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塘鄭氏宗祠

高塘鄭氏宗祠

高塘鄭氏宗祠 位於雲霄縣莆美鎮高塘村,始建於明景泰年間,景福堂經受數百年風雨滄桑,重建於清同治年間,1929年、1937年產曾先後再事維修,但過後不幾年,整座祠堂瞬間倒塌,1997年由鄭氏宗親捐資發起修建,2001年8月按原格局規模修建完成結構完整的鄭氏宗祠--景福堂。

高塘鄭氏宗祠 高塘鄭氏宗祠

高塘鄭氏宗祠 始建於明代景泰年間,堂號為“景福堂”,祠內祀奉鄭氏雲霄開基祖至第三世祖考、妣神位,是全縣鄭氏各支系共同的祖祠家廟。高塘鄭氏宗祠屬二進一院,單檐懸山頂燕尾式土木結構,門廳與主堂俱為抬梁穿斗木石結構,神龕上懸匾“景福堂”,前後梁楣上又有“進士”、“文魁”、“明經”木匾三塊,皆為明末本支科舉中試者榮宗耀祖的象徵物。該宗祠主堂點金石柱上刻有兩對楹聯:“固始溯源,自是衣冠濟濟;高塘分派,企看瓜瓞綿綿。”“祖德垂庥,歷五百年九房如故;孫謀遠紹,傳十餘世一脈相承。”宗祠的大門楹聯為:“景泰也,祥光燕翼宗支亦懋;福鴻哉,祖德貽謨裔胄恆昌。”祖祠前曠埕,埕外建照壁一通,整體坐向西南,背倚臣山,面朝沃野,氣象不凡。

高塘鄭氏宗祠 經受數百年風雨滄桑,重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年——1874年),1929年、1937年曾先後再事維修,但過後不幾年,整座祠堂瞬間倒塌,為記念宗功祖德,高塘村鄭氏後裔於1997年8月15日再次發起修祠之舉,受到海內外鄭氏宗親們的大力支持,並成立理事會。群策群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高塘鄭氏宗祠 終於在2001年8月按原格局規模修建。

高塘鄭氏英達輩出

鄭氏傳入雲霄主要支系是高塘鄭氏。其始祖鄭來成(又名鄭來),與民族英雄鄭成功,同是唐初隨陳政父子入閩平亂的軍前祭酒鄭時中遷居泉州石井的裔孫。鄭來成是位商賈,因常往返於石井至河口(今高塘,元末明初時屬漳江主要港口)之間。他認為河口是祥興之地,於是定居於此,傳衍子孫,成為雲霄高塘鄭姓的開基始祖。鄭來成進入雲霄高塘的時間有二說:其一是說始於明成祖永樂年間(1403——1424年),另一說為元順帝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鄭來成生有9子,長子鄭仕燕,次子鄭仕趙,三子鄭仕魏,四子鄭仕齊,五子鄭仕吳,六子鄭仕楚,七子鄭仕韓,八子鄭仕秦,九子鄭仕魯。

高塘鄭氏長房鄭仕燕,生子鄭元德,開基鎮城(今雲霄城關)下港尾,傳當地“杉寮社”鄭氏支派;次房鄭仕趙與四房鄭仕齊,先後遷基廣東潮陽、汕頭一帶衍後,並分播傳衍至揭西、赤嶺、柘林、大澳等潮汕各地;三房鄭仕魏開基居龍山(俗稱雞籠山村,即今下樓行政村居龍山自然村),至清乾隆年間有本支一部分後裔徙居廣東饒平縣黃崗、井洲及潮陽金浦等地;稍後,七房仕韓的後裔也有部分遷入居龍山,與仕魏的後裔聚族而居。村中於清乾隆年間建有宗祠“追遠堂”,清中期分衍廣東饒平柘林,所衍之裔稱“三洛鄭”,播及塔潭村;又今東山銅陵打鐵街、詔安縣田朴村鄭姓,亦是由雲霄居龍山傳入。五房仕吳守祖高塘衍傳,並有部分派居下美村和山後村(東廈鎮東崎行政村山後自然村)。部分遷入雲霄北門、塘坪定居傳衍;下美鄭氏,明天啟年間由五房裔孫遷入,現下美村有鄭姓800多人,清末民國初,下美鄭氏有部分開基雲霄城關大園。民國十年(1921年),下美村鄭赤鼻,衍遷廈門小東山村,今有鄭氏族屬100多人。山後鄭氏,清初由五房衍派遷入,現有69戶,296人,據傳其中有一部分是從石碼(龍海)傳入的,與五房衍派合族而居。六房仕楚裔脈主要開基於雲霄城關,但其裔胄傳承漸微,迄今未滿10人。七房仕韓的後裔分別遷入城關下港、大園一帶,並有部分遷入居龍山,此系守居高塘,迄今僅有3戶人家。八房仕秦後裔也守居高塘,但至今其裔在高塘中也僅有兩三戶,人數甚少。

在500多年的漫長歲月里,高塘鄭氏在雲霄傳宗奕代至今已有二十六世,遍居五十多個村(街)。歷經明、清、民國各朝代,高塘鄭氏人才輩出。明天啟四年,高塘鄭駉驌考中甲子科進士,捐建“鄭氏黌庭”。清雍正年間,上窖村鄭耀祖欽點鎮國將軍,任銅山參將、金門總兵。

鄭開(1711-1779年),乳名鄭洪,於家中兄弟排行第二,屬高塘鄭氏第五房鄭仕吳嫡裔第十二世。盛年時因貧窮出家為僧,法號“提喜”,又稱“洪二和尚”。清乾隆二十六年(1716年),鄭開以僧人身份為掩護,在雲霄高溪廟創建反清民間秘密會社“天地會”,後世亦稱“洪門會黨”,並親自領導會徒舉行3次反清起義。尤其他的三傳弟子、台灣“天地會”首領林爽文也在台舉行大規模的反清起義,影響更為深遠。後世海外華僑、華人社團“洪門致公堂”,以及當代國內民主黨派之一“致公黨”,都是鄭開創立的洪門傳人。故鄭開被海內外洪門人士尊為“提喜祖師”、“雲龍禪師”、“洪門創始人”,是中國近代史的著名人物。

明崇禎三年,高塘鄭奕可考中貢生,被委以臨江通判,未到任。清乾隆二十三年,高塘鄭國梁由諸羅(台灣嘉義)縣學中試副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