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學科
哲學、史學、社會學、管理學、教育學、文化學
研究方向
A:體育教育學
B:體育社會學
C:體育行政管理
D: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
E:體育經濟與產業
F:體育新聞與傳播
培養目標
培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德智體全面發展,適應我國現代化體育事業發展需要,具有紮實的人文社會學基礎,能在體育機構勝任專業技術職務工作和業務管理工作,又能承擔體育理論研究和高等院校教學的高層次人才。
形成歷史
20世紀90年代體育運動和體育學科的迅速發展,促成了體育學以相對獨立的一級學科的創立。傳統的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二級學科專業已不能完全概括和體現迅速發展的體育人文社會不特徵。順應國家學科專業調整(1998)的趨勢,體育人文社會學以新的二級學科專業的新面目出現,與體育教育、運動訓練、運動人體科學和民族傳統體育學等協同構成我國體育學的二級學科體系。體育人文社會學的三級學科則突破傳統體育理論、體育史的一般範疇而深入到體育社會現象的各個層面。
體育人文社會學一直是湖南師範大學重點扶持和發展的學科。1990年湖南師範大學就開展在學科教學論碩士點上培養相關專業方向研究生,1993年獲得體育教學理論與方法碩士學位授權點後一直在培養相關專業方向研究生,學科專業調整後又很快於2000年取得新的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學位授予權。新的碩士專業點不僅是湖南省唯一的一個,也是全國師範大學中僅有的3個同類專業碩士點之一。
目前,該學科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精幹高效、生機勃勃且發展潛力大的教學科研隊伍。12名教師中有教授7名,副教授3名,講師1名,助教1名。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1名,在讀博士2名,青年教師都具有碩士學位,已形成了以李艷翎、金育強和荊光輝教授分別領頭的體育社會學、體育管理與評價和學校體育教學3個穩定的研究方向。其基本特徵是既注重巨觀研究、緊密聯繫中國體育改革與發展的實際,直接為國家體育巨觀政策的出台和調控,為實施奧運戰略和全民健身計畫提供高水平的理論研究成果,又結合社會體育的學校體育實踐,解決人才培養、社區服務、基層管理和體育教育等重要問題。如湖南省競技體育在第27屆奧運會上的輝煌,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運動項目戰略布局的科學性。運動項目戰略布局的科學性就凝結了該學科李艷翎、金育強教授等的理論科研成果。特別是金育強教授參與研究的“2010年中國體育改革與發展戰略綱要”,為中國體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由此可見,本學科理論結合實踐,既具有鮮明的特色,亦是可持續發展的內在動力和潛質的體現。
發展前景
目前,本學科整體上已達國內同類學科先進水平,局部上已達國內先進水平學科標準。“九五”期間,本學科參與完成了國家教育或社會科學基金資助課題6項,主持完成了10餘項省部級課題,完成其它各類課題20餘項;出版專著、教材30餘部;在《體育科學》、《北京體育大學學報》等10餘種權威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30篇,多次獲省部以上教學科研獎勵。2001年李艷翎、金育強教授各有一項課題獲國家社科基金資助,2002年李艷翎、龔正偉又各有一項國家“十五”教育規劃課題立項。
本學科的發展,既注重國內交流,又注重國際間的交往與合作。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積極爭取參加全國和國際性學術會議,適時承辦各類學術研討會,並與日本島根大學、中京大學建立了學術聯繫,不斷拓展學科發展的視野和空間。
總之,本學科與國內先進學科相比較,雖然創立較晚,一時存在青年教授多但知名度不高、研究方向需要拓展、研究經費需要加大投入等問題,但起點高、進步快。面對社會的變革,依靠社會、政府、學校的支持,本學科一定能儘快縮小差距,甚至出現跨越式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
新疆師範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自治區重點學科) 新疆師範大學體育人文社會學起源於1972年新疆教師培訓部體育系,伴隨著學校三十多年的建設發展與學術積澱,學科建設逐步發展壯大。2003年,體育人文社會學獲得碩士授予權,並於2004年開始面向全國招收體育人文社會學碩士研究生;2008年被確立為校級優先發展學科,2010年獲得自治區重點學科立項。
學科目前已形成少數民族體質與健康、少數民族體育文化、新疆競技體育理論與實踐三個穩定且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擁有一支結構合理、師資力量雄厚、極富潛力的教學科研隊伍,科研成果豐碩,學科平台多樣,以其鮮明的特色和優勢,在自治區居於領先地位。
一、學科概況
體育人文社會學依據自治區及學校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總體要求,不斷拓展學科研究領域,結合地域特色凝練研究方向,建立和完善學科發展的長效運行機制,積極創造“區內領先、西部前列、國內有影響”的學科聲譽,在區內同類學科建設中處於“唯一”和“第一”的領先地位,已經成為自治區體育科學研究、政策諮詢和體育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人才庫、智力源和示範點。
以新疆獨特的多元文化為研究基礎,廣泛開展新疆體育人文和社會現象調查研究工作,形成了“民族性、地域性”學科特色;順應國際化發展趨勢,不斷拓展研究領域,充分利用區外無法享有的民族文化研究資源,積極開展新疆與中亞跨境民族的跨文化研究,填補了該領域研究不足,形成了“國際性”學科特色;本著“理論指導實踐”的原則,充分挖掘、利用和傳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注重將體育文化研究成果在自治區學校體育和全民健身活動中廣泛套用和積極推廣,形成了教學、科研、訓練三位一體的“實踐性”的學科特色。
二、學科優勢
(一)學術力量雄厚
本學科學術隊伍共有23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7人,博導1人、博士5人、在讀博士4人,碩士10人。學術骨幹中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人、自治區有突出貢獻專家1人、全國民眾體育科研先進個人2人,開發建設新疆先進個人1人,自治區教學名師1人,國際、國家級裁判11人。
(二)學科平台多樣
本學科擁有省部共建重點實驗室(新疆多民族體質健康與評價實驗室)、新疆少數民族體育文化展室、國家級特色專業(體育教育)、自治區級優秀教學團隊(體育教育專業理論與實踐教學團隊)、自治區級精品課程、兩個基地(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研究基地、國家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三門校級精品課程、四個中心(新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中心、中亞地區跨境民族體育文化研究中心、新疆學生體質監測中心、新疆體育教師繼續教育培訓中心)。
(三)科研成果豐碩
本學科完成國家級課題8項、省部級課題60餘項;出版教材、專著20餘部;發表論文380餘篇,其中核心論文78篇,EI、ISTP收錄26篇;獲各類教學科研獎120餘項。本學科還長期邀請國際國內知名學者講學指導,承辦多次全國性學術會議,與內地眾多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學科合作關係,在國內學術領域產生了積極而重要的影響。
(四)實踐效果顯著
本學科研究成果在自治區廣泛推廣,被授予“自治區教育系統先進集體”“全國全民健身活動先進單位”“全國第三次民眾體育調查先進單位”“自治區婦女健身活動示範站點”等稱號。
在未來學科建設發展過程中,體育人文社會學將繼續秉承“立足新疆,服務全國,輻射中亞”的宗旨,不斷凝鍊學科方向,進一步挖掘本學科資源潛力、發揮人才優勢、拓展研究平台、提升創新水平,繼續打造“民族性、地域性、國際性、實踐性”的學科特色品牌,努力把本學科打造為自治區與中亞體育學術交流的“先鋒隊”、內地開展中亞國家體育研究的“橋頭堡”和全國少數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的“排頭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