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憲

高祖憲

高祖憲(1870~1943)字又尼,亦作幼尼、又宜。陝西米脂人。早年曾師從著名學者劉古愚在味經書院讀書。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參加鄉試,其應試文章痛言國是,深得考官楊宜瀚賞識,但主考大吏怕觸怒朝廷,未敢錄取。堂薦時爭論激烈,高由此而得盛名。此後,他更留心閱讀有關西方經濟、政治、歷史諸方面書籍。

基本信息

高祖憲(1870~1943)字又尼,亦作幼尼、又宜。陝西米脂人。早年曾師從著名學
者劉古愚在味經書院讀書,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參加鄉試,其應試文章痛言國是,
深得考官楊宜瀚賞識,但主考大吏怕觸怒朝廷,未敢錄取。堂薦時爭論激烈,高由此
而得盛名。 此後, 他更留心閱讀有關西方經濟、政治、歷史諸方面書籍。二十八年
(1902)再應鄉試中舉,任三原宏道高等學堂史地教習,張季鸞、張奚若、杜斌丞等人
皆出其門下。鑒於故鄉陝北地瘠民貧,文化落後,高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回陝北創
綏德中學堂並任該校監督 (校長) 。他親筆書寫“勤學愛國”四字懸於大廳,又在
《開學勖辭》中寫道:“崇文崇理,尚實尚武,為愛國之志士,任救國之前驅……”
用以勉勵學生。
三十三年(1907),高帶十餘名學生東渡日本留學,考察日本的政治、實業,並在
東京加入中國同盟會。同時,陝甘留日學生在東京籌辦進步刊物《秦隴報》,既無經
驗,又乏資金,便求助於高。高慨然擔任主編,並為該刊寫了發刊詞,強調人要改變
思想,振奮精神。他指出:秦隴人宜“聚精神以運思想,思想愈靈;由思想以鼓精神,
精神愈奮。不出數年,百廢俱舉。吾關中豪傑、隴西狂士,必能與碧眼紫須眾爭黃池
之一歃。”其愛國思想與激情溢於言表。該刊是陝甘留日學生在國外辦的最早的一份
愛國刊物,雖僅出一期,卻產生了較大的影響。高還集資從日本購回全套紡織機器,
在米脂創辦紡織廠。後因原料運輸等困難,工廠停辦。抗日戰爭時期,這些機器在陝
甘寧邊區的大生產運動中發揮了作用。
從日本回國後,高投身於中國同盟會領導的反清鬥爭。宣統元年(1909),陝西咨
議局成立,高被選舉為議員、副議長,與同盟會會員郭希仁及新軍中同盟會骨幹張鍅
等人一起,積極從事反清鬥爭。他還與其他同盟會員赴耀州(今耀縣) 、膚施(今延安
市寶塔區)、米脂等地,勘察地形,創建陝西畜牧場、廟灣畜牧場,並任主任(即場長)。
畜牧場以養羊為名,實則為革命黨人訓練武裝、製造炸彈及往來聯絡的秘密據點。
1911年10月22日西安反清起義爆發,27日成立了陝西軍政府。高為軍政府總務府
秘書廳成員。時清政府調集大軍,分東西兩路向陝西進攻,潼關失守,形勢危急。有
人主張革命軍放棄西安,退守商洛龍駒寨,與湖北革命軍聯絡,再圖恢復。高力主堅
守西安,認為若丟失省城,則大勢不可挽回。他說:革命軍與清軍作戰士氣旺盛,惟
財力缺乏。應充實銀行,暫借各當鋪的金銀助濟軍餉,一定會守住省城。意見被軍政
府採納,為保衛辛亥革命成果做出了貢獻。1912年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陝西軍政
府中的一些當權者投靠袁氏,打擊、排擠以井勿幕為首的進步力量。高對此舉不以為
然,主張有功於辛亥革命的同志應戮力同心,為民國共創始基。他還建議成立善後委
員會,清理辛亥起義以來陝西軍政府的收支賬目。在張鳳翽任陝西都督的幾年中,高
擔任過都督府秘書長、中道觀察使等職。1914年夏,袁世凱免去張鳳翽都督之職,派
其親信陸建章督陝。陸以殘酷鎮壓革命志士聞名,有“陸屠戶”之稱。陸到陝後,一
些昔日參加過辛亥革命的當權者為了個人祿位,對陸阿諛逢迎。高深為不滿,憤而辭
職, 於1915年2月赴北京。此後,袁世凱復辟帝制陰謀日彰,以楊度為首的籌安會為
袁氏稱帝大造輿論。高雖無力阻止,但決不與其同流合污,寧可以行醫、賣字維持生
計,也不肯趨炎附勢。同時,專心治史,以通古今之變。于右任敬佩高的德行人品,
親書對聯一副相贈,聯云:“救國尊今聖,讀書為庶民。”高對此聯十分喜愛。由於
時局動盪,他不能返陝,在北京居住長達20餘年。五四運動後,他的女兒高佩蘭回故
鄉結婚,他指導女兒創辦米脂第一女子學校,為米脂興辦女校之始。“九一八”事變
後,面對強敵入侵之危局,他主張全國團結、抵抗外侮。其憂國之心,多表現於詩文
中。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他的長子高建白在西北軍任旅長,率部在察北南口一帶與
日軍英勇激戰。北平淪陷後,日本侵略者因痛恨建白而遷怒其父,對高多次威脅。高
堅強不屈, 表現了崇高的愛國精神。 後離平回陝,1943年2月4日病逝於城固,著有
嘉樂堂詩文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