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背景
油田進入高含水階段後,由於長期的強注強采,地下油水分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開採挖潛的對象不再是大片連通的剩餘油,而是轉向了剩餘油高度分散而又局部相對富集的區域,因此後期的油藏開發管理工作極端重要。在嚴峻的經濟條件下,從已發現的油田增加產量和提高最終採收率是當務之急。而搞清剩餘油的分布規律是降低開採成本、增加產量、提高最終採收率的關鍵。油田經過多年的高速開發,地下剩餘油在空間上呈高度分散狀態,利用目前較為豐富的動靜態資料結合精細油藏描述技術進行剩餘油分布規律的分析研究,以指導今後的油藏挖潛顯得更為必要和迫切。
高含水期油藏特徵
由於油藏沉積的非均質性和開採過程中油層水流狀況的不均勻性, 使高含水期油藏開採存在幾個不平衡:
(1) 層間差異。勝利油田一套開發層系的滲透率級差一般在5~10 之間, 最大的可以達到幾十。在不同砂組中, 差別更加懸殊, 從而造成注入水單層突進、層間干擾嚴重, 不出油油層增多, 尤其到高含水期後, 層間干擾更是嚴重, 勝利油區的干擾係數可達0 . 4 ,高含水期必須解決層間差異所引起的開發矛盾。
(2) 平面差異。油藏的同一層位, 在平面上不同方向、不同部位的非均質性也不同,在注水開發中表現為平面差異。其主要特點是注入水沿高滲透條帶突進形成局部舌進、井間干擾嚴重, 高含水期必須重新最佳化設計注水井以及注水參數, 以消除干擾提高注水開發效果。
(3) 層內差異。層內差異表現為沉積韻律性控制的非均質性、沉積層里形成的非均質性和岩石孔隙結構的非均質性, 造成了不同部位吸水強度不同、不同部位產液不同, 剩餘油飽和度不同, 剩餘油分布零散, 主要存在於油田邊、角、高點、低滲透層等。高含水期要提高油田採收率, 實現油田穩產, 應在保持油藏總體能量水平的前提下, 適當控制高水淹部位的注水強度, 合理提高低水淹部位的注水強度, 縱向上提高以開採中低滲透層剩餘油為主, 平面上控制老注水井和高水淹層注水井的注水量, 提高新轉注井和低水淹層區的注水量。在同一井內縱向上控制強水洗層的注水量, 提高未水淹和弱水淹層的注水量。
高含水油藏剩餘油分布控制因素
平面剩餘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徵
①內部低序級斷層是控制平面剩餘油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斷層遮擋作用下,斷層附近、斷層夾角等水驅控制程度差的地區剩餘油較富集。
②地層傾角控制斷塊油藏平面剩餘油分布。地層傾角較大時,受重力作用,構造低部位形成水驅優勢通道,水驅波及程度高,水淹程度高,構造高部位非優勢通道區域水驅波及範圍小,加之油氣向上運移,構造高部位剩餘油較富集。數模各小層剩餘含油飽和度圖顯示各層構造高部位剩餘油富集程度均高於構造腰部及低部位。
③對於邊底水能量較強的塊狀厚層,油藏平面剩餘油主要受儲層韻律性控制。正韻律厚層底部水竄嚴重,注入水形成無功循環,油層頂部無論是構造高部位還是低部位,剩餘油均較富集,底部水淹嚴重。
④對於邊底水能量較弱的層狀薄層,油藏平面剩餘油主要受井網形式控制。注入水受井距、產液強度、平面非均質性等因素影響,沿壓降較大的優勢通道水淹嚴重,非優勢通道滯留區剩餘油較富集。
縱向剩餘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徵
油藏的複雜性主要表現在平面斷層發育,縱向上的差異大。
①層間剩餘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徵。控制層間剩餘油分布的最根本因索仍然是地層係數kh值差異,高kh值層驅油效率高,剩餘含油飽和度低,低kh層驅油效率低,剩餘油較富集,但是由於油藏縱向小層多,層間非均質l生強,因此高含水階段層間驅油效率相差倍數更大。
②層內剩餘油主控因素及分布特徵。層內剩餘油分布主要受層內韻律性的控制:
a、正韻律層下部物性好,滲透率高,注入水沿底部高滲條帶水竄,油層底部水淹嚴重,頂部水淹相對較輕,剩餘油較富集。
b、反韻律層剩餘油富集部位和富集程度受非均質性強弱的影響。非均質性較弱以及差較小的反韻律油層,重力分異作用滲透率差異和重力分異產生作用相當時,驅替過程相對均勻,層內水淹較均勻。隨著非均質性進一步加強,重力分異作用弱於滲透率差異產生作用時,層內水淹方式轉化為頂部水淹,剩餘油轉化為底部富集。
c、複合韻律層,儲層非均質控制剩餘油的分布,呈多段式.高滲層段水淹嚴重,層內水洗程度高。
對應措施
針對油藏開發進入高含水期所遇到的問題, 注水開發技術必須做到進一步細分層系,提高低滲透層薄夾層油層的動用程度、分層注水管柱應分層可靠、有效實現合理注水, 並能夠防腐、防砂, 配套工藝完善, 分層注水合格率高。由於常規分層注水工藝不能很好的適應高含水期的分層注水要求, 要提高高含水油田的採收率就必須針對油藏特點開發新型分層注水工藝技術。近年來, 經過不斷的研究探索, 初步形成了一些注水新工藝, 如井下油水分離技術、挖掘邊緣區塊剩餘油潛力的同井采水注水一體化技術、適應出砂油藏的分層注水工藝技術、細分層注水工藝技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