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二十世紀一位偉大人物的成長曆程,一部前蘇聯反映高爾基成長的傳記式的優秀電影,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教育立志意義的影片。原著無情的揭露了底層人們的愚昧和可憐。導演將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史、詩、抒情詩等各種因素熔於一體,提供了獨特的電影處理。人物刻畫很豐富,但真正出彩的是視覺形象的表現力,尤其是伏爾加河的魅力。整個三部曲較忠實於原著,對沙皇俄國的描寫非常真實,敘事則比較鬆散,但充滿了抒情的浪漫氣息。影片不太注重鏡頭的連貫性,但單個鏡頭往往很有詩意,演員表演飽滿。本片是表現高爾基的電影三部曲的第一部。它描繪了高爾基的童年生活。我們從銀幕上看到的是俄國19世紀末外省城市的生活風貌和日常習俗。高爾基跟著外祖父、外祖母過著貧寒、艱苦的生活。周圍的環境充滿了謊言、欺騙和殘酷行為,使他幼小的心靈受到損害。他的童年代表了生活在社會“底層”中而成長起來的千千萬萬個孩子的童年。外祖父有著矛盾複雜的性格。他的內心有善良的一面,但是貪婪金錢腐蝕了他的靈魂。外祖母是高爾基生活中的光明因素,給予他無限的溫情和鍾愛,並對他進行了有益的指引。因此,阿遼莎仍然保持著善良、光輝、高尚的本質。俄中友誼獎章、普希金獎章、俄羅斯作家協會榮譽會員、中俄友誼獎章等。影片著重表現了阿遼莎生活環境的惡劣和小市民意識的殘忍,強調社會生活的雜亂無章,普通百姓在貧窮和殘酷的生活中優秀潛質被埋沒,人們的性格被客觀環境所扭曲。本片地體現了高爾基原作的思想特點,有力抨擊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自私自利心理狀態之一的 “小市民意識”,熱情歌頌了敢於抗爭的“新人”的性格。影片《在人間》為馬克西姆·高爾基的電影三部曲的第二部,描寫高爾基成為少年後在社會中尋找生活地位的種種遭遇。影片塑造了一個正在成長的、涉世未深的少年形象。生活的萬花筒影響著他的成長,各種經歷給他打下烙印。整部影片的結構不夠完整,更像是一連串獨立存在的插曲,彼此之間缺乏有機的關係。總的來說,影片沒有對生活進行鮮明而確切的描繪,與第一部影片相比,顯得 遜色,但是這部影片也帶有一定的特色。
表現高爾基的電影三部曲的最後一部,標誌著蘇聯電影30年代後半期品領域的新成就,導演德·桑蒂斯的創作曾受到高爾基三部曲的影響。這是表現高爾基的電影三部曲的最後一部。它描述高爾基成年以後,渴望獲得知識渴望學習,但由於他無力進入正規大學,便只有踏入社會。高爾基嘗盡人間艱苦,一面學習謀生的本領以求餬口,—方面苦讀書本,汲取各種知識,深入社會各個階層最後終於讀完社會大學而自學成才。阿歷克賽也投身了革命運動中找到了自己的前途。阿歷克賽、高爾基將一個新生嬰兒高高舉起。 “活著是為了儘可能燃燒得更輝煌,為了更深入地照亮黑暗的生活。”影片結尾表現了崇高的思想內涵。影片成功地將批判性揭露同對現實的樂觀主義的描繪融於一體,它為這一領域的創作樹立了典範。可以說這部作品的誕生,標誌著蘇聯電影30年代後半期改編文學作品領域中的新成就。新現實主義導演德·桑蒂斯的創作就曾受到高爾基三部曲的影響。本片結構嚴謹,情緒飽滿,在同時期的影片當中屬於上乘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