髑髏里眼睛

髑髏里眼睛,禪林用語。又作棺木里瞠眼。髑髏,原指死人之頭骨;於禪林,轉喻人已斷除情識分別,獲得解脫。髑髏里眼睛,即比喻由死中得活之意。

【髑髏里眼睛】禪林用語。又作棺木里瞠眼。髑髏,原指死人之頭骨;於禪林,轉喻人已斷除情識分別,獲得解脫。髑髏里眼睛,即比喻由死中得活之意。蓋究極之道乃非分別之‘識’所能了知,若心識滅盡,即有大活處,此即髑髏無識之境界。碧岩錄第二則(大四八·一四二中):‘僧問香嚴:“如何是道?”嚴云:“枯木里龍吟。”僧云:“如何是道中人?”嚴云:“髑髏里眼睛。”’

解析

髑髏識盡喜何立?枯木龍吟銷未乾。

這兩句是借古人問道公案的語句,交織起來頌本公案‘知而無知,無知而無所不知’的。昔有僧問香嚴禪:‘如何是道?’嚴云:‘枯木里龍吟。’僧進問云:‘如何是道中人?’嚴云:‘髑髏里眼睛。’僧不悟,舉問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龍吟?’霜云:‘猶帶喜在。’僧云:‘如何是髑髏里眼睛?’霜云:‘猶帶識在。’僧仍不悟,又舉問曹山:‘如何是枯木里龍吟?’山云:‘血脈不斷。’僧云:‘如何是髑髏里眼睛?’山云:‘乾不盡。’僧云:‘什麼人得聞?’山云:‘盡大地未有一人不聞。’僧云:‘未審龍吟是何章句?’山云:‘不知是何章句,聞者皆喪。’復又頌云:‘枯木龍吟真見道,髑髏識盡眼初明;喜識盡時訊息盡,當人哪辨濁中清?’

這則公案所說的枯木龍吟與髑髏眼睛,系表真空妙有的大道無言而無所不言,無識而無所不識,與石霜、曹山二位禪師的開示交加起來,便般若味重重,風光無盡了。茲將其含義略分析如下:

1.無說是正說,無聞系正聞;無知是真知,無見乃正見。

2.一說龍吟、髑眼,便有無言之言與無識之識在,猶如眼裡著沙,非為淨目。

3.儘管大道虛曠,無聲無息,無言無識,但非如木石無知,而系妙用無邊。

4.初悟道人不無喜悅,故初地菩薩名歡喜地。此時習染未盡,妄識猶存。

5.悟道後如墮在聖境上,著在窠臼里,也是不剿絕。

6.妙高峰頂固官不容針,不許商量,但第二峰頭,為接引初機,不妨私通車馬,略露風光。

有這許多意義在,故石霜與曹山說‘猶帶喜在’、‘血脈不斷’與‘乾不盡’也。

雪竇有大才,把這問道的語句,一串穿來,用頌本公案,確是神偷妙手。髑髏(骷髏頭)分別妄識已盡,有什麼喜與悲?枯木龍吟——無情說法——是熾然說,無間說,銷不乾的。這就與本公案雖不在明白里,而不是無說、無知的旨意巧妙地結合起來了。

關於無情說法,昔洞山祖師參溈山和尚問曰:‘頃聞南陽忠國師有無情說法話,某未究其微。’溈曰:‘黎還記得么?’師曰:‘記得。’溈曰:‘試舉一遍看。’師舉畢。溈曰:‘我這裡也有,只是罕遇其人。’師曰:‘我未明,乞師指示。’溈豎起拂子曰:‘會么?’(豎拂的是誰?不正是無聲之說——無情之說法嗎?)師曰:‘不會。’(可惜許,磋過了也。)師後參雲岩問:‘無情說法,什麼人得聞?’岩曰:‘無情得聞。’(妙哉!妄盡情消是什麼人?)師曰:‘和尚得聞否?’岩曰:‘我若聞,汝即不聞我說法。’此語較幽隱,似須稍注釋一下:

1.我若聞,非但有能聞與所聞在,更有法在;能所相對,法見未除,即非道人,何能據師位說法?

2.我若聞即同無情,無情以不說為正說,非有言說也。

3.我若聞即齊諸聖,而聖者之報化非真,亦非說法者,我今為子說,凡故不居,聖亦不可得。

洞山師曰:‘我為甚不聞?’岩亦豎起拂子問曰:‘還聞否?’師曰:‘不聞。’(猶自不惺惺)岩曰:‘我說法,汝尚不聞,何況無情說法乎?’師曰:‘無情說法,該何典教?’岩曰:‘豈不見彌陀經云:“水鳥樹林悉是念佛念法。”’師於此有省。(已遲八刻)乃述偈曰:‘也大奇,也大奇,無情說法不思議;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得知。’

這無情無說之正說,非耳聽可得,故曹山云:‘不知是何章句,而聞者皆喪(喪生失命)也。’在座諸仁還識得在目前的紛擾塵境中存在著絕言說、斷聽聞的玄虛大道——濁中清嗎?

無情說法也無甚難會。參究玄機到精微處,非言語所能表,只有心領神會,世間的事到微妙處,不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與‘此時無言勝有言’嗎?這就是‘眼處聞聲方得知’的註腳啊!

百丈禪師嘗曰:‘一切語言,山河大地,一一轉歸自己始得。’雪竇將公案頌完,最後也轉歸自己,為人道: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