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是作者在浙江工業大學開設高層建築基礎工程選修課講義的基礎上修改完善而成,以內容充實、涵蓋面廣、注重理論且注重實用為原則,本書內容努力做到不僅包括高層建築基礎工程的豐富內容,而且反映學科發展的熱點、難點等技術問題。全書共分為10章。
內容簡介
本書根據我國現行有關規範和規程的規定,圍繞高層建築從選址、選型、場地抗震、基礎設計計算分析、上部結構與地基基礎共同作用理論到施工的各個環節展開。內容包括:高層建築發展概況、高層建築基礎工程的地位和特點、場地工程地質穩定性分析、地基承載力和沉降、常用高層建築基礎類型的設計分析方法、上部結構與地基基礎的共同作用理論、高層建築基礎施工等。既注重理論分析,更注重工程實用。
本書可作為土木工程專業高年級學生選修課教材,也可作為土木工程專業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同時可供廣大工程設計、施工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高層建築發展概況
§1.2 高層建築上部結構體系
§1.3 高層建築中基礎工程的地位和特點
思考題
第2章 高層建築工程地質
§2.1 場地穩定性
§2.2 場地條件和震害的關係
§2.3 地基液化及軟土震陷
§2.4 高層建築工程地質勘察要點
思考題
第3章 天然地基承載力和沉降
§3.1 概述
§3.2 承載力
§3.3 沉降
摘要
第2章 高層建築工程地質
§2.1 場地穩定性
2.1.1 區域穩定性和場地穩定性
區域穩定性是指研究地區活斷層的活動特性和活斷層活動引發的地震強度大小。若僅著眼於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性,那么,區域穩定性主要以地震基本烈度來評價。由於地震的活動往往是突然發生,常給工程建設造成嚴重的破壞和損失,地震基本烈度越高,地震對建築物的破壞作用就越強。因此,若震中發生在城市或其附近,城市將遭受巨大的地震災害,如1976年我國唐山7.8級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級大地震,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受巨大損失。所以區域穩定性問題也是城市總體規劃階段應首先論證的工程地質問題。
地震基本烈度主要由地震部門負責提供,它是指該地區在未來50年內一般場地條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機率為10%的地震烈度值。抗震設防烈度是由國家規定許可權批准的一個地區作為建築物抗震設防依據的地震烈度,一般情況下可採用基本烈度。
在強震作用下,地震區內各點的震害程度,並不完全符合隨震中距增加而自然衰減的原理。場地一般是指工程群體所在地,在同一烈度區內,結構相同的建築物,震害有時亦相差很大,這是由於不同建築場地的工程地質條件不同所致。所以,在同一地震基本烈度地區內各不同地質條件的場地,其穩定性亦不同。因此建築場地的選擇必須在城市地震基本烈度區劃的基礎上,通過勘察進一步驗證和查明建築場地及其附近的地質結構和抗震條件,經綜合分析研究,才能選出較為理想的建築場地。在地震烈度較高地區,應選擇相對穩定的“安全島”地段修建高層建築,只有這樣,場地的穩定性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證。就場地的抗震性能優劣來說,主要有以下方面因素要考慮:
(1)地質構造條件。非褶皺帶優於褶皺帶,老褶皺帶優於新褶皺帶,非發震活斷層往往形成高烈度異常區,而老斷層無加重震害趨勢。
(2)地基特性。在震中距相同的情況下,基岩上的建築物比較安全。第四紀沉積物抗震性能的順序是:洪積物>沖積物>海、湖沉積物及人工填土。
(3)場地固有周期。當場地岩土體的固有周期與建築物自振周期相同或相近時會出現共振效應。
(4)砂基液化。飽和疏鬆砂性土在受到地震時會出現液化狀態,喪失承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