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泰祥[大理國相國]

高泰祥[大理國相國]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高泰祥又名高祥,白族先民,第二十世大理國王段智祥時期相國(宰相),大理國抗元主將。史稱“當時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歷任第二十一世國王段祥興、第二十二世國王段興智相國。公元1253年(宋理宗寶佑無年,元憲宗三年),忽必烈率十萬蒙古兵攻大理,極力主戰,殺蒙古招降使者,後兵敗被俘,臨刑堅貞不屈,忽必烈稱為忠臣。

人物簡介

基本情況

高泰祥又名高祥,白族先民,第二十世大理國王段智祥時期相國(宰相),大理國抗元主將。史稱“當時舉賢育才,時和年豐,稱治國焉”。歷任第二十一世國王段祥興、第二十二世國王段興智相國。公元1253年(宋理宗寶佑無年,元憲宗三年),忽必烈率十萬蒙古兵攻大理,極力主戰,殺蒙古招降使者,後兵敗被俘,臨刑堅貞不屈,忽必烈稱為忠臣。

家世背景

大理國第四位皇帝段思聰在位期間,高氏取代董氏相位(宰相),逐漸掌握政權。天明保全元年(1044年),相國岳侯高智升發動政變擁戴段思廉為帝,以擁戴之功,權傾朝野。正德五年(1063年),楊允賢叛亂,段思廉請高智升出兵,至是高氏益盛,高智升占據了整個鄯闡府轄境,段思廉只好晉封高智升為鄯闡侯,賜給王室直轄領地白崖、茹甸兩地,王室實力更加削弱,高氏大有取代段氏之勢。廣安四年(1080年),權臣楊義貞弒殺段廉義,自立為帝。高智升命其子清平官高升泰起兵誅殺楊義貞,擁立段廉義之侄段壽輝為帝。因為高氏平亂有功,高智升被封為布燮(即宰相),高升泰為鄯闡侯。自此高氏家族攝政大理國實權。

上治元年(1094年),段正明迫於壓力禪位於高升泰,改國號為大中國。天授元年(1096年),由於雲南諸部反對,高升泰在臨終囑咐其子高泰明還政段氏,於是高泰明擁立段正明的弟弟段正淳為大理皇帝。但在後大理國時期,高氏世為相國,稱中國公,掌實權,仍占有重要地位。

蒙古軍入侵

公元1244年,蒙古汗國窩闊台繼承蒙古汗位,命征蜀蒙古軍抽調精兵,攻取大理。據說當時調集的軍隊號稱達20萬之眾。大理國王段祥興在今麗江九禾一帶,與蒙古軍展開激戰。蒙古軍無功而返。九禾戰役中大理國與蒙古軍都損失慘重,但蒙古軍北還,不完全是軍事因素,主要原因是窩闊台汗突然逝世,大軍只好撤回。而大理國方面,與高禾同時戰死的高氏家族成員,還有高福善、高明勝、高明祥、高政運、高政志等,所以此次戰役,對大理國震動很大。

蒙古憲宗二年(公元1252年)九月,忽必烈奉命率軍10萬,由蒙古高原起程遠征大理國。在吐蕃薩迦派首領八思巴的協助下,蒙古大軍順利進入川西地區。忽必烈將大軍分為三路:兀良合台率西路,抄合、也只烈率東路,忽必烈親率中路,分別進攻大理國。

空和寨之役

兀良合台所率西路軍,由晏當路(今四川理塘、稻城一帶)南下,經川西藏區,進至今雲南迪慶州香格里拉縣一帶,在巨甸渡過金沙江。西路軍在今麗江石鼓一帶,被“空和寨”所阻。空和寨是大理國在金沙江邊設定的軍事要隘,沿江依山而築,牢不可破。兀良合台親自率軍出戰,經過七天的激戰,才攻破寨門。

三賧失守

忽必烈率領的中路軍,先到達滿陀城(今四川瀘定),由於行軍不便,蒙古軍丟下糧草輜重,輕裝渡過大渡河,在高山峽谷無人區之中,急行軍二千餘里,到達金沙江畔。據考證,忽必烈中路軍的行軍路線,是由大渡河而南,沿河谷南下,到達今麗江寧蒗縣永寧鎮金沙江北側。么些族(納西族)首領和字出降,為蒙古軍引路。

扼守建昌

抄合、也只烈所率的東路軍,沿川西平原南下,進入大理國建昌、會川二府轄地。此路大軍的戰略意圖,是占領建昌、會川二府,過金沙江,進逼姚州,轉而西進,與中路軍、西路軍會師,合圍大理國都城羊苴咩城。東路軍進入大理國建昌、會川二府後,兵臨姚州城下,但遭遇大理國守將高通頑強抵抗。後來抄合接到忽必烈派人送來的快信,要他改變原先的進軍計畫,儘快在三賧與中路軍和西路軍會師。抄合得到忽必烈命令後,即刻起兵南下進入大理國境內,在占領了大理軍隊已經撤離的會川城後,就揮師西向,尾隨忽必烈的中路軍向三賧(今麗江)進發。蒙古軍在三賧休整了幾天,等待隨後趕來的抄合率領的東路蒙軍,並對來迎降的當地么些部落首領阿宗阿良等分別授以“管民官”、“宣慰司”等官職,讓他們作為土司幫助蒙古治理么些地區,並召集么些人參加蒙古軍隊。當蒙古軍齊集後,忽必烈與諸路統帥商定了奪取大理國都的軍事部署,隨後大軍開拔,開始了對大理國展開決定性一擊。

背城一戰

這時的大理國大權掌握在相國高泰祥手中。高泰祥派遣大將高通帶領一支精兵駐紮在大理北方重鎮會川(今四川會理),自己率領主力在金沙江南岸布防。就在這時,傳來了蒙軍從大理西北草原攻入大理,占據三賧,進抵國都北面龍首關的訊息。蒙軍西路軍的行動,完全出乎高祥預料,他除了留下一部分軍隊防守金沙江防線外,自己倉皇帶領軍隊主力撤退,從龍尾關回到了大理國都。

蒙古軍雖有兵臨城下,但忽必烈並不急於攻城,他認為如果能兵不血刃,訂立城下之盟,那才是上善之策。於是忽必烈再次派遣玉律術、王君侯、王鑑三位特使入城,招諭大理國段氏出降。被大理國段氏、高氏君臣拒絕,高泰祥下令斬殺了蒙古使臣,面對堅固的城池和高昂的士氣,蒙古軍一時攻城難克,忽必烈決定再遣使臣招諭大理國君臣,勸其出降。“三返弗聽”,大理國斷然拒絕投降。然後忽必烈命令蒙古勇士組成一支特別隊伍,繞道蒼山西坡,由西向東翻越蒼山。這支登山部隊,十之八九死在蒼山之上,但最終完成使命,存活下來的軍士,在蒼山上組成一支奇兵,軍旗招展,鼓號齊鳴,由山頂直衝而下,突入城中。大理國君臣被這種“太陽從西邊出來”的氣勢所逼,棄城而逃,退守姚州、善闡。

英勇就義

公元1253年秋,蒙古大元帥兀良合台率大軍往攻大理。12月,大理城破,大理王段興智逃到鄯闡,丞相高泰祥退至統矢邏(今姚安),在這裡募兵勤王,武夫義士,桴鼓相應,三十七部酋長刻期且至,但終無法遏止元兵長驅直入。泰祥在姚州黑初山(今雙柏嘉西)兵敗被擒,元兵將其押往大理,勸其投降,泰祥寧死不降,世祖憐其忠誠,不忍殺害,許其高官,泰祥堅持不受,世祖只好殺之。泰祥引頸受戮,臨刑時呼之:“段運不回,天使其然,為臣隕首,吾事畢矣!”此時原白日正午,晴空萬里,倏忽間雷電大作,風沙愁慘,觀者莫不掩泣。世祖嘆曰:“忠臣也!”以禮葬之。是歲十二月,夫人段氏抱孤兒高瓊、侄兒高長壽到世祖面前申訴,世祖憐其孤忠,謂左右曰:“此忠臣之後,宜善視之!”封其在統矢邏做官,並受世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