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大氣流星余跡測量

高層大氣流星余跡測量是利用光學或無線電設備對流星及其餘跡的觀測來推算高層大氣特性參量的方法。這是林德曼 (F.A.Linde-mann)和多布森(G. M. B.Dobson)於 1923年首先提出來的。

高層大氣流星余跡測量

大多數流星體的質量為數毫克,平均直徑為 0.1~0.01厘米,速度可達幾十公里每秒。它們與大氣分子和原子相碰撞,產生高溫而蒸發發光和離解,消失在大氣中,但仍遺留下電離余跡。利用光學或無線電觀測設備觀測,可測得流星的亮度、速度和高度分布數據,以及流星余跡的漂移和回波持續時間等,再利用流星體與大氣的相互作用理論,即可計算出大氣的壓力、密度、溫度和風場,還可研究大氣潮汐和重力波。
流星的出現是一種常見的現象。每天約有 2萬多顆重量在1克以上的流星體,有將近2億顆流星體發出人眼可以看到的光明,還有幾十億顆更小的流星體。在同一觀測點上,流星出現的頻率有日變化和季節變化,每小時出現的次數約為8~20次。
目前,全世界有幾十個流星雷達站,進行日夜全天候觀測。所用雷達的工作頻率為30~40兆赫,發射功率幾千瓦到幾兆瓦。一般測量高度為 80~100公里。單站測風精度可達±4米/秒。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