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硬化

骨髓硬化,即骨髓硬化症、原發性骨髓纖維化,屬於慢性骨髓增殖性腫瘤的一種,其病變包括不同程度的骨髓纖維組織增生及髓外造血組織的髓樣化生。多見於35歲以上。部分患者出現幼稚紅細胞及白細胞,表現白血病血象。多數患者肝脾腫大。

病因

基礎病因未明。但現代醫學研究已經確認,JAK2V617F、CALR、MPL等驅動基因突變引起的JAK/STAT通路活化是這類疾病的重要發病機制,且針對這個通路的異常可以採用靶向藥物治療。本病主要病理改變為骨髓組織化生為纖維組織,造血組織減少。

臨床表現

是以貧血為特徵的血液系統疾病,發病年齡在35~70歲之間,多數在50歲以上,兩性均等。有骨痛、貧血、出血傾向、脾大、繼發性痛風。

檢查

1.血象

網織紅細胞增多,外周血中出現幼粒、幼紅細胞,白細胞計數增加,一般在(10~30)×10/L。

2.影像學檢查

(1)X線、CT:脊椎以椎體、四肢骨以股骨近端和髖臼及肱骨近端和肩胛盂改變明顯。有骨質硬化徵象,骨質密度不均勻性增加,伴有斑點狀透亮區,形成所謂“毛玻璃”樣改變。

(2)MRI:顯示骨皮質增厚,骨外形改變的同時,可見明顯的骨髓信號異常。MRI骨髓信號改變早於平片表現。

3.骨髓檢查

骨髓塗片有核細胞增生低下,骨髓活檢見到大量網狀纖維組織為本病的診斷依據。

4.基因檢查

JAK2V617F、CALR、MPL等驅動基因和ASXL1、TET2等非驅動基因檢查均很重要,可以明確診斷,也可以預測預後。

診斷

符合三項主要標準和兩項次要標準可以診斷。

1.主要標準

(1)巨核細胞增生和聚集伴異型(巨核細胞大小不一,核漿比例不一致,染色質濃集,球狀或不規則摺疊),常伴網狀或(和)膠原纖維增生。

(2)除外真性紅細胞增多症(PV)、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溶血性貧血或其他髓系腫瘤。

(3)有JAK2V617突變或其他克隆性標記(如MPLW515K/L),如缺乏克隆性標記,則需除外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其他慢性炎症性疾病、毛細胞白血病或其他淋巴系腫瘤、轉移性腫瘤或慢性中毒性骨髓病。

2.次要標準

(1)幼粒幼紅細胞血症。

(2)血清乳酸脫氫酶(LDH)水平增高。

(3)貧血。

(4)脾大。

治療

對症治療為主。出血或嚴重貧血應輸入新鮮全血。

1.糾正貧血

雄激素及蛋白合成劑有改善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常用藥物為丙酸睪酮(肌肉注射)或口服斯坦唑醇、十一酸睪酮等藥物。沙利度胺和皮質激素也有一定效果。

2.細胞抑制性藥物治療

可以抑制骨髓造血組織的異常增殖,同時可以抑制免疫發病機制。常用藥物為羥基脲、6-巰基嘌呤(白消安)、干擾素等藥物。

3.靶向治療

目前研究證實,JAK/STAT通路抑制劑蘆可替尼可以延長患者生命、改善症狀、縮小脾臟甚至逆轉骨髓纖維化。蘆可替尼可以用於所有原發性骨髓纖維化患者,而不僅僅是JAK2V617F突變的患者。

4.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

本病系慢性腫瘤性疾病,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可以治癒本病,但是因為治療費用和風險,尚難以在所有患者中推廣使用。

5.脾切除術

(1)脾切除術僅限於巨脾有明顯壓迫症狀或出現脾壞死引起的持續性疼痛。

(2)脾功能亢進引起頑固性溶血或血小板減少,經藥物治療無效且需長期反覆輸血但造血功能尚未完全喪失者。

(3)伴有門靜脈高壓並發食管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