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定要素
瓷器的幾大鑑定要素可大致為:器物造型、器物釉色、彩料發色、畫功紋樣、胎體密度、底足特徵、整體重量、時代面貌等諸多因素。通過仿製能夠將以古瓷中以上各項指數均體現出來的就具備了“仿古瓷”的特徵。
仿製類型
而根據仿製水平的高低又可以將高仿品、中檔仿古瓷和低檔仿古瓷分為三大類。今日的高仿瓷可以再細分為精品高仿瓷與普通高仿瓷兩類,而這個廣義概念上的高仿瓷恰恰囊括了高檔及中檔仿古瓷。
精品仿古瓷:一般以真的古瓷(或瓷片等標本)為仿製母本,對於胎體的質地、釉面光潔度及氣泡分布、桔皮紋、手感等,造型的精確度及跳刀痕、接泥痕等,裝飾色料及紋樣、畫風的精確度,款式的精確度以及火石紅、蛤蜊光乃至器物燒成後的尺寸、厚薄、重量等等,都極為到位。經過恰到好處的做舊處理後,仿品的形、神皆具古瓷風貌,但能仿到如此程度的數量並不多,成功機率能達到十之二三就很難得,有些品種幾乎窯窯都是廢品。這些高檔仿品主要銷往海外,國內拍賣的圖錄中也時有出現。
普通高仿瓷:一般以精印圖錄和實物照片做仿製對象,有時也會參照實物標本。仿製品力求精確,“幾可亂真”,但略缺神韻,仔細觀察不難找到破綻。一般不做舊,標明仿某某時代某產品,售價與同期的藝術瓷相若。當然,也不排除被人買去以假充真,高價售出。2012年第9期《文物天地》中《觀“去偽存真”有感》一文已有明確說明。
燒制方法
材料
元朝時選擇瓷泥採用瑤里高嶺瓷土與景德鎮南安一帶瓷石的二元配方,高嶺土的加入保證了元代胎質的潔淨純白。但是對於瓷石的清洗並不十分仔細,胎質中往往含有鐵等金屬雜質,這些雜質所導致的砂眼、刷痕、鐵質斑點等在瓷器斷面的瓷胎上清晰可見,在僅僅施以透明青白釉的罐內部,或者是盤上,都可看到細小的黑色顆粒。
現代仿元青花產地在景德鎮,所用瓷土主要為一般的景德鎮制瓷泥料,有高仿者也會按照當時的瓷土化學成分進行配製,但是在瓷泥淘洗過濾的過程中卻放棄了傳統的過篩、晾制等,而選用速度較快的現代機器,所以胎上的瑕斑不夠自然。20世紀90年代前後,還曾經使用過福建一帶的粗瓷土,但胎質太粗,色澤不盡人意。
工序
燒制高仿瓷有兩個最重要的關口,分別是入口的材料關及出口的柴窯關。前者是基礎環節,任何一樣材料的確定都需要反覆試照子才可以確定,而後者是關鍵環節,燒制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當然,銜接兩個關口之間的的每一道工序也不容忽略,其中的細緻程度也直接影響了一件高仿瓷最終能否燒製成功。
設計工藝
首先,史料記載,元朝蒙古統治者不太習慣使用瓷器,宮廷中多用金屬製品。但是,元代統治者非常注重官府手工業,在蒙古人統一中國的前一年即至元十五年(1278年),他們便在景德鎮專門設立了“浮梁瓷局”,掌管燒造瓷器。這一方面是因為“元人尚白”,在祭祀用器上,他們需要白瓷。中國北方的瓷器往往胎質為黑色,而景德鎮的瓷器胎質之白優於安南,所以他們需要這種高品質的祭祀瓷器。另一方面,外銷瓷訂量巨大,能夠為官府帶來巨額的利潤,在元代晚期也足以引起朝廷對瓷器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