安定了,周勃又將安定誰的天下呢 所以我的想法是:高祖把太尉的職位交給周勃,知道將來有呂氏的禍患.既然這樣,他沒有廢掉呂后,是為什麼呢 是形勢使他不可以這樣做.過去周武王去世,成王年幼,因而管叔,蔡叔,霍叔三個監國大臣叛亂.高祖預料他死後,會有像武庚祿父一樣叛亂的將相大臣和諸侯王,但沒有制服他們的人.他只是考慮到家裡有一個主婦,那些強悍的奴才和婢女就不敢和年幼的子女對抗.呂后輔佐皇帝平定天下,向來被大臣敬畏佩服,只有她才可以鎮住他們叛亂的野心,用來等待繼承帝位的兒子長大.他沒有廢掉呂后的原因,是為惠帝考慮啊.
呂后既然不可以廢掉,所以高祖削弱她的黨羽用來削減她的權勢,使得即使有變故但劉氏天下根基不會動搖.因此,憑著樊噲的功勞,忽然有一天要殺他卻沒有遲疑.哎呀!他難道僅僅是對於樊噲不仁嗎!況且樊噲和高祖一同起兵,他攻克城池,衝鋒陷陣,功勞不小,當時在鴻門宴上亞父范增唆使項莊舞劍時,如果不是樊噲責備項羽,那么漢朝能否建立,還無法知道.一旦有人中傷樊噲,說他要滅掉戚夫人,當時樊噲奉命在外討伐燕國,高祖立刻命令陳乎,周勃當即將他斬殺.當時,樊噲的罪行還沒有暴露,中傷他的人說的是真是假還不一定,並且高祖不會因為一個女子而殺掉國家的功臣,也是很明顯的.他娶了呂后,呂后的宗族像呂產,呂祿之類都是庸才不值得顧慮,只有樊噲是豪傑,是諸將所不能遏制的,後代的禍患,沒有比他更大的.高祖看待呂后,如同醫生看待堇這種毒藥,讓它的毒性可以治病,卻不至於毒死人罷了.樊噲死了,那么呂后的毒性將不至於殺人了,高祖認為這樣足以使死後沒有憂患了.那陳平,周勃是高祖留給呂后的憂患.
樊噲死在惠帝六年,是天意.假使他還活著,那么呂祿就不會被騙,太尉也沒法進入北軍.有人說樊噲對於高祖來說是最親近的人,假使他還活著,未必會與呂產,呂祿一起叛亂.韓信,黥布,盧綰都是南面稱王的人,並且盧綰與高祖最為親近受寵幸,但是趁著高祖沒死的時候,他們都相繼因為叛逆而被誅殺.誰說高祖死後,殺人屠狗出身的人,看到他的親人能夠做皇帝而不欣然跟從呢 所以我說:那陳平,周勃是高祖留給呂后的憂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