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
漢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袁紹和曹操準備於官渡決戰。袁紹知道這位老人的名德為時所重,讓都督青州的兒子袁譚逼其從軍。可憐這位七十四歲的老人於6月份在元城病逝,先葬居東,因有鄭母之地名,後改葬故里,即孔融單為斯人所設之鄭公鄉。
《後漢書·鄭玄列傳》記載:北海相孔融“深敬於玄,屣履造門。告高密縣為玄特設一鄉”,“曰鄭公鄉”。這才有了鄭公鄉這個地名。他的故里,一直就叫鄭公鄉。後人為了紀念他,在他的墓旁修建了祠堂,並配享孔廟,受到歷代統治者和文人騷客及民眾的祭祀。
鄭公祠歷代屢毀屢建,到清代共廟宇99間。每年農曆三月三、九月九,這裡都有盛大廟會,當地縣官年年都來祭祀。後因沙災,廟宇淹沒,現在的這座鄭公祠,是清乾隆六十年(1795年)重建的,每年逢清明節日前來拜謁的遊人絡繹不絕。鄭公祠,有通德門、享殿、配殿等,規模頗大。後幾經毀壞倒塌,歷代多次重修重建。建國後,於1987年重修,1993年修繕,築院牆環繞。院內有祠堂3間,高8.1米,長9.6米,寬5.7米,磚石結構。從地面到祠宇門口築有台階,內有泥塑坐像。龕門上方橫批為“海岱宗師”,左右楹聯為“含海岱之純異,體大雅之洪則”。祠東南有亭,內立1987年修繕鄭公祠碑。祠前石碑兩座,東邊一座是金承安五年重修鄭公祠碑,額頭篆刻“大金重修鄭公祠記”,記述鄭康成簡歷及其功績;西邊一座是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重修鄭公祠碑。
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丁未科進士詩人夏疇詠《鄭祠古柏》雲——
漢劫斯文盡,東來吾道光。
盛名傳里社,古木老風霜。
露滴濤聲韻,龍蟠雲色蒼。
樹存人已遠,憑弔坐清涼。
詩人是相信“傳公手植”的,實則不確切。柏葬鄭後所植是無疑的。《郡國志》載:“稻城亦謂之鄭城,康成故宅在此。”此說是正確的。稻城址在今井溝鎮水城西南里許,早已墾為耕地。然鄭公祠與老柏這一名勝古蹟,一向為人們所重。自唐代邢州刺史史承節撰碑,到清代學者阮元任山東學政時對鄭祠的整修,可知歷來觀光與憑弔者不絕。
現狀
今之鄭公祠已修葺一新,祠前乾枯老柏巋然矗立,如石雕一般,莊重肅穆,與鄭公祠相映成趣。祠後依礪阜,西臨濰河,四周盡為樹木花果,景色秀美。尤其盛夏季節,一望無垠的碧水,波跳浪涌,小船如織,漁歌唱晚,景色尤勝當年。愛好碑文的人們,可以在院內欣賞不易多見的金代碑刻和阮元的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