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故事
姜子牙的第六世孫齊文公赤,有一個兒子被封在高,稱作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溪,是齊國的重要大臣。他因為和管仲一起平定內亂,迎立公子小白為齊桓公有功,被齊桓公允許他用祖父的字為姓,從此姓高。 高姓有許多是少數民族改姓而來的。比如說,十六國時期,鮮卑族的慕容氏曾改姓為高;鮮卑拓跋部的樓氏,也有人改姓高;高麗族的羽真氏,也有人改姓高。據考證,高姓最早出自河南,春秋之後在山東得到了很大發展,唐代時,高姓曾兩次進入福建,並在清朝康熙年間,遷徙到台灣。
姓氏介紹
高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渤海,遼東,廣陵,河南,漁陽,有繼,京兆,晉陵,安平等。 高適,唐朝詩人,德州(今河北景縣)人。他年輕時貧寒潦倒,後來從軍邊塞,晚年才官居高位。由於他熟悉軍事生活,因此他的詩多反映當時邊地形勢和士兵疾苦,與岑參同為著名的邊塞詩人。《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 高姓起源參考之二 高姓最早出現在古黃帝時期。據中國最早系統記載姓氏來源的典籍《世本》載:“黃帝臣高元作官室。”《竹書紀年》:黃帝“居有熊”。有熊,即今河南新鄭。這說明上古時期河南已有高姓。
歷史記載
春秋時期,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的六世孫齊文公呂赤有個兒子被封於高(今河南禹州市西南),稱為公子高。公子高的孫子名傒,以他祖父的封邑為姓,叫高傒,其後代就姓高。清朝張澍《姓氏尋源》云:魏龍驤將軍、營州刺史高貞碑銘云:其先蓋炎帝之苗裔,昔在黃唐,是為四岳。爰逮伯夷,受命於虞舜,暨呂尚佐周克殷。俾侯齊國,世世勿絕,其公族有高子者,即其氏焉。” 高姓還有一部分屬其他姓氏改姓。《北齊書》記載:“北齊文宣帝姓高名洋。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人,改漢姓元,因有功於北齊,高洋賜姓高,其後遂為高姓。”《魏書》又載:“後燕皇帝慕容之,本鮮卑族,自稱高陽氏後裔,遂改姓高,名高雲(亦在河南)。”據有關資料記載,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鮮卑族複姓是樓氏改為高氏。又,北齊時重臣高隆之,本性徐氏,因其父為高氏所養,又與高歡交厚,遂改為高姓,其後成為望族(見《中國姓氏起源》)。 東漢時,渤海太守高洪,因居渤海修縣(河北景縣),為當時望族,於孫傳衍甚多,於是高氏便以渤海為郡號。高洪的四世孫高褒為太子太傅。高褒的孫子高承為國子祭酒。因此,渤海高氏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大族。後來,高洪的後裔有人移居福建。至明末,有福建漳州府醫士高壽覺遷日本長崎。壽覺的兒子高超方於1643年任日本唐大通事,因其屬渤海高觀之後,故改為日本姓名渤海久兵衛,成為日本人渤海氏。高超方的次子高玄岱,號稱“日本才子”。(見《炎黃源流史》) 揚州廣陵郡三姓有高氏(後來十一姓也有高氏),為吳丹陽太守高瑞支系,其四世徒秣陵。戰國時期,楚威王相高固建五羊城(廣州),自稱齊園高氏之後,此後在廣東發展繁衍。 唐初,河南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軍校去福建開闢漳州郡,其中有河南高氏參加;唐僖宗時,又有高氏入閩,傳六世至高鑌、高鎰、遷居安平(福建晉江安海鎮),其後裔再遷至南安埕邊和安溪太平。此支高氏的祖根也在河南。 還有高氏一支,早在漢末時由隴西南遷至滇中,成為白蠻大姓。宋紹聖元年,高升太奪取大理國段氏政權,自立為王,稱大中國。傳於高太明,於紹聖三年,又將王位還給段氏,仍被封為中國公,自立年號,世為大理國宰相,控制大理國政權,被稱為高國主。其後裔歷經元、明、清數代均為雲南土司。《土官底簿》記載:楚雄土知府高政,傳妻及女高冬梅。還有鶴慶軍民土知府高隆, 明洪武十五年歸附,傳子高仲將、孫(高)興;興弟寶結,寶結子(高)倫。又有鶴慶府土千夫長高海,其先人高賜,元土千戶。高海於明初歸附,為千戶長,九傳至(高)玉,玉子藩臣,世襲指揮僉事。再傳至高應星,即裁撤。又有北勝州土判官高亮,明洪武十六年任。傳子琳、孫瑛、曾孫慶、廣,廣子珍。 廣東梅州《客家姓氏淵源》中的“高氏淵源”里記:“漢代,高洪任渤海太守,其十一世裔孫高柴,唐贈共伯,宋封為供城侯,此為高氏‘供侯堂’號之來由。其祠聯是:供侯世德,渤海家聲。閩系高氏以高柴為大始祖。柴之裔孫高曠於南宋淳熙十年(1183),隨晦庵(朱熹)講學福建武夷精舍,遂卜居邵武。曠之子譚,生子三:嶷、嵬、歧,嶷居閩之龍溪;嵬居邵武,生子三:文昭、文輝、文章。文輝遷居寧化縣石壁村,生子一:(名)十郎,……元貞二年遷居上杭勝運里,生子四:百一郎、百二郎、百三郎、百四郎。百一郎、百二郎之後裔遷居廣東惠、潮、嘉各地;百三郎、百四郎之後裔多遷居四、贛各地。” 綜上述得知,高姓根在河南,望在渤海、漁陽、遼東、廣陵。隨著朝代變遷。高姓不僅遍布全國各省市,而且還有不少人移居海外。 在中國歷史上,高姓稱帝王者有14人,曾建立過北齊、燕、荊南政權。其中,東魏時高洋代魏自立所建的北齊,歷進28年;隨末農民起義軍高開道稱燕王4年;五代時高季興在江陵創建的荊南國,歷時19年。 高氏還有些著名人物。如春秋時期的高柴,是孔子的弟子,性格仁和,且多孝心,蒯聵亂時,曾受到別人庇護。東漢時期有著名學者高誘。東魏時代有獨攬朝政的丞相高歡。北朝北魏有大臣高聞。隋末有農民起義軍首領高士達。唐代宦官高力士,護唐明皇數十裁。還有詩人高適,大將軍高崇文、高仙芝、高駢,等。 據有關人口抽樣調查資料表明,高姓是當今中國第15大姓。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高姓始在北方,主要是漢族,後來在多次民族大融合中,有不少高姓人融入少數民族,即有10多個少數民族中有高姓,其中尤以白族、土家族為最多。同時,由北往南遷徒中,進福建,入廣東,去台灣,後又有一些人移居日本及東南亞和歐美的一些國家和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